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军李广悲剧命运成因简析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是我国汉代的一位著名将领,论大众所熟悉的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恐怕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之外就是李广了。在许多古诗名篇,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中,都歌颂了李广伟大传奇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李广的箭法十分了得,竟能一箭将箭头射入被他误认为是老虎的石头;他勇猛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有“飞将军”之名。按理说这样勇武的将领应当在汉武帝时期汉匈频繁交战的年代大显身手,屡建功勋,凭借军功被封侯赐爵,应当不是难事,可我们又分明在《滕王阁序》中看到王勃对“李广难封”的感叹,说他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了解到李广其实是终生不得其志,未能实现自己封侯的愿望。那么我们不免会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如此优秀的将领在本该属于他的时代却始终不得其志呢?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李广不仅是终生未能被封侯,而且他本人还未得善终。在一次征讨匈奴的战役中,李广所率的军队因迷路而延误了军期,李广因不愿接受相关审讯而拔刀自杀。一代名将竟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不免令人唏嘘不已。在《列传》中我们还能发现李广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为官清廉、善待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等。在《李将军列传》的评论部分,司马迁全部都是在赞扬李广的伟大人格: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赞美李广品行正直,深得军心;说他以其忠实诚恳赢得了士大夫们的信赖,在李广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还说他那诚谨忠厚的样子就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口拙少言,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李广,虽然不善于表达,却以其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崇。在《列传》对李广事迹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很有智谋。他曾经带领一百名骑兵,在追击敌人的途中,遭遇了数千匈奴骑兵部队。面对这种危急情况,他却命令所有骑兵前进至距敌军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卸下马鞍,就地休息,以此来诱使敌军做出错误判断,误以为他们是在诱敌深入,而汉军有主力部队埋伏在附近。匈奴军见此情形果然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得撤离。这就让人更加费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还个性还非常忠厚,可以说几近完美的人物,其命运却为何如此曲折?
《列传》中倒是记载了一个占卜吉凶的阴阳家王朔关于“李广难封”的原因分析。李广问他为什么自己才能并不比别人差,却无法取得一点可以被封侯的功劳,王朔让李广回想自己是否做过自己认为遗憾的事,李广回答说给自己带来较大遗憾的至今只有引诱八百名反叛的羌人投降后又将他们全部杀死这件事。王朔告诉李广,这就是他不能被封侯的原因。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杀降八百人自然是极不人道的做法,应当从道德上加以谴责,但杀降是古代战争中广泛存在的现象,这与李广不能被封侯根本就无法构成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在《列传》中就看不到其他与李广悲剧命运成因相关的分析了,而且也看不出李广有什么与其悲剧命运相关的不良品行。在司马迁的笔墨下,我们似乎在大体上能直观看到的只有李广的传奇经历和高尚品格,以及他的悲剧命运本身。
司马迁在《史记》中每篇人物传记的正文之后,都会加上以“太史公曰”开头的对传主的评论,其评论的内容最能直接地体现司马迁本人对传主的关注点所在。上文已经提到,在《李将军列传》中的评论部分,司马迁全部都是在赞扬李广的伟大人格。由此可见,司马迁本人着重关注的是李广高尚的品格,希望能通过对其伟大人格的展现而对世人起到教化作用,他将李广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却并无意于分析其悲剧命运的成因并进而总结其教训,因此我们在《列传》中看不到相关分析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来,要想弄清李广究竟为何落得如此悲剧的命运,还要到《列传》正文对李广事迹的记述中寻找答案。
《列传》中记载了李广的很多传奇事迹。除了上文已提到的之外,他还曾有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李广曾经被匈奴军队俘虏,匈奴人把受伤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将他带走。李广一路装死,途中突然飞身一跃,抢走匈奴的马和弓箭,奔驰几十里,边逃边射杀匈奴追兵,最终得以逃脱。在这些事迹中,李广临危不惧,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实在让人感到值得称赞。司马迁不惜笔墨地详细描述了相关事件中的细节,显然也是想以此凸显李广的过人之处,衬托出他的悲剧英雄形象。
