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像艺术小史》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佛像还大多是古印度(尼泊尔是古印度的一部分,释迦牟尼出生地就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和中亚人的样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民不聊生。人们追求远离尘世的生活态度,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佛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广为流行。受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佛造像追求风雅,最明显的特点是秀骨清像,有世外高人之感。


随后大唐时期佛像进一步本土化,完全长了张中国人的脸(北魏佛像的深眼窝、高鼻梁还是中亚人的模样),再加上大唐是盛世,当时佛像的特点是雍容华贵。因为唐朝还是贵族社会,话语权掌握在门阀贵族手里,所以佛像的姿态还是保持了傲娇的姿态。


到了宋朝,科举制的完善,社会上下层开始流动,再加上minzuxingge由尚武转向崇文,所以宋代的佛像不再高冷,转而细腻、亲和。典雅秀美是宋代佛像的标志。


接下来从元明清三朝zhonghuawenming大衰落,随着民族性格的进一步转变,佛像也变得市井气起来。



至满清时,汉地佛教艺术已经进入死胡同。当时皇家带头引入充满野性的藏地佛教,可惜还没等到与汉地佛教艺术相融合,西方资本主义就来了,一同来的西方文明对本土文明造成巨大冲击。又没过几年,唯物主义也来了。改革开放后消费主义盛行,于是彻底打断了汉地佛教艺术复兴的可能。



清代佛造像艺术水平低谷,但罗汉像却造的很好。可能是因为罗汉像本身就比较市井化,而清明节的市井气给了他土壤。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