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回忆
我第一次来郑州是12年,也许是11年,反正是一个夏天。
它给我的印象总是这么拥挤不堪,凌乱,无序。其实这说的就是火车站那一片的情景,难道还有比火车站更能代表郑州的地方吗,我想没有。它正处于京广线和陇海线交叉之地,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你刚从火车站走出来,会有人热情地问你需要住宿不?然后走近你,低声说,有漂亮小姐,你甩了甩手。也可能有一个四十岁的女人领着一个孩子问你要三块钱,说什么身份证找不到了,要补票啥的,如果你是背着包的学生,那么这个概率还是很大的,起初,涉世未深的你恻隐之心渐起,给了钱,接过钱后,那女人又改口说是十三,说你听错了,你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骗子了,可你也不想和她纠缠,愤而离去,就当入世不深交学费了。可你终究气难消。
这时候你差不多走到公交站牌旁了,你看到许多人拉着小车,上面装着黑色的大袋子,他们从万博城、银基、德化街的服装店里来回穿梭,也有购物的,闲逛的,公交车自不必说,一辆接一辆,人来车往,拥挤不堪,拥挤的原因你发现是福寿街和兴隆街、大同路这几条路交叉口竟然没有红绿灯,行人无序,见缝插针,车让人自然也乱,要是车不让人就是车祸现场了。四五年后,这里装了红绿灯,你想,它们的反射弧真是够长的啊。
总算找到住的地方了,你开始四处转转,了解一下这个城市。几年后,你了解城市还是通过图书馆、书店、篮球场,可眼下,你还是通过公园,博物院,科技馆,美术馆。碧沙岗公园、月季公园、五一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这些你都去过,主要离得近。碧沙岗你去的最多,那附近的路名很有意思,嵩山路、桐柏路、中原路、建设路、工人路、友爱路、互助路,秦岭路,工人路还有个工人体育场,那个夏天还有六对篮球架,再往后五个夏天就只有一对了,都把人赶到收费的场地了,是啊,这个城市也变得急功近利和GDP了,那是16年,也许是17年。

过了几年,你开始喜欢逛书店了,最先去的是省图书馆,人多座位少。东区的市图,倒是高端大气了,就是距离太远。于是,你开始寻觅,商场里的书店。你最最先去的纸的时代书店,真是绿色原生态书店,墙壁上种的有花,你能听见流水声,仿佛置身大自然,如果闭上眼睛的话。有时候好的东西你愿意和别人分享,有时候则不,人多了似乎会破坏一些静谧,多一些嘈杂,而纸的时代显然属于后者,你在这里看完了久攻不下的百年孤独和佩德罗巴拉莫。

其他的,西太康路购书中心,人挺多,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卖的教辅书多。中原图书大厦和回声馆也不错。言又几装潢确是挺浮夸的,适合拍照留念。松社书店貌似各种讲座挺多的,这个去的不多。西西弗挺多的,遍地开花的感觉,万象城、锦艺城、中原万达、国贸360、正弘城都有它的身影,这么说吧,几乎每个初具规模的商场都有它,矢量咖啡也是,舒缓的轻音乐,整洁干净的地面,码放整齐的书,也有种治愈感。

这就是你所感知的郑州,它的脉络纹理,就是这样,无论你喜或不喜,它就这样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