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美学原理-杨宁
上学期开始以一个门外汉身份听杨宁老师讲“美学原理”,最近终于听完了,按课程顺序做了一个简短整理,主要是代表人物思想及其著作。列个大纲方便常看常新。
附:原课程链接
·
前言
美学是什么?
- 美学是一种对审美现象的反思,追问你评价背后的标准和思维方式。对审美的反思,不等于对审美进行评判,评判有高低。在艺术创作中有道德存在吗,或说道德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如何?以下有五种观点的思考:1)艺术作品应该遵循道德;2)艺术作品应该遵循艺术道德,但并不意味着把道德作为一个绝对的标准,美与道德不是等同关系;3)艺术可以呈现不道德的东西,但是创作者必须要对这些不道德的东西体现出批判性态度;4)艺术作品不是追求美的,而是对人性的可能性的探索;5)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但艺术的传播不是自由的。
- 美学是一种对审美规律的探寻,是这规律背后的规律,是形而上的。审美的背后很有可能是一种权力,一种文化资本在支撑着,天然环境下并没有哪种审美更高级或低级,很有可能是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阶级铸造了特定的审美趣味(这个现象很可能是复杂的权力结构在支撑着)。
- 美学是对审美文化的分析。对这些审美文化它背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社会历史动因、意识形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加以更深入的追问。
美学的研究路径及其研究对象。美学研究是具有历史性、社会性的,它没有对与错,只有合理不合理;学美学是为了学以致智,重在提供一个分析的过程和各种角度。它从个体出发(个体主体性、精神价值),而不是社会整体,但这样会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避免强烈的主观介入和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也无法验证。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4类:1)偏客观-美的规律(柏拉图-古典的确定方式),但当我们追问什么是美的时候,就已经预设了一个“美”是一个明确的东西;2)偏客观-艺术哲学(黑格尔-美是具有精神性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3)主观 - 美感经验(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科学研究、伦理学、美学。
审美关系的四个维度:人与自身(心理美学:格式塔、视觉听觉、人体美学)、人与文化(艺术哲学:艺术史)、人与自然(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人与社会(社会美学:文化工业、可感性的再分配)。
·
·
一、美学的四个研究角度
美学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本体论 → 美感经验论(心理) → 审美建构论(社会) → 艺术哲学。
本体论实质上就是对美是什么的本质追问,美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鲍姆嘉通等。从康德以后,人们发现美可能没有本质,但有规律,美和丑是相对变化的,没绝对标准。如果不存在本质,那么那些审美现象是怎么来的,由此从心理个体和社会群体两个角度产生了美感经验论和审美构建论。现在的审美类型有很多: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当代的美学研究聚焦到艺术美,从哲学角度去探讨艺术,因此称之为艺术哲学。
·
(一) 本体论
**美学本体论实质上就是对美学的本质(ontology)到底是什么进行的追问。**比如美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规律,如果有的话,它是什么?如果没有,我们又如何看待世界当中众多的审美现象?举例:人的长相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地标准。平均脸是最美的吗?如果是,难道其中没有社会对我们审美进行建构吗?对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
1.1 最初的追问: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古希腊
- 毕达哥拉斯:“美的和谐就是数的和谐”,比如黄金分割0.618。质疑:找不到太明显的科学依据支撑,所谓的0.618可能是巧合。
- 苏格拉底:“合目的性”,美是有用的合适的,美是一种关系,比如符合周边的环境。
- 柏拉图:现象世界、理念世界;强调理性,“本质决定存在”,“理念世界”,“床喻”。所以靠近理念(抽象的)才是美的,在那个时代,艺术即模仿,所以艺术作品原理理念,比较低级。
1.2 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美的两个倾向之一:客观-神学论倾向
奥古斯丁:”美的本质是上帝“、原罪说、《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美与适宜》;阿奎那:”美通过感官使人愉快“,强调感官的重要性,美只设计形式、不涉及内容。
1.3 主观论与感性学
美的两个倾向之二:主观论、感性学——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世纪开始注意到美可能跟感官有关,即17世纪的英国经验美学(感官与经验)
- 夏夫兹博里:审美内在感官说( → 影响到后来康德“先验”)
- 哈奇生:内在感官(理性)>外在感官(简单),绝对美和相对美。
- 休谟:主观说、同情说( → 影响到后来的移情说、内模仿说)代表作:《论审美趣味》-阶级,在鉴赏者心里。因为先有了美感,才有了美。否认了柏拉图以来的美,形成美感这一观点。形成了认为美根本不存在这一观点。
- 卢梭:“浪漫主义之父”,强调的是情感的自由表法;代表作:《忏悔录》、《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 狄德罗:“狄德罗效应” 消费主义陷阱 不是你在买东西,而是东西在定义你。
- 维柯:“共同人性论”,以己度物、形象思维
- 鲍姆嘉通:美学(aesthetic)学科的创立者
1.4 ⭐️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 1781《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认识论(知)
- 1788《实践理性批判》→ 伦理学 道德问题(意)
- 1790《判断力批判》→ 美学(情)
- 康德(1724-1804)强调的不是美的本质问题,而是当你对一个事物做出了审美判断的时候,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美感四特征”;是形式美而不是功利美。
- 认识论问题:《纯粹理性批判》调和的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问题;提出观点:1)是自然符合了我们先天的认知形式;2)物自体;3)二律背反;4)先天12大范畴
- 伦理学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是道德从哪里来: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 自由+理性→ 可普遍化原则→ 道德
