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落寞
新年之初,苏辙在京师看到北方不同与家乡的风俗,不禁回忆起在家乡的岁月。家乡的温度比京城温暖许多,新年之初已是春意盎然,人们会出城踏青赏春同时歌舞宴游,他在写给哥哥苏轼的心中便以《踏青》一诗来勾勒出家乡的风情民俗画卷。
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后醉従横。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在凤翔的苏轼读到弟弟的诗作,回忆起在眉山结伴踏青的盛景。那种狂欢虽然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回忆,但是雀跃的心早已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 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马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词话,强为买符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东风吹拂的小路上尘土微微扬起,游玩的人开始来到田野感受初春的气息。就算倾城而出的车马杂沓,故乡的小路也不会尘土飞扬,那是因为故乡的空气永远那么湿润干净。写下这一笔,苏轼似乎已经嗅到了来自故乡的风。
出门郊游的人们显得悠闲自在。不必急着赶路,可以将车停在路旁小饮几杯,停在哪里也无所谓,毕竟麦苗短而柔韧,也不怕碾压过来的车轮。
那时节,马车慢,当时随心所欲和等畅快。因为那样的悠哉悠哉如今已不可得,就更觉得那样的快乐无比珍贵。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厌了那些高高的围墙,早已对郊外的美景心生向往,大家不约而同的在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出城,若是起床稍晚些,便会发现左邻右舍已经空无一人。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厌了那些高高的围墙,早已对郊外的美景心生向往,大家不约而同的在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出城,若是起床稍晚些,便会发现左邻右舍已经空无一人。
人们在野外欢饮,兴致盎然的敲响鼓乐,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仿佛和着乐声在舞蹈。野餐时用的锅碗瓢盆丢的满地都是,残羹剩饭吸引着远处的老鹰过来啄食,受到欢乐气氛的感染,竟然像是被驯服的宠物一般。
回忆起当年的趣事,在熙熙攘攘的乡间小路上,一群人吵吵嚷嚷的围着一个道士,他口沫横飞的吹嘘着自己画的符有多么灵验:“买了我这个符,你家养的蚕结的茧会和瓮一样大,你家养的羊会和獐子一样肥硕”。
路过的人哄堂大笑,并不相信他的话,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买了他的符,不过是为了图个新春的吉祥。人群散去后,出于好奇跟着道人走了很远,发现他把得来的钱换成酒,喝的酩酊大醉,还躺在那里喃喃自语夸耀自己的符是真的很灵验。
一雪一诗情,一月一诗意,诗情画意一般都与风花雪月相关,很少有诗人将寻常对话写进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