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从爸妈身上学到的品质
有一句特别扎心的定律,是这样的——“据说,每个男孩长大之后,最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每个女孩长大之后,也最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
这句话第一遍听起来,感觉很反骨,但如果抛开个人家庭视角,从更宏观的人类种群来看,那么对父辈的超越正是人类得以不断进化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我观察了一下当下网络上关于亲子关系的舆论,感觉并不好。一方面,年轻一代热烈地讨论着“原生家庭的创伤”,恨不能将一切不足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一副讨伐父母的架势;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父辈们,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每天热烈地点赞和转发着《孝顺的孩子都知道体谅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谁知养了个白眼狼?》……
怎么说呢,两拨人属于是鸡同鸭讲吧,各讲各的,效果就是,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理解谁,最后只能交给时间去凑合过吧。
还有3个月,我就28岁,如今这个阶段,我早已过了叛逆期,“原生家庭”在我这里也没什么阴影了,因为已经被我这些年消化完了。于是,我可以很平静地回溯我的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所以,今天我想记录一下,这些年我从爸妈身上学到的一些品质。
我爸今年54岁,我妈52岁,他们是普通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学历都只有初中水平,大半辈子没出过太远的门,最远也就是送我上大学坐火车去邻省山西吧,然后平日里顶多就是去西安。以前我在外的上学的时候,是没条件带父母出远门;后来毕业工作后,我渐渐有能力了,只不过父亲又遭遇疾病近几年一直在疗养身体。
在我的成长岁月里,也许是因为是独生子,但我想更多是因为爸妈的价值观,他们二人对我向来就很宽容,也可以说很民主,我自己的事情基本不干涉,都由我做主,但他们都会鼎力支持我的决定。
我从我爸爸身上学到的第一个品质,可能就是坚韧。
在生病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父亲都是身强力健,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也要承担农村家庭里最重的体力劳动。在我了解到更久早的家庭史里,便也知道在父亲的少年时代,在他初中毕业便辍学之后,在爷爷家的大家庭里,父亲跟当时许多农村子弟一样,都要做辛苦的农活。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开始,我们县开始大力种植苹果,于是农民一年四季,很多精力都花费在苹果园里。
在乡间的苹果地头,常常可见一间小土房,我们叫做“果树房子”,那是因为秋季苹果成熟季节,为了提防自家果园满树的苹果被贼偷抢或破坏,秋收季节是需要专人看护的。果树房子常常很简陋,会盘一个土炕。父亲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没少睡果树房子——这样的经历是不属于我这样的90后的,只是当我在《平凡的世界》这样的黄土地的文学作品里看到,少安去县城看望上中学的妹妹时,前一天晚上不舍得花钱住宾馆,而是在县城山沟边上找了一个破旧的小废窑将就一晚——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想到了几十年前黄土地上的父辈。
父亲的确是坚韧的,从小便习惯做农活,还是重体力的农活,从一个卑微的起点开始,创造出一个家,之后我降生在这个家里,于是并不是巧合,在我的成长经历里,我很少干农活,即便干活也不会是那些辛苦的重体力活。
我从我爸爸身上学到的第二个品质,是好学;第三个品质是尊重和体恤弱者。
父亲从20来岁,就在村里当会计。是的,初中毕业,干会计,怎么干?跟着前辈学,以及自学。我后来了解,起初只是村里有各项活动,比如90年代很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父亲只是跟着参加这些活动,只不过在活动中个人才能或品质逐渐凸显出来,于是在村委领导班子换届时,被提名为会计。刚上岗位,很多工作自然是不熟练的,怎么办?只有学习。
于是,在我有记忆以来,我们家里总是堆满着各类公文账单票据,以及各种各样的书籍。父亲的好学,对我是有熏陶的——我小学就将一本中国地图册翻到发毛,结果便是到了几年后的初中,我的地理实在太简单了,考试的时候不到20分钟就能做完提前交卷,分数还能是98分(满分100);父亲喜欢看历史片,于是我从小便也跟着看《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康熙王朝》等等;父亲喜欢看警匪片,这也影响到我,男孩子本来就喜欢玩枪玩棒,以至于高中之前我所有的关于理想的作文写的都是当警察,后来虽然放弃了警校,但你瞧瞧今天公众号的昵称,“探长”便也是一脉相承……
这里我得到的经验是,学习这件事,是不需要额外费力气的。学习,是熏陶出来的。只要氛围到位,学习就是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仅效率高,还很轻松。
父亲当村里的会计,干了有30年吧,直到三年前生病才卸任。这些年里,村里的各种事情,他自然再熟悉不过。诚然他的脾气不够好,讲话直,有时候很冲,其实挺伤人的。但好在,久而久之都是一个村,日久见人心,时间久了,从所作所为依然可以判断出刀子嘴背后的豆腐心。
