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的第五年
我是从五年之前开始极简主义的,第三年时有过短期小结,见前文“三年断舍离生活体验”。
现在又过去一年多,而我也从一个职场人,成为一个提前退休的FIRE一族,生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于极简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故与时俱进,重新梳理我对极简的一些感悟。

1、不再执着于物品的数量,养成购物平常心。
大概很多人实行极简,都是以数量为标准开始的。以前有多少、清理了多少,现在还有多少;以前五花八门,现在清一色。
你变着法儿今天扔一点,明天扔一点,心里默默计算着数值的下降;
你绞尽脑汁想着该添置怎样的上衣,以便和某一件喜欢的下装相配;
但某天,你又开始怀念扔掉的某件衣服;
某天,你又觉得风格太单一,重新开始报复式反弹购物;
呵呵,上述部分错误,我也犯过。

许多人的极简不能坚持下来,恐怕在初行极简时,多多少少有些冲动吧。
为了贴合某种生活方式去强行改变自己,但在这种改变中并没有聚焦能量,反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内耗。
而且,结果是你并没如预想所言,更优秀。
你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所以会有质疑、有否定、有放弃、甚至有反感和憎恶。

有时,我们的行动力太快,不是一件好事情。
以前在职场时,下属多半是30左右工作5-10年,这个阶段的迷茫与初入职场完全不一样,有着旺盛的欲望,却多流于轻举妄动和浅尝辄止。这一点与初追求极简的人有些相似。
极简是细水长流、静水流深式的习惯养成。
在梳理、精减、实践、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意识:什么是与现在的你相适合的,你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过怎样的一种生活。
不是物来支配人,而是人来支配物。
学其形,漏其神。有点危险。
你付出的代价不止是金钱,还有时间,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深度思考、不轻言放弃的坚持。

2、真正喜欢的东西,可以买,但一定要不役于物。
谁能没有心头好呢?谁又能真正戒除心头好呢?谁又能否认以后没有更中意的,中意到你几十年都不改初衷?
一定会有的。即使是清教徒式的生活,简朴如卢梭的瓦尔登湖生活,他也一定会有所偏爱之物。

如果你特别喜欢奢侈品,包包衣物化妆品类的,也不必先在意是不是极简。
不要让极简妨碍你更加自信、热爱生活、珍爱自己。
比如包包,你拎着觉得脸上增光、生活有动力;但如果在挤地铁时你呵护它胜过呵护自己,下雨时宁愿自己淋雨感冒也不愿顶在头上挡挡雨,平常供着只敢在某些场合偶尔用用,用时也如“小孩偷穿大人鞋”一样不自在不和谐,那就未必是极简了。
你只是爱它带来的所谓“品味生活”的光环。这个光环是现代消费主义洗脑的结果。
你被物品奴役了。你对它的照顾,胜过它对你的服务。

记得我五年前曾经买过一条昂贵的真丝围巾,费了一个月的薪水,围上它整个人的气色都变得温暖。但难打理,特别容易勾丝,围它时我必须放弃耳环。但不论怎样小心都不可避免,记得第一次勾丝时真地心在痛。但后来勾丝越来越多,索性该戴则戴,不再在意。但每年的深秋到初冬,它都是我的最爱。至少以后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都会与我相伴。
物品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区分的,是人的眼光。

3、越来越喜欢拥有的物品,无关所谓档次,只与相处舒适与否相关。
是否一定是昂贵的,你才会珍惜?
因为它价格一般,材质等并非世人眼中的上等,你就想着“随便用用,随时丢弃”?
我的ipad air2,刚上市时所购,已服役到第八个年头。后来外接了罗技键盘,写字、剪辑视频都可以。除了掉电有点严重。

我现在所居住的房子,很小的一居室,当时只是作为过渡,从没想到一住五年之久。所以装修时极其简单,四白落地。
家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挂衣架、一个书架、一桌二椅;除了冰箱洗衣机,厨卫都是最简单配置。当时为尽快入住,减少污染为要。床、衣柜是店里放了一年多的样品,书架是二手的。至于棉质四件套,用了五年,虽非莫兰迪色,但用得越久越舒服。
我的关注点,是必须有个结实的大书架能放很多的书,有个阳台能好好地养植物。这就够了。
但是从搬进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很爱惜。
住了五年,还跟初入住时一样干净如新。
我与它们的相处,也越来越和谐。每日例行清洁、正常使用。它们也越来越友好地继续为我服务。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它的前提是,先不要粗暴舍弃现有的实体。
即使你喜欢的就是琳琅满目,也没什么不可以。
前提是,不能够没得到想拥有,一得到却束之高阁。
有爱物、惜物心,不要有分别心。
近些年,极简有越来越盛之势,尤其于年轻人之中。
极简,并不如表面的简单。
它的不简单,在于极简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最后送大家一句泰戈尔的诗: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单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与大家共勉,以建立更美好的生活。

2022年3月17日
【我是南山北月,谢谢你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