聯經經典|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
《南宋的農村經濟》初版於1984年,次年經修訂後再版。自初版至今已逾三十八年,如今以重新排版的方式,再版出書,是料想不到的事。
文|梁庚堯 教授

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的衝突和協調
人口增加、土地兼併盛行和商業逐漸發達,是南宋經濟的三個基本趨勢。這三個趨勢,都不始於南宋,而是繼承北宋而來,只是到南宋時期,這些趨勢對農村社會的影響更形顯著。人口增加造成農村耕地的不足,土地兼併盛行助長農村財富的集中,而商業逐漸發達則使農家家計和市場經濟的關係日深,在生活上常易受物價變動的影響。這些現象,再加上南宋賦役制度的許多弊端,促使農村貧富距離日益增大,部分富家只顧累積財富,不恤他人生活的艱難,大多數農家則因收入微薄而生活困苦,甚或難以為生,農村因而不時呈現不安。這是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衝突的一面。
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固然有衝突的事實,但若僅從衝突的一面去了解南宋農村經濟,則不免失之偏頗,未能認識南宋農村經濟的真相。就南宋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來說,農村固然不時呈現不安,卻沒有走向尖銳化,從未發生大規模的農村變亂。這說明固然有衝突的力量在腐蝕農村經濟,但是另有協調的力量在維持農村經濟的穩定,對衝突的力量發生了平衡的作用,使農村的不安不至於擴大,甚或消弭於無形。這種協調的力量,是另外一些富家以及南宋政府為阻止貧富距離增大所作的努力,由富家負起經濟上較大的責任,而貧窮的農家則受到較多經濟上的協助和保障。協調貧富的措施,亦非始於南宋,而是繼承北宋而來,但是到了南宋而愈加普遍,且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從戶口分析農村經濟在南宋經濟活動中所占的地位及農村的社會結構;第二章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及第三章南宋的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分別從土地、勞力和資本三個農業生產要素分析南宋農村財富的分配,並討論其對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的影響;第四章南宋的農產市場與價格,說明南宋農村和市場經濟的關係,及農產價格變動對農村貧富所產生的不同影響;第五章南宋農村的經濟協調,說明南宋政府和富家對協調農村貧富所作的各項努力。
綜以上五章所述,可知南宋農村貧富階層之間的經濟關係是多方面的,僅從其中任何一面去了解南宋的農村經濟,都不足以認識其實況。但是富家為改善農民生活而作的各項努力,由於對農村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特別予以強調。
南宋農村中確實存有貧富不均的現象,而貧富階層之間也確實存有利益上甚至實際行動上的衝突。占全國戶口大多數的農村戶口,大部分是貧乏農家,中產之家不多,而土地所有權集中在較中產之家猶少的富家手中。一般農家所擁有或經營的土地都很有限,而租佃制度在佃權和租課上都對佃戶有不利之處,農家因此收入微薄。農家的農業收入,不能與其為農業生產所付出的勞力相平衡,再加上賦役負擔的繁重和不均,及農家為融通生產資本所付出的利息過高,使得農家生活愈加困苦。農產價格的變動使農家無論穀貴或穀賤都蒙受損失,在災荒時甚至因而難以為生。富家的情況,則正與農家相反,他們擁有多量的土地,坐收豐厚的租課和利息,從農產價格的變動中取利。凡此都是南宋農村貧富階層利益衝突之處。而災荒時的劫糧事件,則是利益衝突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即使南宋農村貧富階層在土地、勞力、資本以及農產價格變動上有上述的衝突存在,二者之間也絕非是必然對立的。農家經營土地的數量,要較其擁有土地的數量對農家收入有更大的影響,而農家所經營的土地面積有限,則肇因於南宋人口過多及分布不均,非富家所能負責。租佃制度下的佃戶地位,並非如若干研究者所說的十分低下,佃權保障在南宋時期逐漸增加,佃戶地位日益上升,佃戶一般享有人格上完全的自主,也有改變身分的可能;而租佃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中亦非全無存在的價值,許多土地不足及缺乏土地的農民仰賴租佃制度而得以維持生活,政府也常鼓勵地主收容災民作佃客以解決失業問題。農家農業收入微薄,不敷開支,可由兼營各種副業及應募為興建水利工程的勞工而使家計平衡。生產資本的融通固然有可能使農家陷入長期負債的困境,但是也使富家的財富轉移為農業資本,農業生產因而得以順利進行;而政府和富家負擔了水利建設的大部分經費,則更有利於農業生產和農家收入,減輕了農家籌措資本的困難。富家操縱農產價格固屬可恨,但是糧食不足地區的農民,亦常須仰賴他們溝通有無,才能解決糧食問題。
更重要的是,南宋政府及若干自覺的富家,有改善貧富不均及促進貧富協調的理想和行動。除南宋富家常對貧乏農家施以臨時性的救濟外,還有經界、義役等均平賦役的措施,以及社倉、義莊等長久性的互助制度,這些措施和制度,或是限制富家經濟利益的擴張,或是由富家負起較大的經濟責任,農家生活因而得以改善,農村中因貧富階層經濟利益衝突而產生的不安遂不至於擴大,甚或陰消潛弭。而富家對其經濟責任的自覺,實與宋代儒學振興有甚深的關係,經界之說原本孟子,義役、社倉及義莊的創始人或推廣者,如范仲淹、朱熹均為宋代的大儒,范成大雖以詩名,亦曾深受儒學的薰陶,社倉的推廣則朱熹門人和理學同道貢獻了很大的力量,而民胞物與及仁民愛物等儒家思想,更清楚的被提出作為協調貧富措施的理論根據。總之,對於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來講,南宋農村的貧富衝突只是病態的一面,另有貧富協調的歷史主流存在,而儒家思想的發揚實大有助益於貧富衝突的消弭,也只有協調與和諧,才能指引人類歷史走向光明的未來。
◎ 文章摘錄自《南宋的農村經濟》前言、結論。

《南宋的農村經濟》作者:梁庚堯
南宋農村貧富差距大,社會動盪不安,
為何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變亂?
原因在於南宋政府協調富家負起經濟責任,
維持農村的經濟安定,
而貧家則受到了協助與保障。
《南宋的農村經濟》主旨在探討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的衝突與協調。各章分別討論了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農產市場與價格等具體情況,以及農村中貧富不均的現象,最後則討論農村中用以協調貧富的各種努力,並指出這些努力在當時所能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