- 美学问题:《判断力批判》:1)无利害而生愉快;2)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审美共同感( → 影响到后来的美感论-精神分析、纯粹主观美学、格式塔美学 和审美建构论 “文化工业”)
- 从康德开始本体论开始解构,并直接影响到之后的两大美学研究派别:心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实验心理学) 和 社会(个人审美观的社会建构问题-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阿多诺)
·
·
(二)美感经验论
2.1 本体论解构
- 维特·根斯坦:对于美学本体论解构彻底;“家族相似论”;代表作:《逻辑哲学论》1921年、《哲学研究》。观点: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伪命题,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预设了一个普遍的、固定不变的、纯粹的本质,然而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然而,虽然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某个游戏规则内,去探讨美是可以的。
2.2 唯意志论美学
- 叔本华:“意志论美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年 ;悲观主义人生论;审美以摆脱欲望
- 尼采:“非理性美学” - 认为生命同样本质上都是意志,都是欲望,但恰恰是生命是因为欲望,所以认为人要不断地发展欲望,不断地战胜自己。代表作:《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观点:1)如何面对生命的没有意义?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2)批判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批判理性(很多人太强调理性),提出口号“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 →依靠人的意志 从叔本华到尼采,特别强调生命本身的意志(意志就是意欲),认为意志决定了一切( → 影响到后来的弗洛伊德)
2.3 精神分析在美学上的应用
-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心理结构理论”和“精神分析中的美学分析”-某种被压抑的欲望升华成了创作欲望,形成了艺术作品。
- 荣格:反驳弗洛伊德把性欲视为唯一驱动力,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人格面具、阿玛尼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 影响到后来的:拉康、齐泽克、德勒兹
2.4 心理学美学
- 费希纳:**“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美学入门》;选择法ABCD、制作法、长度测量法
- 立普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观点:审美的本质是一种移情,前提是主义的态度。**追问:**是什么让主体产生对某个个体的移情?
- 谷鲁斯:“内模仿说”,高级→影响他人→以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区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模仿(外在的模仿),内模仿说是心理上的模仿。本质上还是一种移情。
- 克罗齐:“直觉说”-审美即直觉,无功利性
- 布洛:“心理距离说”-观点:直觉跟经验要有适当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要保持一个适当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后天经验很重要。
-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1+1>2 ;1)知觉和力:艺术作品 背后 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2)图形说:作品背后里的结构与主体情感结构(格式塔性)具有某种一致性,比如对称性就能引起大多数人心理上的愉悦
·
·
(三) 审美建构论
按照审美建构理论来说,审美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齐泽克对当今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只是传统意识形态的终结,而不是现代的意识形态终结。今日的意识形态的说法是“犬儒主义”(源自古希腊),简称“佛系”,即知的层面我都知道,行的层面我都去做。意识形态不等同于政治、操控,你所坚信的一切东西,都是你的意识形态。“民族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形态 → 国家。
3.1 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意识形态具有建构性,而审美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可得,审美也具有被建构性。关于“意识形态”的历史进程:
- 1946年,加缪-“意识形态终结”,
- 1954年,法国 雷蒙·阿隆-《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 1960年,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
- 1989年 弗朗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日籍美裔:自由主义是整个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意识形态告终。
- 1996年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观点:文明的冲突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要冲突。
关于意识形态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是基本说法不会有太多变化。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想象,是一种你认为这个社会本应该如此的想象。
- 特拉西:1796年《意识形态的要素》→ 观念学(因此,意识形态即指人的某种观念)最初目的: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
- 马克思:意识形态不完全是观念科学,而是一种特定的人群(统治阶级)自我辩护的虚构
-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1929年,《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观点:思想产生于特定的思想存在,任何人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凭空产生。 研究方式:探究一个人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研究应该是非政治化的
