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丸系列#1.读《洞见》,第五章之前简直读书如山倒,第五章开始读书如抽丝。
最近开始看《洞见》,第五章之前简直读书如山倒,第五章开始读书如抽丝。
第五章是:《无我》。
原因是,我会时不时地淡忘“无我”这个概念的含义。而书以递进关系铺陈章节,一个环时不时掉了就意味着阅读的链条时不时断掉。
为什么对“无我”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总结的原因如下。
1)虽然逻辑上理解了所谓的“无我”,但缺乏深刻的实际体悟(后文分享我曾有过的无我的体感),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还不完全理解“无我”;
2)暂且不知道“实际该拿这事儿怎么办”,这种无力感/无用感也许引起了潜意识里对理解“无我”的抵触。ie,是“我”在抵抗“无我”。
刚说到我缺乏无我的深刻体悟,但是我曾经有过接近无我的感受。
常去打球的篮球场,来了一位会口头评价几乎所有人的表现的朋友。他爱喝倒彩,语带讥讽地评论其他球友的表现。同时他也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现,稍有闪失就会不好意思地自我解释或者自嘲。好几次我的失手同样招来了他的讥讽,但因为全神贯注在打球这件事情上我没有留意到。而一小会儿过后,当发觉原来他说的话对象是我时,发觉心里似乎并不起波澜。那一瞬间我想,啊,“原来并不把我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或者甚至只是在两者之间拉开了点距离,可以带来如此平静的感受!”从那刻开始,我对这位球友说的话越来越脱敏,直至完全不在意他的目光,全然专注篮球本身。同时我会毫不吝啬在球友们表现好时表达赞美,在他们出状况时表达鼓励。神奇的是,慢慢地,那位球友也转变了,他在场上也越来越自如,球技也大有进步。
现在我已经不用再刻意赞美或者鼓励了,因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打球这件事本身,专注在每次一的腾转挪移跳投传截,专注于对自身和球友的观察和反应,这件事本身就爽到了。
这就是项飚说的,专注“自身”,而非“自我”。当这种专注力足够强大,“自我”就会消弭。
除了冥想禅修,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样的体感。例如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总指挥金承志所说的,合唱的人感受到的快感,要比听合唱的人强烈10倍,因为合唱时必须非常专注于感受团友和自己的呼吸起伏、节奏快慢、音准高低、甚至表情的变化,才能做好起承转折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呈现好一首作品,而这种心流体验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演员何冰在圆桌派的访谈里(何冰的巅峰表演体验 00:36),也讲到类似的无我的体验,他用“清凉至极”来形容(凑巧,我冥想时偶尔能有大脑凉了下来的感觉)。
我想带着这样的觉知做任何事情,或许都是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的。是为,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
但是说了这么多,总归还是绕不过我自己的无我体验还是比较少这个事实。
而且体感的水平范围不广之余,纵深也不够。
先记一笔,且往下读读走走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