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佛教经论部分名言(六)不动顿变,如如不动
六:至深之谜,唯一可能——不动顿变,如如不动
华柱 济舟
一元本体自由无住,变化不已,然而怎么变化呢?没有之外的空间,之外无意义,就不能向外运动变化,变化只能是内部变化——整体不动,自身内规定生成。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楞严经》),能生灭的“能”即如来藏、真如本性、本能,不动周圆是说本性遍一切处,包含一切,自身不动。
“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圆觉经》),“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圆觉经》)。觉性即最本质,觉性不动即整体本元不动。
那么生成的个体也不能动,因为是连接的一个整体,动意味着与整体分离。更重要的是个体的本质就是全体规定的意义,移动他处,就不是此规定,不是此物了。此处生,即此处灭,不可能位移。“法”,本义有支撑之义。个体的支撑的根基是全体,全体唯一无外,不动,所有个体当然不动。以下这些说法需要结合本体论理解:“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圆觉经》);“不动真际,是诸法立处”(《肇论》);“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维摩诘所说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华经》);“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无相无形,非常非断,不来不去,亦无所住”(《华严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法无去来,无动转者”,“旋风偃月而常静,江河竞流而不注”(《肇论》)。指法没有动摇,没有去来,当下不动住于实际,住于自己的空间位,不动。“无有极微等法,从此世,移于他世”(龙树《因缘心论释》),指极微观的粒子,不能移动,没有时间上的连续。
如来如去,实无所来,亦无所去。《中观.观去来品》“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这里有一个看似非常大矛盾:既然诸法不动,又为何说无住呢?一切具体物不动,又如何有运动变化的现象呢?仁者心动?面对相对静止的书桌,为什么心念纷飞,不能发现书桌的移动?千古疑难,永恒之谜,如何破解?最为平常的运动蕴藏着怎样的永恒奥秘?
唯有一个可能:通过更新变动。这也是不完全自否的必然推论。一切个体产生,必然又被本性否定,不完全自否决定,下一态必然对上一态的意义有所继承,又有所改变。个体上一态所规定的空间位置是重要的意义,即是又非的统一,则更新态大致继承原有空间位置,因为继承,我们视作同一物。一切具体物当下不动,有处于本性自否之中,不能久住,必然改变,是谓无住。
改变只能是顿变。可以分析一番。是自非自的统一,是绝对自身自否的一个动作,绝对是自因、自决定、自根据,其改变就必然是直接的,而无过程的顿变是直接、无征兆、不可测的最佳、必然的体现。全体自由直接地表现,必然是不可以描述的,顿变闪现是自由最好的体现。如果是渐渐的、连续的、有过程地产生,则需要无限次地相变——永远不可能完成。一切具体物,不过是不断闪现的原点集合。原点不动。连续运动是一个假象,就像霓虹灯,每一个发光点不动,依次闪烁有连续运动的感觉。电影每一帧镜头,以每秒24帧放映,就有连续运动的感觉。
上面举例就暗含不动顿变的意思,更明显的是下面说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从去,对于一切作用,应如是了知”(《龙树六论》),“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维摩诘所说经》)。生灭无来无去,既是说这个能生能灭的作用不可测,又是指从生到灭都在法位——自己的空间位置, “今则不住”,是说当下就要否定,唯有一个可能:顿变更新才能满足生时即住法位,又不住而变。
不动顿变的美感,如水月顿成,更无来去。雁过长空,影沉寒水,美极。
没有一个脱离于世间一切具体事物的独立的永恒不动的本体,一切事物即是本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