村里有许多岁数大的孤寡老人,或者是条件困难的五保户,对于这些日子不容易的乡亲,我看到的是父亲的态度都会很温和,也都会力所能及给予他们帮助。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我压根是认识不到的,直到父亲病愈出院回到家里后,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探望,包括很多走路都辛苦的老人,拄着拐,提一袋鸡蛋,走大半天好几公里的路……大概也是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人世间的体恤之情。
我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人活在世间,要体恤他人之良苦。要尊重每个人,尤其是弱势人群。要坚定地站在鸡蛋这边,而不是站在石头那边。如有能力,要为广大人民的福祉而奋斗,而不是自私自利——也要切记不要成为趋炎附势、攀强附会的势利之人。
我想,这些品格对我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塑造了今日之我的相当一部分价值观。
但并不意味着,父亲在我眼里,什么都是对的——恰恰相反,我甚至更加清楚我爸身上的每一种缺点,这方面也可以说数不胜数了。举个例子。
高中时期有一年暑假里,爸妈要给苹果园打农药,我跟着去地里帮忙。当时我们家新买了一台喷药机,烧汽油还是柴油的,发动之后跟个泵一样,就自动往管道里输送溶解的农药了,省去了以前的人力来回拉杆。
由于是个新机器,都不太熟练。到了地头,一切就绪之后,拉动喷药机的卷绳,死活打不着火。这就很耽搁事了。于是父亲埋头仔细研究,检查了各个环节,好像还不行。之后明显来情绪了,气急败坏,甚至拿脚踹机器了,没辙,准备打电话请人帮忙……这会,我凑上前仔细端详这个机器,试了一下,还是没反应,仔细再瞅,我看到几个按钮,也不知什么作用,上面标着英文,我看出来了是“开关”的意思,于是都一通“ON”,果不其然,机器被启动了,搞定了!父亲一愣,但很快就投入到打农药的劳动里去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知识就是力量啊!父亲不懂英语,所以确实没办法看懂一些说明。同时,当时16岁的我也更加深切地意识到,我的爸爸他不是超人,他也是凡人,他也有局限性。
但我更想吐槽,那些农机生产商有毛病吧,你是卖给中国农民的,你丫还整各种英文说明,脑瓜子咋想的啊!!用户体验呢朋友??
……
我爸的事就说到这。唠唠我妈。之前不少文章里提到我妈的次数比较多,于是这篇只聊一个点。
我妈这人是比较热心且操心的,还不太善于“拒绝”别人。别人稍微一请求帮忙,她就禁不住会答应的。
四年前吧,我妈去邻村一个煤矿企业的食堂打工,后厨帮厨做饭。有一段时间还上的是夜班,相当熬人,我担心她身体扛不住,劝她晚上得空的时候抽空眯会,用我们这一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上班的时候“摸鱼”。我妈就很负责任,说活紧得很,不能偷懒,要把各种菜都准备好……她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领导的赏识,于是之后的工作干得也是很愉快。后来父亲突然生病,我妈短暂的打工生涯也戛然而止。只不过,直到三四年后的今时今日,食堂的老板还不时询问我妈能否再去做工。
于是我就觉得吧,仅以对待工作的态度来衡量,我是没有我妈那般纯粹的——对于职场工作,我是做不到投入100%的精力的,顶多投入60%,剩下的40%,我要留给生活。每天朝九晚六上班,不少时间我也在摸鱼,因为要劳逸结合,活我会干,但却不会把自己弄得累死累活。
……
一代人的确有一代人的活法,但一代人与上一代人之间,也绝不是全然脱节的。
如今,我的看法是,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自然要进步,要超越父母,但这种超越,绝不是把父母推翻否定,然后以我为尊;而是耐心细致地、在深切认识、理解和体谅父母命运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深远的眼光,达成命运的超越与进步。
我们的生活来自上一代的传承,我们的命运是站在上一辈的基础之上起步的,我们当然应该注意到上一代的局限与缺点,注意到原生家庭的阴影,但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到上一代的发光之处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很普通,你会崇拜许多偶像,唯独不会崇拜他们。但扪心自问,我们普通的爸妈,真的就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吗?
只是你我太过习惯视而不见罢了。
潜移默化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基础,多多少少,都是受父母所影响和熏陶的——那么其实,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命运,去主动地认识和发现父母身上的品质。无论是闪闪发光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短板或不足。
先把爸妈身上的哪怕为数不多的这些优点学习起来,就已经够我们走得很远和受益终生了。
所以,对父母少一点苛刻吧,他们不过也是平凡人。
所以,对父母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吧,他们其实也是身上闪烁着星光的平凡人,即便那些星光,真的不多。
-
输入昵称(必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9 08: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