但是,如果深入探究李广这些传奇事迹发生的背景,其实能发现其背后却是反映了李广的很多问题。李广用计智退匈奴大军,这一事件的背景其实是他率领一百名骑兵奔驰几十里去追击三个匈奴人,最终遭遇了数千匈奴骑兵部队。这场追击的起因是,李广军中的一个皇帝派来跟他一起训练军队的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外出,看见了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交战。这场战斗的结局是宦官带领的几十名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宦官本人也中了箭伤逃回李广的营帐。李广断定这三个匈奴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然后就亲自率一百名骑兵去追击这三个匈奴人。三个匈奴人是徒步逃跑,却让李广的骑兵追赶了几十里。最终李广追到了这三个匈奴人,杀死两人,俘获一人,确认了他们确实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在这时就遭遇了匈奴的几千名骑兵。由此看来,李广之所以会带着一百名骑兵遭遇匈奴大军,其实是他的一场不负责任的军事行动导致的。当时李广任上郡太守,匈奴正大举入侵上郡。李广身为太守,竟然为了追击三个匈奴人,就亲自带领一百名骑兵奔驰几十里去追赶,这场这一军事行动实在是太过草率。最终李广和他所率的骑兵身陷险境,实在是李广咎由自取。
李广因用兵轻率而使自己和军队身陷险境,然后又临危不惧而化险为夷,这样的情节在《列传》中还有一幕。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广曾担任郎中令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征,遭到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骑兵的包围。李广让他的儿子李敢去探查敌情,李敢回来报告说匈奴很容易对付,李广就听信了他,命令所有士兵排成圆形的阵势一致向外,结果全军被匈奴军队用弓箭射死了一大半。李广对敌情的草率判断和对军队的轻率部署,使汉军遭到重创,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这时的李广又展现了他的英勇神威,他亲自拿着大黄弩弓射杀了好几个匈奴军队的副将,迫使匈奴军队渐渐散开。此时的汉军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而李广却神态自若,并加紧整饬军队,第二天又和敌军奋力作战。这时援军也到了,于是李广得以解围,但此时李广的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了。
李广那场精彩的逃亡经历,也同样有着并不光彩的背景。李广被俘的那场战役,发生在他担任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攻打匈奴的时候。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把李广在这场战役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匈奴兵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司马迁其实在这里省略了一些重要情况。在《匈奴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即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有包括李广在内四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出征匈奴,其他三位将军的战况如下:卫青俘获匈奴主要部队七百人,公孙贺没什么收获,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多人。同时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李广是四位将军中结局最惨的一个。实际上,《列传》中所记载的李广作为将军领兵进行的军事行动,全部都是失败的,不是战败就是没有收获。《列传》中有明确记载的李广获胜的战役,除了那次带着一百骑兵追击三个匈奴人(如果不考虑他之后却遭遇了匈奴大军身陷险境的话)之外,就只有汉景帝时期作为率领骁骑的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那次了。
与同时期的其他将领相比,李广的军事指挥才能是相当差强人意的。与其他将领一同出征,他的表现最差,结局最惨的情况,《列传》中有记载的不止他被俘的那次,还有一次。那是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被任命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发,征伐匈奴。和李广一起出征的将领们,大多因为在这次战役中取得的军功而被封侯,只有李广的军队没有取得军功。李广并不是功勋卓著却就是不能被封侯,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军功。李广自己在问阴阳家王朔关于封侯的事情时,问的就是为什么自己无法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功劳。汉景帝时期攻打吴楚叛军的那次,他的功劳不小,如果不出意外的活很有可能被封侯,但是因为他接受了梁孝王私自授予他的将军印信,违反了相关规制,所以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从那以后,在《列传》中就再也看不到李广取得过什么军功了。
其实在当时,封侯并不是什么难事。不仅很多跟李广类似地位的将领被封侯,很多下级军官也因为军功被封侯。李广在问阴阳家王朔的时候,也说道,在他率领的各部军队中,有几十个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达不到一般水平,都因为攻打匈奴的功劳而被封侯。那么李广既然有很多出众的才能,怎么就会无法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功劳呢?在笔者看来,通过上文的分析,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广被放在了自己并不能胜任的将军职位之上。李广作为一名将军,在指挥作战方面是非常失败,由他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失败的,他本人也就自然无法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军功。但是善待士兵,深得军心,士兵都愿意为他拼死效劳。《匈奴列传》中提到,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征,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围攻的那场战役中,虽然李广的四千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杀死的匈奴兵的数量也超过了相当的数目。在被十倍于己的围困的状况下,李广的部下竟然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去和敌人决一死战,由此可见李广部下士兵的作战其实是非常强大的,之所以李广在将军任上没能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军功,那就要归罪于李广在领兵作战时战略决策上的过失了。如果李广像当初担任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军取胜时那样,一直担任中下级军官,跟随有着优秀军事指挥才能的上级军官作战,那么以他出众的战斗表现,应当年轻时就早已取得可以被封侯的军功了。而且他十分善于应对危急局面,在跟随上级军官作战之时,他可凭这样的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屡建奇功,取得更大更多的功名也不在话下。但如果让他担任将军,他就只能经常打败仗了。
