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何以可能——古典哲学接连忽视的一条绝妙路径》上篇之十一:初论时间(版权所有,抄袭转载必究)
空间体现本体之体,时间体现本体之性。当下无时间,时间体现的是全体不断自否。时间是全局的,不可逆。单位是“次”。顿变无过程,因此之间没有事件、时间。亚里士多德时间是计数,有一定道理。
初论时间
华柱 济舟
同论空间一样,先问一问:时间完全是错觉吗?如果是错觉,再问: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时时感觉时间残酷地逝去?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能产生这样的错觉?
我们紧张、恐惧、焦急等待时感觉时间变得漫长,成年后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时间看起来是我们意识的主观错觉。然而,难道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时间中,找不到不发生在时间中的事件,就像找不到不存在空间中的物体,这样的感觉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完全没有真实基础的东西连错觉也不可能产生。如果时间完全是我们的错觉,一切我们认为发生在时间之中的事件都有可能是幻象了,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也是幻象了。
从本书前几章的论述得出的观点是:变迁不住的根本原因是全体的自由自否的活动,也就是自创生的力量、存在又超越的力量、不可遏止的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的力量。全体当下不动,自否不住,全体相变不住,时间正是全体不断自变的体现。为什么时间不可逆?我们尝试给出一个本体论的解释:自否是自身发展的方向,所以时间之矢向前,在不断的变化之流中,从一个个当下中凸显时间之矢 ;无限全体无任何规定性,绝对、对称,自否的方式只能以顿生规定否定无规定达成变化、发展,打破全体当下的绝对对称,所以时间不对称,且时间对称性的破缺是一种全局属性;自否推动全体不断发展、丰富,不断实现可能的意义,全体当下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复杂,即信息增殖,熵增加,所以时间之矢不可逆。
所以,黑格尔说时间是“被直观的变易”[1],海德格尔说“存在即时间”(存在是自由的存在,毋宁说自由即时间)。来自复杂性系统的科学证明了不可逆的客观性,普里戈金在著作《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中说:“现在我们知道,不可逆导致了诸如漩涡形成、化学振荡和激光等许多新现象,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时间之矢至关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不可逆性再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如果我们具备了完善的知识就会消失的表象。不可逆导致了相干,其影响包含亿万个粒子。形象地说:不具备时间之矢的平衡态物质,是‘盲目的’;具备了时间之矢,它才开始‘看见’。没有这种起因于不可逆非平衡过程的相干,很难想象地球上会出现生命。因此,断言时间之矢‘仅仅是现象学的’,或者是主观的,皆属荒谬。我们确实是时间之子、演化之子,而不是其祖先。”[2] 再次重复这句话:“不可逆过程在自然中起着基本的‘建设性’作用”。没有不可逆,能否产生出“能产生错觉的我们”都是问题。
本书开头即已论述,存在是演化的存在,演化是存在的演化,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而自由的不断自否发展就会涌现时间之矢。因此,“时间和实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否定时间可能是一种慰藉,也可能是人类理性的成就。否定时间总是对实在的否定。”[3]
下面结合原点论,继续深入探讨时间本质与时间测量。
很难为时间下个定义,因为会把“时间”本身卷进来。通常我们用运行时具有不变的、相同的节奏规则的事物测量时间,如钟摆,电子表、原子钟,因为每次变化节奏规则相同,我们就可以通过把每一个基本的变化定义为时间,如一次摆动定义为“一秒”,通过变化的循环次数计时,但是相同节奏的规则本身隐含时间的概念——规则指的就是每一变化或说每一事件经历相同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这个间隔还有时间——默认在基本的变化之外,一个先在的独立的时间自己在流逝。所以我们从未测量时间本身。
能不能直契时间的本质,彻底跳出了循环定义的怪圈?普里戈金说:“时间是一种‘突现’的特征。但时间之源是什么呢?我坚信,宏观不可逆性是微观尺度上的随机性的表现。但什么是这种随机性的起源呢?”[4] 对于本书来说,至微的尺度是原点的次第顿生、突现。宏观物体的运动实际皆是集合内的原点更新的复合效果,原点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要素的变化,这种基本要素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分析原点的顿生。第一个原点是整体直接相变,本质就是限定的空间,所以绝不会是先出现一小部,再出现一小部分,如果这样渐变,就要经过无限的时间,时间也就有了无限的刻度,这样等于没有一个基本刻度,任意两时刻之间就都有无数时刻了。直接性的生成变化必定就是顿生——没有过程的整体形成。第一个原点顿生后,原点没有变化,没有发生任何事,讲时间的绵延流逝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二个原点顿生,就有了可比较分别的变化。及至第三、第四、第五……原点不断产生,就有了不断的顿变变化。
