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访古—大钟亭
探讨南京大钟亭相关历史沿革问题
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与大钟亭路交叉口东北角现有大钟亭公园(地铁一号线鼓楼站4B口出前行20米)。公园内建有一座清代钟亭,亭内悬挂一口明洪武年铜钟,亭侧植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已逾三百年。金陵城人文荟萃,于此咫尺之间汇聚了133年的亭、317年的树、634年的钟,再加上近旁的南京现代建筑代表紫峰大厦,世事沧海桑田之变,于厮尽矣!


01 大钟亭
大钟亭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宁布政使许振祎所建,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高14.5米【1】。文献记载,内有大铁柱六根,柱上架六角叉铁梁,两铁柱上铸“金陵机器局造”,另两柱上铸“江宁布政使许建”【1】。现在大钟亭外观与文献记载相符,然而因为大钟亭两扇木门紧锁,而镂窗又颇狭窄,所以亭内实情很难看得清晰。即使使用手机五倍放大把视角能扫到的地方都扫描一遍,也只能看到顶上“六角叉铁梁”和部分铁制构件,至于“金陵制造局造”、“江宁布政使许建”则受视角所限看不到。

亭内大钟悬于高梁,站在亭外只能仰视见钟下半部以及钟口内一小部分,即便如此,大钟体量之巨还是给人心带来巨大震撼。大钟高4.27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约23吨。钟顶部凸铸荷花纹一周(看不到)、提梁上有云纹和波浪式卷角(看不到),钟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铭文,铭文清晰可见【1】。


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庭外立有两碑,一个是大钟亭文保碑,一个是“大钟亭简介”碑。简介碑中对于大钟亭历史沿革算是实实在在地“简单”介绍了一下,因为下文会根据所检索文献资料梳理大钟亭历史,故此处暂且不提。然而“简介碑”中有一处介绍确乎是有必要商榷一下了。

“简介碑”文中有:“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命康茂才造钟,康屡铸不成,他的三个小姐知父难事,亲投炉中,出钟三口。虽说神话,但它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可笑之处在于:一来康茂才此人,自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降朱元璋后,破陈友谅、平张士诚、北伐中原,屡立战功,逝后追封蕲国公。这时候的康茂才,无论如何是和劳动人民沾不上什么边了,更不用说什么"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了。二来康茂才逝于洪武三年(1370)北伐回师途中【8】,而卧钟铭文清晰记载铸造时间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难不成康茂才要从坟墓中爬出来再来铸钟么?虽然文末以传说之名而掩饰,然而作为文物介绍即使是传说也要保证一定的严谨性,毕竟来往游客还是很认可这种“官方简介”的。查诸于手头资料,在民国《新京备乘》和清《白下琐言》两书中,也看到了有关铸钟的传说。《白下琐言》倒钟厂:倒钟厂钟卧于地,半陷土中。相传铸时屡不成,督工者将获谴。有幼女伤父不免,投身火中以殉,遂为钟神。腹广可容数人,女丐常栖息其中,男则必死。尝有利其铜者,夜往锯之。钟忽大吼,纽上伤痕犹存。《吴越春秋》载“以子铸剑”事,古固有之,此复何疑【4】?《新京备乘》:相传铸钟时屡不成。冶人将获谴,有三女相继跃入冶炉,钟液始凝,遂为钟神。故俗供奉三女像【5】。这两本书中记载的铸钟事,与“简介碑”相比,更像是传说,即使记载于碑文上,也无伤大雅。至于康茂才铸钟一说,不知源自何处,然而无论源自何处,当把这一段添加到碑刻上时,还是要保证一点最起码的客观事实吧?
02 大钟亭历史沿革
在调查研究大钟亭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郭梦尧《南京鼓楼、大钟亭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已经对此有过研究。论文中对于大钟亭历史沿革脉络梳理较为清晰,故下文介绍历史沿革,将参考学位论文,补充一些论文中没有涉及到的史料。
- 洪武十五年建钟楼、鼓楼,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为黄泥冈。钟楼在鼓楼西”【10】,钟楼位置疑似位于今南京大学北园东北部【2】。
-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二十日,铸造鸣钟并悬挂在钟楼上【3】【7】。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二十四日,造卧钟一口在府军后卫岗地方【3】【7】。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十四日,铸造立钟一口在钟楼前【3】【7】。
- 宣德八年(1382)十月、正统五年(1440)十二月、正统七年(1442)七月三次修缮钟鼓楼【7】。
- 康熙初年钟楼倒塌,鸣钟坠落,直到嘉庆年间仍然是三钟并存(嘉庆《江宁府志》:康熙初楼倒钟坠落,别有大钟二,一长几二丈,一横地,俗谓之倒钟厂)【6】。
- 咸丰年间,立钟被太平军所毁【2】。
- 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建大钟亭,用起重机把卧钟吊起悬挂【1】。
- 民国初年至1938年,大钟亭处被用于停放棺柩【3】。
- 1938 年以后,大钟亭不再作寺庙、棺柩停放处,而是作为南京市的古迹受政府保护,由社会局专人员管理【3】。
- 抗战后,建立大钟亭公园至今【3】。