那么李广又是为何落得因不愿受审而自杀这样一个悲剧结局呢?这就要从他的心理层面去分析了。司马迁对李广的人格给予的高度评价,好像他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其实不然,从《列传》中记载的一些李广的个别事迹中,就能发现李广的性格中也存在着一些阴暗面。司马迁努力凸显李广悲剧英雄的形象,但也并没有刻意抹去这些不光彩的个别事迹,而是对李广的所为不加褒贬地一笔带过,也是坚持了秉笔直书。上文已提到,李广曾经引诱八百名反叛的羌人投降后又将他们全部杀死。此外《列传》中还记载道,李广因兵败被降为平民后,曾在晚上到野外去喝酒,回来时在霸陵亭被拦下。霸陵县尉当时喝醉了酒,向李广大声呵斥,禁止他通行(因为当时已经到了宵禁时间)。李广的随从告诉县尉,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却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最后县尉扣留了李广,让他当晚在在驿亭里住宿。后来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时,请求天子派霸陵县尉随行,却在军中杀死了霸陵县尉。司马迁仅对李广的这一经历和所为进行了平铺直叙,对李广本人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和动机没有任何说明。但读者当然能够想到,霸陵县尉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李广却怀恨在心,最后滥用自己的权力设计将他杀死,实在是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体现。李广其实并不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朴实敦厚,他其实存在着很强的嗜杀和报复心理,对待曾经与自己为敌和冒犯了自己的人,不论其后来情况如何,都要处心积虑地置其于死地。杀死敌人能够让他获得很强的满足感,他在军事中的好战表现,除了因为好大喜功外,其实也与这种心理密切相关。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还反映了他的心理其实是有着病态的成分。李广在担任将军之后,其带兵进行的多次战役均遭到失败,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侯爵之位始终都无法得到,这还会使本就心胸狭隘的李广长期处于焦虑甚至是抑郁的状态。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受命大举出征匈奴。此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想抓住这次机会建功立业,实现自己封侯的愿望,于是多次向汉武帝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过了好久才准许他前去,并让他担任前将军。然而,出边塞之后,大将军卫青却命令李广从东路进军,这使他得不到和单于正面对敌的机会。李广不甘心建功立业的希望再一次破灭,向卫青请求让他与单于决一死战,卫青没有答应,李广只好忿忿不平地按照命令从东路进军,更加倒霉的是,他在途中还因为迷路而耽误了军期。卫青在班师回来的途中正好遇见李广,为向天子上书报告军情,派长史向李广询问其行军途中迷路的情形。此时的李广,心情应当处于十分气愤和失落的状态。卫青不仅使他在和单于决战中建功立业的愿望没能实现,而且他还在按照卫青的命令行军的途中又出了这样的意外,现在卫青又派人来问罪,李广根本不愿回答卫青的长史的询问。卫青只好又派长史急切地召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此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他的心理状况本就不好,当时又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在卫青的长史的催促之下,李广感到愤恨交加。他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说自己亲自前去接受审讯。在向部下诉说了自己的委屈之后,愤而拔刀自杀。
受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刻意塑造的形象之引导,一直以来李广都被人们视为一位悲剧英雄。但在笔者看来,李广的人生确实是一场悲剧,但他本人却难以称得上“英雄”之名。李广一生确实与匈奴征战了七十多次,却未闻其有什么报国之志,如此热衷和打仗,恐怕只是被荷尔蒙和功名利禄所驱使。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确实使匈奴感到畏惧,但也仅此而已,他作为将军领兵和匈奴作战,却是连连遭到失败。匈奴最终被汉军击溃,他其实并未做出从战略意义上做出过什么贡献,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战败的羞耻和封侯愿望的破灭。但以其箭术之高超,作战之勇猛,匈奴对其之畏惧,士兵对其之爱戴,以及他的数次临危不惧、化险为夷的事迹,却也能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9 14:17:43
-
冬至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5 11:04:40
-
三玊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8 11:12:19
-
豆友UeHQRizWi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4 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