-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1929年《狱中札记》-反思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意大利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会失败?——回答:因为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文化霸权(即文化领导权,大家普遍认为本应该如此的观念-革命的目的,关键的思想观念能在社会中占据主要地位)
- 阿尔都塞:1970年,《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观点: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观念的,还要作用于人的实践的,所以意识形态具有某种物质性特征。
- 西方马克思主义 阿多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弗洛姆(精神分析跟社会)···
-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观点:认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 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梳理了相关意识形态流派
3.2 阶级与审美趣味
影响你“本该如此”的审美观念:文化研究三字经:阶级、性别、种族(每个人一出身以来,社会就赋予我们的某种身份,身份决定你的审美趣味)
-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阶级地位不同 → 对生活理解不同 → 不同阶级不同的审美(审美是具有阶级性的-人体美)
-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研究的是制度经济学,持批判性态度;“凡勃伦效应”:一个商品卖的越贵越好,因为提高价格之后是满足人的炫耀性消费;所以提高价格能促进销量。
- 保罗·福塞尔:《格调》class
- 布尔迪尔:【(习性)(资本)】+【场域】 → 日常生活实践;代表作:1984年《区隔》- 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 针对的是康德的审美判断-试图找出一个本质的、普遍性的审美判断**;观点:**趣味判断是分阶级的,不同的人遵循着不同的审美判断: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
3.3 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 马尔库塞:本能革命 与 新感性美学-“不为面包为蔷薇”、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商品是人民的鸦片、不要改变雇主要改变被雇佣;代表作:《爱欲与文明》1955年、《单向度的人》1964年; 观点:阶级矛盾 → 趋于稳定 → 背后是一种物化的新形式-阶级矛盾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依旧是奴隶。”——马尔库塞);追问原因:技术进步;解决方法:感性美学《爱欲与文明》- 理论依据:马克思(外在)和弗洛伊德(内心)
-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辩证法源自 黑格尔 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否定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特殊性 → 运用在艺术领域:艺术不能用总体性,而是特殊性;《启蒙辩证法》- 工具理性问题 和 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追问: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是否存在这一种精英意识形态,认为文化是自上而下的结果,而忽略了大众文化自身也具有反抗性?或者文化是否是具有能动性的?文化工业是否是对资本主义的维护?
·
·
(四) 艺术哲学 - 探讨艺术中的美学问题
4.1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定义问题
传统艺术本质论的6种观点:
模仿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表现论(康德、克罗齐)、理念论(黑格尔)、形式论(克莱夫·贝尔)、游戏论(席勒)、劳动论(马克思)。
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
-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
- 莫里斯·委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艺术无法被定义。定义:物品 → 艺术跟已经被认定的物品比较 → 而物品又是被定义的(艺术的本质一旦被确立了,艺术就走向封闭了,而艺术维持活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
- 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 阿瑟·丹托:艺术界 (决定艺术作品,是艺术圈圈子内大家认定它是艺术,那么它就是艺术)
- 乔治·迪基 :《界定艺术》艺术是一个文化 - 过分突出了 艺术团体 的重要性(导致循环论证)
4.2 艺术批评与审美趣味问题(面对作品的时候如何进行艺术阐释、艺术批评、艺术评论?)
1)作品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创作意图 - 是否可以成为阐释一个作品的关键?(注意:意图主义涉及的是意义问题,而不是评价、标准问题)
- 意图主义(直觉表现与交流表现) 与 反意图主义(英美新批评)
- 罗兰巴特:“作者已死”
- 比尔兹利·威姆萨特《意图谬误》 艺术家-私人 VS 艺术品-公共;艺术品的“说话者”-不是艺术家、隐含作者;艺术品的意义由“艺术规则”来决定——问题是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 新意图主义→新批评
- 赖阿斯:意义 不等于 效力
- 巴克森德尔 :《意图的模式》意图 → 扩大 → 作家心理 + 社会历史背景、社会遭遇等
- 沃尔海姆:回溯式的“批评”:艺术评论阐释过程就是对创作过程的回溯
2)如何评价艺术价值?
评价(评价的是艺术价值):主观主义、客观主义。艺术价值源于何处?评价对象:艺术价值纯粹客观 or 纯粹主观
- 艾耶尔:主观主义 - 评价者的主观喜好 → 导致评价是无意义的 → 相对主义(情感偏好)
- 客观主义:艺术价值 → 艺术品本身 → 价值从何而来? → 源于社会历史性
- 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 | 艺术价值的承担:艺术本身;艺术品;艺术品的特征
3)评价结果/阐释结果:一元论、多元论
一元论 → 唯一的、最好的结果(比如高考阅读答案的稳定性)
多元论 → 允许各种解释存在(对作品的理解角度不同)
4)批评标准: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否有高低标准?
