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去留不是道选择题(1) | 职场小说《生存狂》
据说,公司里有一个人离职,那么,就会有另外三个人开始准备跳槽。沈青得知孔婷交了离职报告之后,心理产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沈青和孔婷既是同事,也是室友。沈青研究生毕业之后,和同年大学毕业的孔婷一起进入东森出版社,两人便开启了在北京合租的日子。
三月北京乍暖还寒,早晨出门还是需要做一番心理斗争。孔婷和沈青穿着厚厚的大衣,被人群淹没在北京最挤的一号线。
每天早高峰的时候,一号线建国门站就像正在喷涌的管道口,吐出密密麻麻的人。孔婷和沈青被风裹着往前走,向北走一段再钻进小胡同里,人群也渐渐稀疏,两个人在路边的小摊买了豆浆和灌饼夹肠放进帆布袋,拐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里。
东森出版社八十年代就在这里。出版社的办公楼在院子的东侧,有六层楼高,外墙是贴的白砖,即使翻新过也是十年前的风格了。难得这么贵的地段,会有这样的建筑。
办公楼一层有不少人等电梯。几个姑娘叽叽喳喳地闲聊着,一个说最近离职的可真不少,另一个人回应她说,前销售总监和总编辑创业,挖公司墙角把作家都带跑了,编辑还留在这儿做谁的书啊。
沈青站在人群后默不作声。
“于社好。”见社长于海过来,孔婷赶紧打招呼。几个姑娘听见社长过来了,吓得马上闭嘴。众人打了招呼便乖乖等着电梯,也不再交头接耳。于海也听到了几句闲言碎语,但还是微笑地回应问候,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风度。
一行人拘谨地站在电梯里,给于海留出一块空间。沈青默默盯着电梯显示的楼层数字,二层是行政、财务、生产等部门的办公区,三层是营销部,电梯到了四层编辑部,于海礼貌地按住电梯开门键,一群人低头道谢道别,呼啦啦地撤出电梯间。
四层的大开间里是密密麻麻的工位,沈青在座位上刚吃完早点,就听见胡真真响亮的高跟鞋声。胡真真是沈青的直属上级,她平时绝不会这么早就到,或者说她几乎很少在办公室。胡真真即使有事也是打电话给沈青,远程遥控她处理。她的稿子是沈青校对,她的营销方案是沈青写,连发票都是沈青贴完去财务跑腿,可即便是这样,沈青每年的评定胡真真都只是给她打个及格。
三年了,和沈青同年进东森的人已经开始独立找选题做书了,而沈青依然是胡真真底下的一个执行。沈青不明白自己千辛万苦地考上北大的研究生,难道就是为了来给胡真真打杂么。
胡真真踩着一双褐色脚踝靴,大红花的连衣裙外套着一件皮夹克,一头长发被吹得乱蓬蓬。她拎着个大手袋风风火火地经过沈青身旁,沿着这排工位,径直向里走。
胡真真把包扔到桌上,不耐烦地喊沈青过来。
沈青把刚吃完的早点包装袋攒成一团,扔到垃圾筐里,赶紧走了过去。
胡真真问斯黛拉即将上市的新书《女王的办公室》下印了没有。
沈青回答:“印了,定的五千册。”
“五千?”胡真真扭过头瞪着她:“你开玩笑呢吗”
沈青回答:“销售同事跟我说的,这是他们领导定的数。”
“他们领导?”胡真真没反应过来。
沈青提示她:“营销部新来的总监,任总。”
“你告诉他这是重点书了吗?”
“任总的意思是,如果不做签售会的话,印太多怕卖不动。但是我解释过了,斯黛拉从来不出席签售活动。”
“斯黛拉的书都是2万册起印,销售从来没有低于5万册。以前的销售能卖,换了他就卖不动了。”
沈青解释说:“这些我跟销售那边反映过了。但他们说任总觉得,合同签的首印数本来就跟实际首印不一致,如果真卖得好再加印。”
“斯黛拉的粉丝多,而且她的书都是走线上渠道,”胡真真转过头来,厉声质问,“如果上市之后断货,这个责任是销售承担,还是你来承担。”
沈青被胡真真这么训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她咬紧嘴唇,翻了一眼胡真真。
胡真真的火气腾地一下就上来了:“这点事被你处理成这样,干不了就滚蛋。”
她边骂边把手里的样书直接摔到桌子上,沉闷地一声响动,把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着实吓了一激灵。
沈青盯着胡真真,一言不发。
胡真真嚷嚷道:“我去问狄老师这事怎么处理。你去找那个任什么来着,把印数给我涨到2万册。”紧接着,她翻开自己的包摸到手机,剜了一眼还站在原地的沈青,急匆匆出去了。
办公室里巴望着看热闹的几个人被这个场面惊到了。一片寂静过后,屋里响起噼里啪啦的打字声。
孔婷过去劝慰着沈青,让她别跟胡真真一般见识,然后她把沈青拉到自己工位,让沈青挑挑自己收拾出来的东西,看有没有能用上的,反正自己马上离职,这些东西没法全都带走。
孔婷工位对面是一排玻璃书柜,纸箱就放在过道。沈青蹲在地上,埋着头机械地一本本翻,刚刚被当众羞辱,她恨不得把头埋进纸箱里。
孔婷看着沈青的样子有些心疼,蹲在她身边说:“我走了甩下你一个人,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年初的时候,咱们已经交了半年的房租,六月底前你可以找新室友,也可以自己住着。”
“我找到合租的人,就把这三个月的钱给你。”沈青低着头说。
“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孔婷知道沈青手头不宽裕,她怕沈青误会赶忙解释,“是我自己突然要走,这钱不用给我,你踏实住着。“
沈青明白了孔婷的心意,她抬起头说:“放弃这里,你会觉得可惜吗?”