一个原点顿生到下一个原点顿生之间是什么呢?答案是本体自身对立自否时没有中间态,没有先对立再顿生的先后分别,没有意识活动,对立就是顿生,所以根本没有一个在旁边独立流逝的时间,也没有一个可再划分的“之间”。顿生就是当下相态,当下无时间。或者说两个当下之间没有变化,之间是无时间的存在。这是非常关键的推论,涉及很多重要问题的理解。
对这个无过程无时间的“之间”,概念言说是无力表述的,顿变的上下两态不同有分别,但无时间所以又不能说有“之间”,之间没有意义。只能说上下态都是自身的表达,非断非连。
否定不住,非连续也非间断,是不可测量的。如果以已经顿生的一点为参照,定为不变,下一顿生定为一个变化,每一顿生都是最基本的相同的变化,就可以“当作”一个不变的时间基本单位。因此,最原始最根本最本质的时间基本单位就是一次顿变,是不可测量的,只能定义为:“顿次”。这个单位就是时间基元。原点不断产生,自我意识将变化连续起来观就有了时间流逝的感觉。
同空间一样,也用“变”与“不变”的观点概述一下时间:实体自我的否定造成变化,变化是非连续也非间断的顿变,比较变与不变,只能以“不变”为参照分别“变”,并抽象出“变”的经历,就是时间的概念,顿变之间是没有变化的不可测的,所以时间的基本计量单位是经历的顿变次数。运动现象本身是本体的自否表达,我们对运动的直观就是对变中有不变的本体直观。
同测量空间一样,原点顿生没有过程不可测量,没有中间态,不能直接用原点顿生间隔测量时间——也没有间隔内的时间流动。那么如何描述一事物变化经历的时间呢?也必须用有规律、循环运动的物体运动去定义一个绝对不变时间刻度,这样才能相对的测量不可测量的时间。没有绝对的时间标准,时间无法测量——我们凭什么比较时间的多少。我们说经历的时间多少,就是经历的我们自己所定义的宏观的不变的间隔的次数多少——正是时间基元“顿次”的本质在相对方面的体现。
我们可测量的都不是绝对时间本身,相对测量中,用具体物体的运动测量时间,本身就存在自指的背反——速度与时间的定义循环,速度为距离与时间之比,而时间又是距离与速度之比,这样,如果没有绝对时间量的衡量,你认为的速度变快变慢没有意义。这个不可避免的定义循环说明了什么?隐蕴着什么深刻的秘密?无法测量时间的变化率也说明这一点,要测量变化率,需要与时间相除,但这样又得到时间速率永远不变的结论。
时间段有确定的长度吗?从最基本的变化来看,基本的单位是“次”,顿次之间没有变化,没有过程,没有中间态,说长度没有意义。说两个基本的时间间隔“相等”,乃是因为单位都是“次”。这个最基本的变化是绝对不可测量的,时间只能相对测量。我们用有规律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用节律相同的变化来定义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只有这样才能测量时间,这正是时间本质决定的,正体现时间的本质,正体现绝对不可测,相对可测。
更深入的分析讨论。时间是全局性的。从本节论述来看:
一切变化都是由最基本的变化复合而成,最基本的变化是实质性的。万物的时间当然只能由最基本变化产生。 原点的产生是整体否定不住产生的,具有一致性,整个宇宙也因此具有相同的时间单位——“次”,而且宇宙处处具有统一的“现在”或者“当下”,此处与他处共同经历着相同的现在——因为同属整体,因为变化是整体的,时间之矢是整体的。下面这段话用具体的原点模式应该更好理解:“但什么时间是‘现在’不是一个观察者的问题。当一个人说某个时刻是‘现在’时,他正在描述的不单是自己眼里的这个世界,而且是此刻这个世界本身。同样正确的是,对任何其他人来说这个时刻也是‘现在’。”[5]
从万物相互联系来看:
宇宙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我们已经指出,联系的本质是意义的纠缠、联结、渗透,是全体更新表达关系,以此创生发展,这种更新表达就是时间,因此如果宇宙一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时间就必须是整体全局性的。
每一顿次都是新的相变,不可能回到过去。从至微的原点来看,就算原点更新在灭点的原位置,其实也是两个不同的点,已经经过n个顿次了,是不可逆的;从宏观来看,就算是看起来不变的循环运动,如四季循环,也只是最全的整体在地球这个小局部系统的表现,在小局部的循环能代表宇宙整体的复归?不存在完全的真正的复归,始终是不断变化,更何况当下整体相变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自由发展具有几率的表达属性。永远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瞬间或说现在,每一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顿呈。
这样一个观点也许应该放弃:“如果系统回归原状态,就是时间可逆了。”为什么?因为就算与原状态重合、同相,也是一个新的相态。每一个当下态都是新相态,系统复归并不能与回到“过去”混为一谈。所以,认为时间可循环,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古人从四季更迭的观察,得出最初的时间观。
否定不住,构成了时间上的无限,是永远无法完成、无限进行的。可以从最基本的物质基元原点的“间隔一致”地不断产生,而又不可逆转,“直观”无尽的时间之矢。每次相变产生新的自否意义,自身的规定性更多,自身的内容更丰富,自身的现实意义更多,这种意义的增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这表明不可逆转是最大的整体的推动作用,整体一切具有共同的时间之矢。“为什么存在一个共同的未来?为什么时间之矢总指向一个方向?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宇宙是一个整体,它有一个包含着时间对称性破缺的共同的起源。”[6] “统一性,因为宇宙的各个部分都共有时间之矢,你的未来即是我的未来,太阳的未来即是其他任何恒星的未来。[7]
应该看到,真实的存在永远只有当下(现在)。每一“过去”都曾是“当下”,未来尚未发生,也必以一个个“当下”呈现。
