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发生学对话录》摘要和笔记(20220309)
老师:对《红楼梦》的解读,触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也体现了一个文学史著述者的本体素质,以自己的本体素质反照文本。所谓文学史著述者的本体素质,一是要懂得哲学,包括宇宙哲学、生存哲学和神话哲学;二是要懂得诗,诗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文学通向高远精深的精神通道;三是懂得中西文化的特征,从而以返本还原的方法,揭示中国文学的原创性本体特质和发展脉络。文学史著述者的本体素质,决定了读书的深度。
女学生C:我来谈一下“钗黛合一”的问题。俞平伯是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实际上,林黛玉给人的感觉在于“一抔净土掩风流”的自傲,在于她的诗人情怀,就是像道家出世的情怀;宝钗给人的感觉在于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缥缈,在于入世,做一个端庄贤淑的夫人。黛玉的情感,强烈而纯粹,“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一种无论霜寒雨打依然坚持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薛宝钗的情绪是比较稳定的,带有智性的,是夹杂着人类的精神贵族的入世性和安分随时的守成性。二人呈现生活方式的迥异和性情不同的风姿。“钗黛合一”实际上是追求内心反抗和顺从两个方面的合一,尽管现实中很难做到真正的合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的神魂气魄中存在着可以与之等量齐观的差异侧面。可以做的是呼吁社会对于异端的宽容,还有对于保守性、世俗利益的择善而从。
老师:至于择善而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洁,什么是污?这也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选择。《红楼梦》中有百般选择,选择的结果成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悲剧性的选择了。
男学生A:我还是觉得《红楼梦》里面有佛道的影响,表面上看它是走佛教的路线,主要的人物出家当和尚。实际上贾宝玉崇尚庄子,故事的走向里面有道家的思想。
老师:探究《红楼梦》,就是要沟通它跟文化的本源、文化的血脉的关系,揭示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绽放出来的奇葩。《红楼梦》的原名叫《石头记》,其实《石头记》这个名字可能比《红楼梦》这个名字更好,它在中国小说的命名上蕴含着最深厚、精湛的文化密码。
现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从一些荦荦大端上讲出一些新的看法。第一,是要通解《红楼梦》跟中国文化根本的关系,也就是跟它的文化脐带的关系,比如它跟经学、史学、诸子学、佛学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全书不去彰显地狱,却彰显太虚幻境,以庄子的太虚道境来建构它的宇宙模式,这就超越了因果报应的地狱恐怖,而在诗化哲学中尽情的把握生存的价值。……第二,还要通解《红楼梦》与民俗信仰的关系,比如说清朝前中期几乎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天花禁忌,还有关系到曹氏家族兴衰的奶妈崇尚的关系、鬼神文化与“世情书”的关系。第三,要通解《红楼梦》深层的叙事学的原理。
这种叙事秘法演化出来的就是它的诗性神话、文化空间的设置,布局上的虚虚实实的玄机,还有镜中人、影中影,尤其是沟通小说和建筑、绘画、戏曲、兵书的多种智慧,直抵“天书-人书”互动互参的叙事密码。《红楼梦》由此成为中国叙事原则集大成的一部经典,通过把握三个基本点,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建构出中国《红楼梦》研究的学理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学术的原创声音。这样才对得起《红楼梦》所谓“标题诗”的期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以荒唐言包含着辛酸泪,泪中有社会史、家族史、人生史的百般辛酸,荒唐言中有神话学、宗教学、审美学的透顶荒唐。它们之间的精彩结合,展示了贵族中国衰落、崩溃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图册和人物画卷。这就是把《红楼梦》的伟大还原为天书与人书结合的旷世无双的审美特质。读《红楼梦》不能够只顾着读故事,而要取精用弘的读文化,才能读出它的精髓。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航行,因而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可以来自兴趣,享受也可以来自这里感悟。兴趣和哲理感悟,都是为了滋润和充实自己。看电视剧,可以增加我们的研究兴趣,但是研究还得回到《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本,回到脂砚斋点评本。以它们和电视剧相比较,以尽可能完备的各种材料进行参证,得出科学的、有悟性的结论。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芙蓉女儿诔》,都是锦心绣口的文章,从来小说写不出这孩子绝妙好词。这些诗赋都是曹雪芹为书中人物捉刀,根据各人的性格、身份、命运,为它们量体裁衣写成的。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在乾隆盛世,贵族中国到了这个时代已经烂熟了,它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是曹雪芹敏感的地方,感受到贵族中国就要崩塌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天上人间的大悲剧。
女学生C:《红楼梦》最后回归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这种悲剧,我感觉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得到了成全,成全了一种悲剧哲学。【分析《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思想根源,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这些是《红楼梦》形成的背景,因为这些才造就了这一出悲剧。】——“对话八 文学史著述者的本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