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传奇法医的疑案回忆录,从第一页开始就让人上瘾!

通常,医生的职责是治愈病患,缓解疾苦,他们面对的是需要帮助的生者。但有一类医生,他们的病人不是生者,而是死者。
他们就是法医。
法医往来于犯罪现场和停尸间,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出死者的死亡原因。在普通人眼里,法医的工作充满神秘,甚至令人畏惧,小说和影视剧又加深了某些误解。

误解之一:法医在冰冷的停尸间解剖尸体,终日不苟言笑,相比活人,他们对死者更有兴趣。
误解之二:法医能自如地运用近似“黑科技”的鉴定技术,协助警方缉拿真凶,任何疑难死因都难不倒他们。
误解之三:人们最好避免把亲朋的遗体送到法医手里,因为验尸真的很可怕。

说到这,译林君就要请出以下这位重量级作者。真实的法医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英国传奇法医理查德·谢泼德,执业四十余年,参与调查国内外数千起非自然死亡案件,检验超过两万三千具尸体,至今仍拥有国际声誉。在他的回忆录《非自然死亡》中,这位法医病理学权威深度披露停尸间里的真实故事,再现国际要案鲜为人知的内幕。

原来,法医和电视剧里拍的不一样
理查德·谢泼德出生于伦敦近郊的一户小康人家,原本美满的家庭因母亲病逝而出现裂痕。母亲去世后,家人为了保护年幼的谢泼德,甚至没有让他参加葬礼。幼年丧母的经历,让谢泼德自小对死亡的存在产生了好奇。
谢泼德就读文法学校时,他的同学偷偷把《辛普森法医病理学》带到课堂传阅,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法医病理学巨擘基思·辛普森,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罪案受害者的死亡形态。
借此,谢泼德第一次了解到犯罪与谋杀的世界,他意识到只要出现可疑死亡事件,法医必定到达现场,这种侦探工作和医学知识的混搭,让少年谢泼德激动万分。自此,他决心成为法医,立志了解人类各种死亡形态。
此后,谢泼德考入医学院,于1977年取得行医资格,198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正式成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之后,他加入伦敦盖伊医院的法医部,这是当时英国最好的法医部门之一。

成为一名法医,对谢泼德来说,固然是美梦成真。但是,他有些遗憾地意识到,法医工作的性质已经变了,和他读书时所憧憬的并不同。警方和检方不再期待法医通过专业知识,还原案发现场,提供破案思路;法医工作似乎被限缩为收集、查验证据。
更让人无奈的是,许多与法医密切合作的人(例如警察、律师、法官)对法医工作都有误解。
例如,警方总会这样问法医:医生,死者是什么时候死亡的?在谢泼德看来,这折射出公众对于法医病理学家的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都是因为那些破案题材电视剧的误导”。

事实上,法医要准确判断死亡时间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死亡时间的详细解答,谢泼德是这样写的:
对病理学家来说,尸体温度是确定死亡时间的最佳指标,但并不是十分可靠的指标。基础物理学告诉我们,人体会因为将热量传导给周围更冷的环境而体温下降。当然,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
基本来说,死亡后8小时内,尸体就会变凉。当然,这个过程也不简单。事实上,尸体最长可以在36小时之内保持温度,残余的新陈代谢活动意味着尸体温度不会显著低于室温。接下来,随着组织开始分解,尸体温度甚至会出现上升。
人死后温度的下降速度取决于诸多变量:死亡时的体温、环境温度、气候变化、集中供暖、开窗通风、衣着、羽绒被的保暖性、尸体的姿势(我们都知道,蜷缩的状态更容易保温)、体重(脂肪是良好的隔热材料)、肌肉占比(肌肉越少失温越快)以及死者的年龄(儿童的皮肤面积与体重之比更大,因此失温速度更快)……如此众多的细小因素的叠加,使得人们基于尸体温度估计死亡时间注定无功而返。
即便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后,也依然无法对死亡时间做出准确评估。虽然据此可以得出死亡时间的某个区间,但这个区间可能有好几个小时。即便如此,其准确率也不足90%。
法医的职责:传达死者的声音,探求真相的全貌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非自然死亡》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人们很难想象法医工作有多惊心动魄。
谢泼德曾只身与英国历史上最凶恶的连环杀手之一共处一室,原因是警方要求他确认凶手是否已经死亡。他曾身处恐怖袭击废墟,顶着炎炎烈日,与时间赛跑,完成数百名遇难者的遗体检验。他也曾在沸腾的舆论压力下,参与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的重启调查。