永远只有当下的相态,无相态顿变为相态一后,无相态就继承于相态一,不是分离独立的存在。相态一顿变为相态二,点一经历一次顿变,与点二共存于当下,也不能独立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就是计数,是关于“先后”的可计算的运动量度,有一定道理。
下面略述时间与意识的关系。
在我们潜意识之中,当下(现在)这个概念意味着当下无时间的“流动”,否则当下就可以再细细地划分,其中有些部分会早于其它部分,即:当下没有长度。当下没有意识的活动,一念过去,即已非当下。现在所在时刻的存在是难以否定的。当我们说“现在”,潜意识实际是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在经历“现在”。这里面还涉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感知的“当下”并非就是原点顿生的当下,因为人类自觉自知到当下心念的呈现、意识到我的当下意识仍有时间的延迟,我们之一念包含很多神经元的活动,对原点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宏观的了,所以我们认为的当下只是我们的感知极限下的当下,也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心念是直接呈现而无过程的。
当下无时间,顿变无时间,那什么是时间?将一个一个的当下连接就是时间。靠什么连接?自我的记忆。如果无记忆,则始终是当下无时间的状态。下面几个概念之间具有对应联系:
时间——否定不住,自我意识的不住、流动;
无时间——顿生当下,直接呈现、无过程,自我意识当下的非言语、非思议。
由瞬间试着感知永恒。瞬间即直觉当下的活动性,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的活动性,没有一切相对概念,无限敞开,发生直接无过程、无时间。活动性不变、永恒。
时间的本质是无限无形的本真的活动性,绝对自由的超越否定性,否定性对于演化发展起着基础建设作用,也最不易直观,这可能也是康德、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更基本的原因吧。康德说:“唯有在时间中,显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8]无限的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在时间中表达出来、实现出来。
我们能很直观地将时间与变化联系起来,认为“时间是变化的维度”。只是这样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变化的本质,将变化与自否联系起来,再进一步思考自否的“自”不可能是具体个体。一旦知道只能是全体的自否,思考时间的本质也就有切入点了。
下面尝试先就4个问题进行解释以进一步阐述本节论点。
1、当下时间为0刻度,一个个当下加起来,不是仍为0刻度?——一个当下就是一个“时间点”,而当下就是以原点为基本变化顿呈的。基本的时间单位是“次”,连接一个个当下即有了过程,加起来的本质就是意识活动起来,流动起来,过程就是次数的和,而不是0刻度的连续相加,问题的根本关键是“加”的活动本身,即加的次数。
过去不存在,将来只是潜在的未实现的可能。似乎真实的只有现在,现在又不能一直是“现在”,如果不逝去成为“过去”,则不会有时间而只有永恒的寂静,不会世界的变化。
然而现在不可分,否则可以再分割为更小的“过去”、“现在”,更小的相续时间段,但现在没有长度,如何成为时间的一部分?这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的疑问。可以用上述给出解释。
2、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时间是连续的?因为顿次没有中间态,之间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意识流动。因此我们自然认为时间是无比稠密而无间的连续统。
3、说“整个宇宙在某一时刻停止了5分钟或者停止了1万年,出现了5分钟或者1万年的‘时间真空’”,这句话有意义吗?——当变化完完全全停止,谈论时间的绵延流逝没有意义,没有任何变化后就是无时间存在,说停止了“5分钟”、“一万年”,这“5分钟”、“一万年”是如何测量得出的?参照什么时间标准测量的?须知整个宇宙已经停止了变化,无时间存在,没有独立的运行的时间。如果有独立流逝的时间,问一问:是什么在流逝,有无载体?——载体不可能是物质,因为世界一切绝对静止不变;是什么来度量这个时间流逝的快慢?这就成了二元论,本书基本立场是一元论。何况也没有一个世界的旁立者,没有可以去体验这“5分钟”的精神意识了,因为一切变化停止,我们的意识活动也是运动变化,有神经信号的传递。我们是不会体验到没有变化发生的时间的。
上一节我们问:假如世界一切具体存在者不存在,空间是否存在?本节同样问一问:假如一切存在都不再变化,时间是否还存在?回答是:没有时间的概念了。说此时经过多长时间,绵延多少秒,都没有任何意义。且一切不再变化的“一切”,也包括感知时间的我们。
综上所述,空间体现了一元之体,时间体现了一元之性——自由改变的本质,自由无限的活力;空间体现的是实无限,时间体现的是潜无限;空间体现侧重于“不变”,时间体现侧重于“变”;空间概念侧重于静态,时间概念侧重于动态。为什么时间看起来比空间神秘?就是因为“性”不如“体”直观。我们对广袤无际的虚空和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敬畏,正是来之于心灵对体性的直觉。体性并没有向我们隐藏。
如果没有分别意识,世界即是一体,永远只有当下。沉睡时,没有平常而言的分别意识,失去了平常的空间与时间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样。
称空间时间完全只是人的错觉、幻象,只是虚妄的抽象概念,十分需要再慎重地追问:为什么有此错觉,为什么能够抽象,为什么认识物体需要这两个概念?