- 休谟:人的味觉 → 敏感力、细小→ 审美 → 敏感 → 确立标准 | **质疑:**审美为什么有敏感力?为什么可以从味觉推出-乔治·迪基
- 科恩:批判-认为休谟的观点是精英主义;如果审美分好坏,那么追求审美的好有什么意思?获得了一种审美趣味,但是也丧失了另外一种快感。
4.3 艺术终结论及其反思
- 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了吗?》
- 舒斯特曼《审美经验的终结》
- 阿诺德·贝临特《艺术与介入》
- 希利斯·米勒 → 文学终结
-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正反合辩证法 黑格尔对艺术的观点: 艺术终结论 → 是发展的一个阶段,下一阶段是宗教;艺术的哲学化 -带给人们观念上的思考 e.g. 之后杜尚小便池带给人的思考,艺术不再是审美的饿、愉悦的;作为实体的艺术未消亡; 而是作为理念的展开方式
- 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艺术品要意识到艺术是艺术界的产物、理论氛围的产物, 是理论阐释的结果。追问: 当今艺术离自我认识这个目标还远吗? 从杜尚看来,已经到达了.我们只能寄托于理论阐释 → 艺术终结 → 关于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不再可能;艺术实践 → 不是创造而是习惯 :艺术创作已经跟日常生活没有界限,艺术创作 → 习惯、重复观念
- 卡斯比特:《艺术终结》2004年 - 观点:艺术品与生活用品没有任何区别;后艺术 → 大众消费、娱乐的对象 → 艺术价值不由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决定,而是市场决定 → 艺术沦为商品
黑格尔:有历史必然性 VS 丹托和卡斯比特:话语的重建和改变→艺术终结不存在,是观念性问题
4.4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定义: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进行改造。观点:消费的日常表征 → 日常生活审美化 → 日常生活充满符号、影像 → 影像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观念?影像背后又是符号 → 符号背后又是丰富的文化表征 → 2000年对中国逐渐产生影像,并分两派:生活美学 VS 特定阶级的审美化-食利者的美学
- 反对者:哈贝马斯
- 支持者:罗蒂
- 谨慎:韦尔施《重构美学》
-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
·
结束语
杨宁:“有多少个美学理论家,就有多少个美学思想,有多少个美学理论家,就有多少种美学体系体系,他们之间是多角度,甚至是矛盾的。学习美学,就是训练大家,能够具备一种以多种视野、多种评判体系评判同一件事物的能力。世界有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评判体系,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审美标准。你在哪里发现了美,你就在哪里发现了爱,你在哪里发现了美,你就在哪里发现了希望。”
-
豆友YeGX5Z0XgI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4 01:36:20
-
豆友iqNiXSuR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2 16:09:43
-
Zen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08 08:57:48
-
牛皮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8 15:20:13
-
豆友zLLdwk6ue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7 22:37:41
-
sanbuc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9 13:05:01
-
瞳子骨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4 15:22:57
-
anch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8 08:14:06
-
六便士外仰寻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6 03:13:33
-
早睡了没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8 00:33:20
-
豆友224164245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1 11:29:31
-
小宇宙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0 14:42:38
-
Sputnik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5 13:38:15
-
缺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8 15:19:24
-
人生若只如初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7 14:47:18
-
幻想瘟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31 10:21:42
-
尹依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8 13:16:09
-
荒谬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0 16:18:06
-
clz多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19:41:45
-
啵崽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3 16:12:28
-
Mirror47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30 19:54:42
-
西柚珉夫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7 19:30:06
-
Mo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3 11:21:24
-
M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6 13:50:02
-
桃桃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3 16:37:52
-
梁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6 20:23:06
-
陈萬吟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3 17:23:36
-
豆子1307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9 13:25:17
-
a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5 15:27:09
-
婺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4 13:52:58
-
年糕可乐poe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5 10:29:59
-
鱼饼吐泡泡🫧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2 21:20:46
-
Alis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7 17:08:04
-
有匪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30 13:45:40
-
Pedrit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9 21:20:27
-
lovely爸爸的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8 21:40:03
-
慢一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6 16:55:57
-
littlebitshy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6 10:36:2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10 23:39:13
-
昨日之死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3 13:30:24
-
滚雪球的小鼹鼠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5 22:36:52
-
绿豆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7 14:16:04
-
浅水鱼夜灯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7 10:45:23
-
染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1 19:27:04
-
王琪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9 10:54:47
-
xxy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7 02:45:16
-
sisyph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5 12:08:55
-
清纾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8 05:29:23
-
有趣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3 14:36:43
-
米达麦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0 12:37:45
-
siest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9 2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