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解读,找到正向的优越目标,离自我超越就只有一步之遥
这个主题在草稿箱里躺了很久,一直不敢下笔。怕自己学识太浅,没有深刻理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下简称阿德勒)的本意,怕自己文笔粗糙,词不达意。最终想完成的心战胜了恐惧,尽力将现阶段自己对于阿德勒的理念中最有感触的部分表达出来。
因为他曾经帮助了我,所以我希望也能帮到别人。

正文开始:
如果你存在以下情况,并且这些情况让你对自己失去信心:
在工作中,自己能力明明达到了,却不敢向老板提升职加薪;不敢接一些难度稍微超过自己目前能力的项目;有时候明明准备充分,却总是汇报失误……
在情感中,明明喜欢对方,却不敢主动表白,甚至被表白了也选择拒绝;在人群中,总觉得自己是丑小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会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评价难过很久……
那么阿德勒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到你,请继续读下去吧。
首先介绍一下阿德勒。
他是20世纪世界三大心理学家之一(另外两位是弗洛伊德与荣格),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家境富裕。从小患有软骨症,4岁才会走路,5岁患上肺炎,几近死亡,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弟弟去世,让他决定长大后当一名医生。
1895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学习能力很不错,25岁就是博士了),此时就注意到身体器官缺陷引发的自卑,并将其看作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1899年与弗洛伊德相识,成为好友。不久之后,两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扬镳。
1912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后续文中所提到的概念,也源于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以“自卑感”和“创造性自我”为中心,主张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阿德勒一生出版了多篇论文与多部书籍,我看过的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儿童的人格教育》、《性格的塑造》,整体而言,书中的观点大同小异,后面两本聚焦在儿童身上。总的来说,出版时间最晚、极大成者就是《自卑与超越》,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看这一本,《性格的塑造》是案例集,对于儿童性格问题的案例分析,可以辅助观看作为理解。
《自卑与超越》的英文书名为“What life mean to you”,直译为“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初看时我觉得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中文译名呢,整本书共10章,自卑和超越才一章啊。看完上述书籍才发现,“自卑与超越”这5个字就是阿德勒的思想精华,所有关于人生的理论与解释都是围绕这5个字来展开,那时才感叹译者的厉害。
好了,人物介绍到此结束,现在进入正题。
心理学是通过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从而解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开头我们已经聊过,因此我们只需要探讨两个问题:导致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第一, 导致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上的退缩、逃避,在情感上的不确定、委曲求全,有时也表现为对别人的控制性、攻击性……这些行为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自己失去自信,阿德勒给他们一个统一的来源:自卑情结。
大家不要觉得自卑情结是洪水猛兽。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它是人类的共性,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身体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在宇宙中又是如此渺小。只不过由于个人成长经历不同,自卑情结程度不一,表现也不尽相同。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适应或应对,并且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它的重点在于:“我觉得。”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我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我觉得自己把事情弄砸了……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个人感受。
既然有“我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有“我觉得自己做得到”“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个体心理学的另一个概念:优越感,或者叫优越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优越目标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也不全是金钱、美貌这种可视化的东西,也不是简单的可量化的分数,而是一种让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感觉。
很多时候,它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披上伪装,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优越目标是什么。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间,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生活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要找到它真正的答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搜集言行的证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当所有行动都指向同一个解释的时候,才知道个人真正的优越目标到底是什么。
举个例子。
以前大家班上都会有那种同学,老师总说他很聪明,要是再努力一下,成绩肯定会有一个飞跃。但不管老师、家长怎么念叨,那个同学就是不肯努力,成绩永远不上不下。这时候大家一般会说他懒,没有上进心。但从个体心理学来看,有一个合理的推测:他的优越目标其实就是获得老师、家长的注意力。
如果他经过努力成绩上去了,成为一个好学生,那老师会把心思放到别人身上。如果他经过努力成绩还是没变化,那会失去聪明的评价,老师可能就放弃他了。如此一来,他不努力,反而是完成优越目标最简单的方法。
