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沉默的近代哲学革命——马克思哲学
“今天我去工作”,传统哲学问的是“我”是什么,“今天”是什么,“去”是什么,“工作”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工作,我为什么要谋生,我可不可以不谋生?我要不要逆身体设定来行动?我该怎么摆脱世界对我认知的设定?我的行动是否反过来设定了世界?为什么要有二元划分?我想要一元理论可以吗?” 马哲认为这些问题是无意义的,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让追问变成无意义。通过意识形态,让所有工作的意义都变成“让人类获得物质幸福”。于是马克思通过辩证和强答,否认了传统的追问。马克思把问题改成了“我怎样通过工作达成全人类物质幸福的目标。”所以马克思才是实践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是对过程的反思,而普通哲学是对目的和起因的反思。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意识形态这种东西把别人苦苦的追问否定掉是不是太暴力了呢?没错就是这么暴力,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就是物质即将发生变化前,对于人类意识的反馈。你可以说他不科学,你可以说他不哲学,你可以说他是政治伦理,但你不能说他不真实。(参考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马克思没有定义过物质。但是物质在他的笔下是一种包含一切的认知上的对象。而实践和认知是同时发生的,实践不仅仅包含具体行动,也包含思考和什么都不做,你会因为不同的实践对主体和自己产生不同认识。当世界是物质的时,在这个语境下,人对物质的心理反应和主观行为依然是物质的,因为对于物质本体的追问是一个无止境的问题,就算科学证得上帝存在,这个存在和上帝依然是物质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思考就是对于想象物质的思考,即使抽象为符号,思考过程依然和思考物质没有区别,除非我们保持沉默,才能真正明白本质。而我们的实践,就是通过符号表象的反馈来重新确认自身。 真正懂马哲的强者都是建立在沉默之上的行动,行动的方向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实体的反馈,新的行动带来新的反馈,于是又继续行动。于是一个完整的圆就画好了。 在一个人说出“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明白了他所感知的自己也是物质的,他自己不是物质的部分是一种回溯性建构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不断实践反馈到感知系统中。但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体验到沉默,只是看到了未来的物质,于是这一切变成了一种信仰。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会怎么看呢,信仰也是一种物质上的冲动。欲望被信仰战胜,无非是一种冲动物质压倒另一种冲动物质。然而马克思主义天然地越过虚无主义平面,永远作为实践对象的物质其实就是意义本身。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就相信自己的冲动。说到底,我们的表面认知只能通过表面行动来达成。 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实践的反馈明白了,我们活在物质之中,我们活在实体之中,我们一开始就在终点,所以他才能说马克思主义者无所畏惧。因为我们不会因为死亡而失去什么。然而这种感知是暂时的,对于实体的顿悟被符号化后翻过来成为了话语和信仰。以至于又绕回了原点。只能通过实践,再次前进。 需要补充的是,马哲不是让你追求物质,而是让你明白追求物质的心和所要的物质一样,都是表象,而行动能改变表象,同样,我们行动也受着各种表象的推动。有的表象是金钱,是社会认可,有的表象是食物是自然,有的表象是信仰是哲学,我们因为世界的影响产生了理解世界的角度,也影响着我们影响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多元的,受限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用来认知的原始工具。哲学科学和艺术,是对表象的解域,意味着进入了更加深的表象,但所谓的深真的深吗?用差异更为恰当。而那不可言的实象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方向,并不住语言之中。而一旦真的把握了经过无数次反复认识的实体,才能真正去理解那绝对的立场。
-
光与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5 1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