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字藏品真的成交了!
2021年起,从Beeple加密艺术作品拍出近7000万美元天价令NFT火爆出圈开始,NFT的火热行情一直在延续。据第三方数据机构 nonfungible 统计,2021年NFT交易规模达到140亿美元,规模高达疫情前2019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额105.7亿美元的1.3倍。

国内市场环境影响的主要问题在于抑制炒作,防止数字藏品的过度泡沫产生。因为每一件数字藏品都有唯一的独家编号,不能篡改和替代。购买之后,数字藏品也设有禁止转赠的期限,一般在半年时间之内禁止转赠,更不用说进行交易。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要纷纷入局呢?国内外的市场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国内外平台的NFT发行模式主要分为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和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PGC模式的创作主体通常是拥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团队或个人,平台通过与艺术家、博物馆合作形式联名发行NFT。代表平台如:蚂蚁鲸探、腾讯幻核、京东灵稀等。
UGC模式的创作主体主要由普通用户构成,平台通过给予用户话语权、开放平台功能,让普通用户自主创造内容。代表平台如:OpenSea、Mintbase、加密空间等。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藏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数字藏品市场呈现文娱IP逐步进驻、传统企业纷纷入局的趋势,其中不泛凭借IP影响力丰富盈利的团队,也有试图乘着东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目前各方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项目可能只是数字藏品的起点,未来如何实现数字藏品的实用价值、制定标准化运作体系,如何在国家政策、监管制度、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化运作体系、实现数字藏品的实用价值、保护相关利益群体权益、形成价值共识,都是值得行业共同探讨的问题。期待数字藏品在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上,进一步脱虚向实,行稳致远!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