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佛教部分经论名言(七)虚空十义(版权所有,转载抄袭必究)
七:虚空十义
华柱 济舟
真空、无限,不可用任何经验的术语给予真实的描述,因为超越思维的疆界。只能用我们的语言相对描述。而我们所见的虚空,已经是一种现象,是分别有无的现象,是绝对无形无限在意识上的投影。但虚空毕竟是最接近无形的概念。我们对虚空的好奇,乃至敬畏,也许来自对最深层、最终极、最神秘的实在的好奇与敬畏。
龙树大士的《释摩诃衍论》卷三论及性虚空理有十种义:“一者无障碍义,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者平等义,无简择故。四者广大义,无分际故。五者无相义,绝色相故。六者清净义,无尘累故。七者不动义,无成坏故。八者有空义,灭有量故。九者空空义,离空着故。十者无得义,不能执故。”
下面我们先简论空间(虚空)概念的来源。
全体自身在变化中有不变,从变化中抽象出基本的“不变”就是空间背景的概念,又因为无限全体不动,其动是相变、是顿生,所以抽象的空间背景亦是不动。哪怕本质抽象为背景,背景依然透露出关于本质不动的消息,而且显示其重要性——没有不动的连续的背景,我们无法凸显、看清一个一个的离散的具体事物。
从第一个具体物的生成开始,始终肯定有一个无限实体,意识比较分别有形有限的物与物外无限实体的无形,抽象出无限空间;在无限空间的基础上比较分别不同有限物的大小,抽象出有限空间的大小的概念。有形无形本是一体。
无形的空间不只是一个背景、舞台,全体是变化的力量之源、创造之源,极微粒子的生灭聚散都是无形全体的相变、作用,无形空间看起来与有形物质大不相同,看起来未有变易,于是抽象出来,作为了静止的、不动的、不变的背景而存在。别忘了,无形空间与所有物质是一个整体,整体始终是不可分的一,只能在思维中分别、抽象出来。甚至就思维中抽象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有形的物质与无形、无限连续的空间比起来,也如米粟与沧海相比,也如离散的有理数与连续无理数相比。无形无限,不仅指体,更本质的是绝对自由的超越性、能动性。从这个分别来讲,无形的空间不仅是背景舞台,而是能动性本身,一切具体发生,无形空间都在“现场参与”。
无形空间让我们的分别意识抽象出静止不变的背景、舞台,但同时却隐藏了自身的无形,以及无比生动的、无比奇妙的、造成一切变化的活动性本身,隐藏了自身作为一切的基底的角色。我们不仅遗失了无形空间的活动性,而且对于其静止的背景、舞台的角色也常常忽略。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不仅否定了空间是虚无的观点,还否定了空间仅是无处不在的介质的观点。
为什么空间给人以连续感,物质给人以离散感?而且认为物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可以不断“分割”?这些直觉本身就蕴含着宇宙极大的奥秘。空间的无限连续性也关联着世界的整体性——如果空间不是连续的,试问宇宙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还是各部分分离、独立,甚至失去联系的存在?
综上述,虚空依然是所见之现象,所以龙树大士说是虚空的本质本性有十义。其本质是不可测超越一切相对概念的真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无形无相无限,生一切色法,意识分别有无,而有虚空、色法概念——无形为虚空,有形为色法。色法在空间之中,空间连续,色法之间、色法与空间本是统一的整体,空间未将任何色法隔绝成孤立个体,因此说有“无碍义”;又空间无限连续,所以广大无分际,有“广大义”;真空无时间无空间概念,分别而有虚空概念,虚空遍一切处,有“周遍义”;万物都是真空本元所演化,所以平等不二;虚空本性是妙有之真空,因此无相,不能执着于所见之虚空相,有无相义;真空否定一切,一切色法终将平复为空,归于不可测的绝对对称之中,所以“有空义”;真空本性是绝对自由的否定活动,非非不住。因此万法不住、不定,“法无定法”,所以无得,不可执。再则,诸法本质是本元整体的否定表达,个体无自性——不能独立自存,不能自决定生灭更新,根基不在个体,其“决定相”是不可测的否定性,根基是全体的自由活动,其“实相”即是“空”,即是不可得,所以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绝对全体本质不动,有形无形现象不动,具体现象生生灭灭,虚空不灭,因此,有“不动义”;虚空无杂,无形,因此有“清净义”。
如果认为实相虚空,就大错了。虚空已经是分别之相,而实相是超越一起相对的“真空”,没有时间空间概念,没有大小远近等概念。所以玄策禅师对智隍禅师说:“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悟虚空本性无形无相,不取大小远近之相,想象虚空无限扩展延伸,无边无际,依然是“有相”。六祖对智隍禅师说:“汝但心如虚空,不住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六祖坛》)如住空见,就是著相,远离实相无相之真义。本来性相就是如如不动,顿生顿灭,顿顿不已 。
结合前节讨论的,当下全体就是统一体,统一则无言无说,无言无说则超越一切相对概念。没有空、不空的概念,才是真“空”,真“空”并非是实相也否定了——一切虚妄,本原也否定了——一切都是绝对虚无。同理,没有对称与不对称的概念,没有无限与有限的概念,才是真正的对称、无限。
下面再看《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从“空”的四个层面理解这句名言。
一,从“空”是空间理解。物质色法与空间同体同元,空间也是本心分别后的现象,因此不二;
二,从“空”是无形真空基态,是无形自由活动本性理解。真空相变生成万物,万物是自由活动本性的表达体现,就是本性的存在形式,因此不二;
三,从“空”超越一切相对概念,无言无说的层面理解。任何一物是绝对本体的表达体现,因此也必然是不可测,无法用言说给予全部真实的描述,其持续存在的根基就是全体,即:当体即空。因此不二;
四,上文说,真正的彻底的“空”就是本心,色即是空,也是“色即是心”。马祖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色是本心的规定性表达,是本心丰富自身存在的方式,因此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