尽管人们对法医角色的期待已经改变,但是谢泼德并未放弃初心,他希望能通过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
每个法医都有擅长的领域,有人善于鉴定枪伤,有人对毒杀案颇有心得。谢泼德的专长是刀伤案。在DNA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刀伤鉴定仍然依赖于法医日久积累的工作经验。
刀伤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凶手为了将故意杀人伪装成正当防卫,常常用刀伤害自己。面对此类案件,法医必须提高警惕,仔细分辨自伤的假象。

为了研究刀伤,谢泼德常年在家中厨房做实验,记录不同刀具在超市买来的冷冻肉上留下的各种切口。他相信,每一个伤口,都会讲述一个故事,如果对伤情了解充分,一把刀在尸体上留下的具体轨迹足以为法医描摹凶案全景。
《非自然死亡》中记录了两件与刀伤相关的案件。一件是伪装成他杀的自杀案,另一件是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案。一开始,警方与检方被案件表象所迷惑,谢泼德仔细甄别现场证据后,得出了令他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每当有凶案或灾难发生,法医谢泼德必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勘探现场,记录尸体发现时的细节,鉴定死者身份,解剖尸体以确定死因等,这些只是谢泼德工作的一部分。
法医还需要出庭做证,向陪审团阐明自己的判断与结论,直面律师的犀利拷问,有时不得不承受媒体和公众的误解与怒火。在谢泼德漫长的执业生涯中,他也经历过庭审带来的低潮时刻,甚至职业生涯一度面临危机。
即便在最煎熬的时候,谢泼德也没有放弃职业理想。一位与他长期合作的警探如此评价谢泼德:他关心每一位死者,在乎死者能否获得公平对待。
谢泼德相信,死者身上的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局内人的反思 权威者的硬核科普
《非自然死亡》英文版出版后,迅速登上亚马逊畅销榜前列,收获万名读者好评,荣列《泰晤士报》年度好书。
一位读完英文版的读者在亚马逊页面评论,称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让人上瘾”;英国《观察家报》评价本书“富有洞见,坦诚直率,满怀慈悲”。
为什么这本书能赢得读者和媒体的一致赞赏?
或许,原因之一是,谢泼德在书中勇敢地袒露心声,毫不讳言这份职业带来的重担与压力。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人类深沉的罪恶与苦难;长久地凝视深渊,使他饱受精神困扰。
另一方面,谢泼德亲历了英国法医制度与司法体系的变迁。他经手过许多极富争议的重大案件,这些案件反映出英国社会制度中的种种不足。谢泼德没有止步于做一个观察者,他还是一个行动者:他运用专业所长,发起了一系列运动,以推动司法公正、提升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他的这些努力与思考都记录在本书中,引发了英国公众的反思与探讨。

《非自然死亡》不仅讲述了一名传奇法医的职业故事,还囊括了丰富有趣的医学知识。谢泼德深知大众对法医病理学存有诸多误解,人们不理解为什么死后解剖是一件符合公共利益的善事。基于此,他在本书中以精准、简洁的科学语言,向读者普及关于死亡与尸体的“硬核知识”。
例如,人死后,尸体会呈现出哪些变化,如何慢慢分解?为什么死于低温的受害者,临死前反而会脱去自己的衣服?溺亡后的尸体,为什么会看起来“面目全非”?法医如何通过遗骨,鉴定死者的年龄与性别?
《非自然死亡》修正了人们关于验尸的常见误解,呈现出真实的法医病理学实践。多翻翻这本书,或许你也能比别人快一步看穿疑案谜底。
本期编辑 | 油焖笋
《非自然死亡》
[英国] 理查德·谢泼德著
李立丰 译
2022年2月出版
执业40多年,检验超过23000具尸体
传奇法医深度披露停尸间的真实故事
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
Like A Drum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17:48:43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11:12:35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10:48:58
-
豆友20682362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9:33:01
-
whbym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9:13:47
-
卓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9:09:09
-
四百击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8:27:30
-
译林出版社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8:26:57
-
Blanch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8:25:50
-
啃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8:21:37
-
Lee *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4 08:21:07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