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真实才饱满、养男孩
精神分析对一个人和一个咨询师的价值 从哲学高度上说,精神分析是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或者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什么。相信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弗罗伊德开始,经过阿德勒、克莱因、科胡特和他们的后继者们的艰辛努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层层递进,到目前为止,答案已经相当圆满了。只要你是一个想要明明白白度过此生的人,你就需要知道先哲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当然,你还需要在这些答案之上加上你自己的经验与智慧。 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哲学。它本质上应该是医学,是一门关于人格鉴赏(诊断)的学问,是一种治疗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工具。严格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患者或者潜在的患者,了解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有百利无一害。 精神分析可以算是常识中的常识。说什么东西是常识,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它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东西,二是它在所有知识中处于最高位置,你必须知道它,就像你必须知道没有氧气人就不能活下去一样。 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精神分析是一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你不必是一个精神分析师,但你只要在这个领域工作,你就必须有精神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模型。套用一句老话:精神分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分析是万万不能的。 还有一个共识,是关于教育的。这个共识可以用罗素的话来概括。他说,任何严肃的教育理论必须由两部分组成:生活目标的概念以及心理动力学知识,如精神变化的规则。 这里还需要消除一个误解。有人说,国内一些非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家是反对精神分析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那些大家只是对外宣称自己是别的学派,但他们却有着非常扎实的精神分析底子,特别是经典精神分析底子。十几年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有其他学派的国内专家在公开场合反对精神分析。 从道德和宣传技巧角度说,过度夸大一个东西的好处是不恰当的。即便无数人说一个东西的千般好处,到最后,也需要你自己的体验和判断。 我们邀请你进入精神分析的世界,一起见识和见证人类智慧在了解自身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起享受本属于我们的自由、幸福与内心的和谐。 真实的才是饱满 很多女性抱怨说,她们被言情小说和浪漫爱情电影害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找不到那些作品中的理想男人,所以她们的亲密关系屡屡受挫。 的确,小说和电影里的男男女女,大多都是想象出来的,他们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品质和卓越能力的希望。我们身边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配得上这样的希望。也许在亲密关系开始的时候,由于了解的不完整,还可以把想象的美好投射给对方,但相处时间长了,那些不那么好的部分就“原形毕露”,失望后的愤怒,把两个人越推越远。所有这样有些伤感的故事,似乎都在证明一个定律:文艺作品里的人,要比现实中的人更好。 但事实却可能并非如此。单看那些作品中的人物,至少有两个原因,使他们也许并不那么好。第一是所有的描述人物的手段,都不可能穷尽一个人的全部真实,或者说,那些人物跟现实中的人相比,饱满度是不够的;第二是为了避免失望,阅读者或观看者会用自己的想象补充作品中人物的不饱满,所以那些人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而是我们赋予他们的好。 现实中的人就不一样了。首先,他们呈现的是全部的真实,立体而丰满;其次,他们会努力做自己,而不被我们的想象“制造”;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活的”,能够给对方以即时的、恰当的回应。这一特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从他人的回应中确认自己活着并且有价值。很显然,文艺作品中的任何人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比如你无论多么喜欢令狐冲,他都不可能面对面跟你喝酒,还反馈说你酒量真好啊。当然,如果你有幻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用文艺作品中的人打压身边人,是一个问题。其深层原因可能是自恋。意思是,我的人格如此虚弱,无法承受跟“活人”玩的巨大压力,因为那些“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不会总是听命于我,这会让我自恋受伤;而跟那些“作品人”玩就不一样了,我在自己的脑子里,几乎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这样的自恋性回避经常伴随抑郁,这表示当我这样做了的时候,我的潜意识是知道我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抑郁是对丧失的过度哀悼。 除了自恋,还可能是生命力的巨大压抑。跟“活人”玩,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激活自己的生命力。如果我习惯于压抑,那这种激活就可能威胁到我人格的稳定性,或者会引发惩罚性的道德焦虑感,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逃避幸福”的原因。 从时间轴上说,所有的回避现实,都是退回到过去。当我息交绝游在家里宅着跟书上或显示器上的人物呆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青春期之前的状态。那时我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我的榜样和镜子一样的人,所以在我成年之后,还需要继续这样的寻找。这是多少有点令人心酸的一幕:一个外表是成年人的人,受内心那个小孩的驱使,在找一个可以完全爱和被爱的对象。 外表和内心都已成年的人,也需要理想中的关系,但他们对这个关系的需要,不再是百分之百:如百分之百的和谐、百分之百的互相满足、百分之百的完美,等等。他们的人格,已经成熟到了可以忍受缺憾。如果成熟的人格也需要什么是百分之百,那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真实。鲜活的生命,个个都是饱满而真实的。 分享给有男宝宝的家庭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让父亲登上男孩的心理舞台,成为重要的榜样人物,而不仅仅是当妈妈的你。如果在家庭中,妈妈霸占了这个席位,在家表现得像“老大”,而爸爸却“俯首称臣”,没有话语权,你其实就是在告诉他,男人就该是这样的。 养男孩 就得忍受他的淘气 别再抱怨你家的小男孩过于淘气,男孩旺盛的活力是天赐的!造物主在男孩身上“添加”了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而使人情绪平静的血清素,男孩却比女孩要低得多,因此,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冲动,喜欢冒险,更具攻击性。 “不要跳!”,“安静点!”,“给我坐好!”这可能是妈妈对男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你会非常恼火。可如果孩子真的规规矩矩听从了你的指令,你可能又发现,他变成了那种胆子小、容易紧张的男孩,如何把他变得野性点,可能又成了你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要在这个矛盾中求真理,妈妈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则标准,要求孩子那么顺从听话。在城市里,男孩子的冒险和探险的机会越来越少,天性容易被扼杀,妈妈们如果还去做更多“要听话”的要求,男孩子就更难彰显自己的天性。想要培养一个真正的阳光少年,你不得不忍受他在沙发上狂奔乱跳,忍受他拆掉你的手提电脑,忍受他登高爬梯总之,忍住对自己的安静和安全被搅乱的焦虑,让你家男孩的天性有自由的生长发展的机会。 那么,具体要怎样做,把握怎样的度,才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阳光男孩呢?以下是心理专家的五个建议: 1、小男孩需要多抱抱 在孩子(无论男孩女孩)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都是不过分的,特别对于男孩,因为他们跟成人对视的时间更短,成人要特别注意多抱男孩,让他们的肌肤得到触摸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男孩需要独立的空间 男孩成长到大约2岁,就开始了独立的第一步。从这时开始,父母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独立空间。2-5岁的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过多压制他的反抗,而要多多理解他,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破坏他一生的性格。 3、理解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所以,在对你不满意或者他心情不好时,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其实,这是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4、理解男孩的固执 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也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却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也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硬要他不做某件事,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5、男女有别,他的注意力真的不如你 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但事实是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他才容易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