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得意与失意
喜欢的诗其实很多,最近读到的很多都耳熟能详,从张九龄遭贬孤芳自赏,到妇孺皆知的白居易诗,无不是经典。个人一直喜欢《夜雨寄北》,雨夜思念北方的妻子,想着团聚的日子,谁知妻子已经去世,如此浪漫和悲剧的结合让这首诗有很强的张力。
但今天想谈谈比个人情绪更高的喜欢,诗人的得意和失意。
先看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他准备多年,带着希望进长安,而今怀着一腔忧愤南下,心中是怎样的愁苦。
前两句就很妙,船停在小舟边,为什么呢?下一句说因为已经傍晚了,也解释了“烟”。客是指自己,但愁为什么是新呢?
难道是被贬了,走了一路,到这才想起来?那心也太大了。
看《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那日暮的时候,鸡羊都回来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呢?
如婚礼后,宾客散去,相对而坐,是否感到空虚?参加亲人的葬礼,哀乐震耳,人群熙攘,却不觉悲伤,直到回家,在楼下看到常亮的灯暗着,眼泪才掉下。
我觉得看上一句:太阳下山,船停泊靠岸了,一路的忙乱安定下来,倚着舷窗,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地上,客舍异乡,那口气也自然叹出来了。
接下来,诗人没有继续发泄不忿,转而看看外面的景吧:茫茫的天地,昏暗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一个诗人又能算什么呢?下一句,看江水,不知是不是泪洒江中,看到水里反射的月亮,离得是那么近,原来这茫茫天地,还有一轮月和我相伴。
言已尽而意未止。
有一丝喜悦,一丝慰藉,但反而知道这愁绵绵无绝期。
再看到杜甫的《望岳》。杜甫被称为诗史,生活在盛唐转衰的年代,造就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但是这样一个深沉的诗人,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
那泰山是怎么样呢?出了齐鲁两国还能看到。天地把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了,山的阴阳两面分隔开天色。山里云层不绝,要瞪着眼睛才能看到傍晚归巢的鸟。
最后一句写景,也写心情:一定要登上那山顶,看天下的山都在脚下。
与王安石有些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十四岁的诗人,天不怕地不怕,一切困难都能破除,有着俯视世间一切的壮志。
而正是这种高期待,在遇到应举不第,官场不得志,又遇到安史之乱,一个骄傲的人被屡次打击,又是怎样的蹉跎。
从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盛唐内部的矛盾暴露出来,一下子从盛唐转衰,时势急转直下,诗人在这样的环境,目睹了国破家亡,还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看到他在被打击后,深入人民生活,对国家、人民的深沉情感。
诗人的身份,往往都只是一个爱好,其实这群文人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但往往不能如意,于是就成就了心情的郁闷,抒发成诗,成就了千古名篇。毕竟,一切都顺遂的人,是没那么多时间感慨的,没那么多话说。
刘慈欣在娘子关水电站,生活不如意,收入也堪忧,为人老实,写出《三体》。虽说文以载道,其实往往人们都是用诗以传情,把心情写出来,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其实排遣的方式也有很多人找到,儒道佛三家思想,入世则儒,出世则佛道,唯有这些古老的思想,能给心怀苦楚的人一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