再举个例子。
父母老是数落我们,即使我们是公司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他们还能对我们挑刺,觉得我们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并且丝毫不顾及我们的感受,明明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从他们的行为理性推测:他们的优越感,来自于对我们的掌控,来自于维持长辈的权威。而要保持这样的优越感,打压我们是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再说到我们自己,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最后低空飞过,就心安理得地认为:“要是平时好好努力会考得更好。”这其实是为了用最简单的方式维系自己智商上的优越感。
有的朋友经常换工作,还找了工作不喜欢、团队太差、寻找理想之类的种种借口,也许他的优越目标就是一直悠闲轻松地工作,不想承担更多压力,因此愿意放弃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职位。
当我们有了“优越目标”这个概念,从它出发去解释个体行为的时候,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很多时候的退缩、放弃,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一句:“这次是因为没有好好努力,下次好好努力就可以了”的安慰。这时候的优越感,来自于对自身才华的过高评价。我们害怕这样的优越感被打破,因此甚至愿意不去行动,维持现状。
当然,以上所有举例,只是为了简单地阐述一下优越目标这个概念,在阿德勒给出的实际心理咨询案例中,有更多的行为与细节去支撑。
在个体心理学中,优越目标是分对错的。对于一些极端分子,他们的优越来自于让人感到恐惧、害怕,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而一个有意义的优越目标,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只有这样,才会给生活带来正向的反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个体心理学的世界观。
在个体心理学中,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三大约束。
约束一: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没有办法脱离地球去生活;
约束二:我们不是唯一的人类,周围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和其他人发生联系;
约束三:人类有两种性别,生命的延续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这三个约束带来三个问题。
问题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想要活下去,需要食物、住所、衣物,所以我们需要工作,而好公司是有限的,工作岗位也是有限的,我们想去好的公司,拿到好的薪水,就要选择一份自己适合并擅长的职业,满足养活自己的需求。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想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级别,诸如此类。
问题二:与他人的联系。人类刚出生的时候非常脆弱,没有自理能力,需要依靠父母、长辈,这是与亲人之间的联系。我们渐渐长大,有了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与他们在发生联系。包括坐地铁、买东西,也与工作人员发生联系。尤其是现在,我们即使不出门,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有人给你点赞评论,也是发生联系。所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在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就是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是怎么和他人联系的。
问题三,我们到了一定年纪,会追求爱情,会考虑要不要结婚、生孩子。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性和婚姻的问题,对性和婚姻的态度,怎么去处理它们。
不管是谁,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三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也在处理这三个问题。
当一个人开始抽离社会,不再与他人产生联系,拒绝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像一辈子待在家里的啃老族,《素食者》里觉得自己是一棵树的英惠,进行无差别伤害的犯罪分子,人生路上失去希望,甚至会给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优越目标与社会、他人联系在一起,以做出一番事业、照顾家人、帮助他人为目标,即使遇上困难,也不会产生怀疑失去信心。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善自卑情绪,并做出合理行动。
我总结的做法很简单:
第一步,审视自己的优越目标。
它是对的吗?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吗?符合当下自己的身份吗?对未来有正面影响吗?
如果优越目标出现问题,比如不好好学习,通过低空飞过来维持智商上的优越感,就应该调整优越目标,将它变成扎实的成绩,那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
当优越目标变得正面之后,你的行为,自然会发生变化。
第二步,给自己信心,给自己鼓励,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这句话听起来很虚,但真的有用。有时候就是很神奇,心态改变,事情的走向也变了。一颗坚韧勇敢的心,能让你一直勇往直前。
当然,别人的鼓励也很有刺激作用。在社交平台如此发达的今天,请尽力展示自己,会有人看见并为你点赞的。也请真诚并友善的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总会有正向的反馈。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阿德勒的理论是非常务实且正面的,是出于帮助我们在现实社会过得更好的角度出发,值得一读。
当我用个体心理学审视自己时,不得不承认,从高中、大学到现在,我都是用逃避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不好好读书、不坚持所学的专业、不坚持从事的工作,最后的现实是我至今一事无成。所以现在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不轻易放弃一件事情,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完成,先完成再完美。
衷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下次见。
< END >
-
周小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1 07: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