“我在老家找了个新工作,也算跟出版沾边吧,”孔婷乐着说,“没准过两年,我再回北京找你呢。”
沈青点了点头,接着一本本地翻箱子里的书,孔婷还不时把桌上一些书递给她看。
沈青拾起一本绿色封皮的书,愣住了。“你居然有这本。”
这本书是一个作者的文集其中的一本,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些泛黄的书页。
孔婷开玩笑似的把书抢过来,“这本可不给你,绝版书。”
“你知道这个作家?”沈青问。
“澜心,《东森文艺》创刊的第一批作者。”孔婷有些惋惜地说,“我一直想找她的全套文集,但是应该是早就不印了,这本还是总社的老师给我的。”
“我帮你找找看吧,找到就当做你的送别礼物了。”
“这套书都不印了,你去哪儿找?”孔婷不解地看着她。
沈青只回答了句:“我跟库房的老师比较熟。”然后就抱着四五本书站了起来走了。
书柜的玻璃倒映出沈青的侧脸,栗色的皮肤,不大的眼睛藏在眼镜后,乍一眼看去,这是一个跟漂亮二字毫不沾边的女生。
孔婷曾经惊叹沈青的坚韧不拔。她编校的稿子差错率极低,社里的编校大赛年年第一。孔婷总觉得她身上有股暗暗的劲儿,像是吸盘牢牢抓住岩壁的爬墙虎,又像是反复磨砺的刀刃。如果一个故事里一定要有一个主角,孔婷觉得一定是沈青,因为她才是那个有故事的人,也只有她才配得上。
胡真真忽高忽低的声调从对面办公室传来,马君沛和狄凌的办公室是对门,马君沛听到声音走出来,看见狄凌的办公室掩着门,她知道凡是胡真真哭诉的事都不会很快解决。
这栋楼的五层是主编的办公室,还有两个会议室。总编辑离职后,现在只剩马君沛和狄凌两位主编还在这层办公。马君沛整理下披肩,按了上楼的电梯按钮。
六层是社长办公室,平时有人来找于海签字,签完就也都安安静静地离开,所以这层很清净。办公室的双开漆木门每天敞着,只有于海不在的时候才会关上。
马君沛轻轻地敲了两下门,就走了进去。正对大门是整面的窗户,和另一侧的的窗户连起来构成一个L形。顶层视野开阔,可以看到院外就是建国门北大街。屋里敞亮宽阔,中间摆着一组会客沙发茶几。
于海示意马君沛坐在他办公桌前的椅子上,说边喝茶边等狄凌。
于海寒暄:“你家老卫现在怎么样?”
马君沛的爱人卫国辉自从买断工龄从东森离开后,也尝试做过小生意。但他为人清高,从前在出版社干校对,坐办公室,编辑们都对他毕恭毕敬。他出来单干后,在社会上受不了气,又拉不下脸求人,所以做什么都干不长。
想到这里,马君沛伸手去拿茶杯,却被烫了一下,赶紧缩回了手。马君沛说:“还那样,他这人你也知道,有校稿子和翻译的活儿就接一些,现在是半退休状态吧。”
马君沛不愿提私事,于海便切入正题:“最近走了不少作家,我想跟你和狄凌商量一下,想出一些对策。”
“咱们当年把《东森文艺》许多栏目砍了,作家被迫离开。现在咱们反倒缺作家了。”马君沛盯着书柜里一排绿色的精装书,心想着这就是因果吧。
于海先是楞了一下,然后说:“每个阶段的问题不一样,今时也不同往日。”
“现在我们不止是缺作者,很多编辑觉得社里没好选题,也都纷纷离职。”马君沛说,“我们部门的孔婷也提离职了,《东森文艺》杂志现在缺个编辑。”
“我对那个姑娘有点印象,挺开朗的,没留住吗。”于海惋惜。
“她执意要走,应该不止是涨工资的事。”
于海点点头:“接替的人找好了吗?”
“我想找个有工作经验的接手,但是不好找。刚毕业的小孩,又没法快速上手,”马君沛意味深长地看了于海一眼,“即使有悟性,培养一段时间,翅膀硬了,难免就另寻高枝了。”
于海长舒了一口气,思索片刻说:“今天中午有个人过来找我,他也许是个不错的人选。你也一起见下,觉得合适就让他做杂志。”
马君沛好奇地问是什么人。
于海卖起关子:“这小伙子跟东森,跟你,都有那么点渊源。”
本文已写完,会慢慢把存稿释放出来~
大家蹲啊!
时隔8年重回豆瓣,冒泡咋没人理我了......
小伙伴们呢? o(╥﹏╥)o
难道是我远离互联网太久了?
还是因为改笔名大家忘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