体性为一,时空一体。无限无形的绝对自身,一方面分别有与无,被抽象出静止的不变的“无”的空间概念,另一方面,分别变与不变,感受变化,其变化活动,就抽象出活动的时间概念。
时间空间的本质是不可测量的,两者是真实的、绝对的、一体的,不是孤立的独自存在,空间相变就是时间——顿次的时间,就是对顿变经历次数多少的描述。具体到原点来说,没有离开原点的时间,并不是原点在时间中产生,而是原点的产生就是时间。宏观的,事物的更新达成的变化就是时间,时间不是脱离事物变化而单独的形而上的流逝。时间空间不可分离正是对体性为一的注释,没有存在于时间之外的什么东西。
当下也并没有未来的时间——虽然相变会本能的发生下去。
如认为有一个绝对空间,它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是独立实体,处处均匀、无限连续、永不移动的作为大背景存在,就造成空间与物质的割裂,成为独立的一元。认为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的流逝着,就造成时间与物质的割裂,成为形而上的虚幻的时间之元。空间与时间也成了各自独立的实体。
运动的本质是态变,绝对全体不断相变产生原点,集合成物,物体的更新造成位置改变而有移动变化,而当下本自“不动”,没有一个孤立独在于具体物之外的“无关”的、静止的绝对空间,当然也根本观察不到相对于“绝对空间”的绝对运动。同理,相变就是时间,当然也没有独立的“无关”的绝对时间。态变是绝对的,对态变的测量只能是相对的。
时间空间概念是在真实绝对的存在上抽像出的概念。没有有限的物体我们不会形成空间的概念,没有有限物体的变化不会形成时间的概念。既不能认为有独立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也不能认为有限物体才是唯一真实,不能认为其外在并不实在,只是抽象概念。
是否存在物质基元,是否存在时间基元,时间是跳跃流逝还是平滑流逝,是很多人思索的问题,现代在对物理学深层问题的思考中很多人持肯定态度。如若将物质基元和时间基元联系起来思考,就可以得出:如果既有物质基元又有时间基元,那么不管物质基元是什么形式,必然不能连续运动,因为如果物质基元能够连续运动,就有连续的变化,就有连续的无限可分的时间,也没有了时间的基元。
讨论原点顿生、不动,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连续的时间——无限连续的全体并不能连续变化,否则就需要无限的时间。否定了连续时间,就否定了连续运动。
细心的读者肯定还想到这样一些很重要的问题:
1、无限无形的整体一直在顿变,整体一直在经历变化,整体难道没有时间“意识”吗?在整体“意识”中,时间是否应该是连续的?毕竟整体一直是存在。如果对整体来说,时间是连续的,又怎能说时间单位是“次”呢?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存在,时间是否依然存在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想放在本书下篇引入知觉、对意识的讨论之后,并尝试解释麦克塔加特的时间序列悖论。
2、假设一个时刻没有长度,那么在一个时刻里就没有什么物体会运动,一个物体在一个时刻里具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运动如何发生?
第二个问题我们将马上用三节篇幅来回答。
[1] 《自然哲学》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页。
[2]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比]伊利亚·普利戈金著,湛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页。
[3]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比]伊利亚·普利戈金著,湛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44页。
[4]同上,第47页。
[5] 《四维旅行》[英]R·L·普瓦德万著 胡凯衡 邹若竹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32页
[6]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比]伊利亚·普利戈金著,湛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25页。
[7] 同上,第44页。
[8]《纯理性批判》,康德著,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