以上只是粗略梳理大钟亭历史沿革,然而其中还有几处不甚清晰,有待日后更多调查。
1、现在大钟亭的钟铸造于洪武二十一年,而据《南京都察院志》记卧钟铸造于洪武二十五年,这两口钟是同一口么? 2、鸣钟毁于何时?如前文所记,直至嘉庆年间,虽然钟楼倒塌,但仍然是三钟并存的局面,而之后的记载中,却已经没有了鸣钟的记录,毁于何时还是一个谜团。 3、立钟毁于何时?民国《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立钟毁于“粤匪”,而光绪年的《续纂江宁府志》中却记载:“(鼓楼)其西倒钟厂大钟卧地,又有钟楼钟亦巨,道光中圮【9】。”据此说,光绪年应仍有两钟。因许振祎建大钟亭时仅吊起卧钟,没有提到立钟,故我倾向于立钟已经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一说。
03 大钟亭历史沿革商榷
在学习大钟亭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得惠于《南京鼓楼、大钟亭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南京发现的明代铸钟遗迹及相关问题》两文甚多,然而两文中关于南京明代钟楼的一部分记载却是有待商榷,个人以为两文有错的可能性比较大。两文中有转记《南京都察院志》关于明代铸钟的历史如下: “洪武十五年(1382)建,楼上悬鸣钟一口。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二十日,铸造立钟一口在楼前。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十四日,造卧钟一口在府军后卫岗地方。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二十四日造,楼今废。鸣钟、立钟并亡,惟卧钟见存。【2】【3】”
两文中注明引用的是南京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南京都察院志》第531页卷二十二《职掌十五.北城职掌》。并据此作出推断,鸣钟造于洪武十五年,立钟造于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卧钟造于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然而这里语句很不通顺,尤其是后面“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二十四日造,楼今废。鸣钟、立钟并亡,惟卧钟见存。”这句话,一来缺少上下文,二来《南京都察院志》是明代著述,如果这时已经是“惟卧钟见存”,那么后面康熙朝、嘉庆朝的立钟、鸣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本想买一本南京出版社的《南京都察院志》看下原文是怎么记录的,不过当我看到孔网上面一套四千、五千的价格之后还是放弃了,转而搜索电子版本。还好找到了一版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代天启刻本的《南京都察院志》,在这个版本中,我看到了和南京出版社版本不同的说法如下:
“钟楼坐落坐字铺地方,洪武十五年建,本楼上悬鸣钟一口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铸造。立钟一口在楼前,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十四日造。卧钟一口在府军后卫岗地方,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二十四日造。两楼头二两班轮换看守委官二员,原额军旗二百名,见今六十二名【7】。” 与南京出版社版本相比,天启本没有“楼今废。鸣钟、立钟并亡,惟卧钟见存。”这句话,也就和之前梳理的逻辑能对上了。另外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断句,断句不同带来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对比上下文可以发现天启版本的断句更为合理。天启本的断句不是我本人肆意发挥的,而是在原文就有如下图清晰的断句。

据此个人认为《南京鼓楼、大钟亭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南京发现的明代铸钟遗迹及相关问题》关于《南京都察院志》的一段引用是错误的,至于这段错误是由南京出版社引入还是由两文作者引入,在我能看到出版社版本的原书之前,没法下定论(书太贵了。。。。)。除此之外,《南京发现的明代铸钟遗迹及相关问题》一文引用《明一统志》卷七:“钟楼在府中云霁街西,鼓楼在云霁街东”一句来论证南京钟楼、鼓楼位置。此处错得比较离谱,毕竟《明一统志》卷七可是记载的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凤阳啊【13】。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 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2】南京市博物馆 王志高《南京发现的明代铸钟遗迹及相关问题》 《华夏考古》 2005年第3期
【3】南京师范大学郭梦尧《南京鼓楼、大钟亭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
【4】清甘熙 《白下琐言》
【5】民国陈迺勋、杜福堃 《新京备乘》
【6】清吕燕昭、姚鼐《嘉庆江宁府志》
【7】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
【8】清 张廷玉 《明史康茂才传》
【9】清蒋启勋《光绪续纂江宁府志》
【10】明《洪武京城图志》
【11】朱炳贵《老地图.南极旧影》
【12】朱同芳《南京旧影明信片》
【13】明 李贤《明一统志》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