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已矣,独善其身吧
上学那时,有一个词长期困扰着我——价值。每做一件事,我都会问:它有没有价值?对于老师的安排,我认为没有价值,我宁可被罚站到讲台上,也绝不去做。对于不得不做的事,我必须从中找到点价值,才能说服自己。
记得那时每天出早操,我觉得缓跑太乏味,毫无锻炼作用,于是我总跑在最后一排,在跑中加了上跳的动作。后来,我的弹跳竟然真的很好。当然,在班主任看来,无疑捣乱。我认为课文《劝学》根本说服不了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与“不舍”之间逻辑太过牵强。
我的痛苦有两方面:一是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总得不到确切的答案,认为一些不公平无法改变。找不到每天生活中每一件的价值,也弄不明白人生的价值之所在。我高中作文中不止一次地引用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受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然而这只是一个否定句,生活的目的到底在哪里?
二是我发现只有我存在这种烦恼,他们都那么地顺从老师,从不去想这是否正确。每天吃饭的时候,同学兴高采烈聊的都是游戏中角色和技巧,没人像我这样愁眉不展。我感到很孤独,看上去格格不入,怀疑自己是否正确。 毕业工作,开始接受生活的苦,好在没有停止思考。一边在工厂干活,一边大量读书。看着机床灯光闪烁,心怀“长风万里送秋雁”。我不能变得像他们一样。
后来我辞了职,潜回母校,揣两本文学书,混在那帮小同学之中,每日像他们一样上课吃饭,掌握那些没有课的教室。靠着工作一年的积攒度日,不敢与家人、朋友通信,过着极简单的生活。只有一次,我将当时的生活状态告诉了幼时要好的伙伴,后来,村子里开始添油加醋地流传着我的消息。
我妈有一次像自言自语地说:上学时不努力,现在知道晚了。她的两句话都对,但是她不了解儿子在寻找什么。身边的人没人能给我一个关于生活的答案,我想从书本中找到。
我想珍惜时间,珍惜每一秒,这太难了,有时候有的书看不下去,逼着自己看下去变得毫无意义。那些时候我发现,书其实只是个灵魂碰撞的工具,看到一行字,你会想起自己的过往,你的尴尬、羞耻、愤怒和不甘都串成了一串。我开始把想以前不忍回想的事写在纸上,仿佛对它也有个交待。
渐渐地,我发现读书在那个阶段,只是我逃避现实困难的方式。人的改变,不会是因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改变。古代神话中,人常常幻想高人点化。其实没有谁、也没有哪句话能直接改变一个人。从那儿之后,我对自由职业,对期望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自己,不再有丝毫幻想。痛苦,只会因认知和能力的提升而改变。那时起,我无比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像所有人一样上班下班。稳定,让每一个早起都变的幸福。对外界的期望越低,人越容易幸福。
所以到现在,我依然是个较失败的人。到现在还常常为自己不能为在物理学上做出点贡献而叹息,有很多同样的人,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失去、且永远地失去了触碰宇宙奥秘的机会。我的惊人弹跳力,也因一次骑车摔倒而永远失去。那些充满激情与想像的诗句,也不常在脑海显现。
理科生总是过分迷恋智力的乐趣,而将文史、政治看得虚无。而当智力探索之路断绝之时,思考反而给你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所。
人之衰亡,在于欲望的丧失,渐渐地失去了好奇心求知欲,失去认识、改变世界的欲望,失去发现身边美好的眼睛……还在读书,已经不再像童年废寝忘食。获取思想,已经没有了野心。
我能做的,只有热爱现实的生活。爱上工作、跑步、种花种菜、写几行字、读几页书,钓鱼、聊天、喝茶……把以上写下来,提醒自己坚持下去。要保持自己的欲望,它是幸福之源。有口腹之欲,三餐方有味。有爱的人,心中才有火焰,哪怕不合时宜,将它深埋心底。
遗憾已矣,独善其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