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书单,通宵也要读完!

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知乎某博主的阐释获得大量点赞:
说的通俗点,历史学就是我们绞尽脑汁,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借助这种记录,反复梳理人类的集体记忆,以此不断发展人类的思维,保存文明的种子。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古罗马政治学家西塞罗曾这样说过: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
既然如此,译林君就给大家整理两个“历史书单”,小伙伴们赶紧读起来吧!
首先是不久前我们推荐过的“方尖碑”书系,赶紧来回顾一下吧!

今天要分享的是“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中的“历史书单”:

历史之源

-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作序推荐
一场被记录在宗教审判簿中的中世纪谋杀案,究竟涉及了怎样的历史问题?
一个撰写英国在1066年所遇到的灾难却不提到诺曼征服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不足以被称为历史学家?
18世纪的法国,为什么将猫与特权、杀猫与反抗联系在一起?
本书由一些关于过去的闪光碎片连缀而成——中世纪的一场凶杀案,17世纪的弃妇获得的一笔赡养费,黑人妇女的一番反奴宣言——向读者展示了历史是什么,同时也展示了历史不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诺德为我们揭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法。我们读完后定会无比兴奋,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发掘过去,还能发掘自己。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 考古学入门读物
- 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作序推荐
从“择一城,终一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考古事业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到引发热议的北大考古女孩,考古这门让人着迷的学科总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
考古学究竟是什么?如何判定你是否适合从事这考古工作?如果想成为一位专业的考古学家,有哪几条基本途径可以选择呢?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趣味横生,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它囊括了整个地球,求索二百五十万年的历史。从沙漠到丛林,从深穴到高峰,从石器到卫星照片,从现场挖掘到抽象理论,考古学与几乎所有的学科相互交叉,试图重建过去。
尽管人们常常为考古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忧心,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
在现在这样的年代里,甚至像金融这样的“安全”领域也不能保证让你得到一份谋生的工作,所以你也许应当在可能的时候去尽可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并且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
无疑你可能要去搬运与筛滤许多泥沙,记住某些烦人的日期,难为你的舌头去学说毫无意义的方言土语,并且试图去掌握那犹如相扑一样彼此冲突的理论。但与此同时,你也将被带入这样一个世界,其中有着艺术与器物、庙宇与工具、陵墓与宝藏、失踪的城市与神秘的手稿、木乃伊与猛犸……
希腊化时代

- 前承古希腊,后启罗马帝国
- 希腊人最后的辉煌,欧洲古代史的传奇时代
希腊化时代作为东西方文明大交流的时代,人类观念急剧转变,文化大碰撞、大汇合,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时代。
这也可能是欧洲古代史上最令人兴奋的时期:
公元前3世纪,你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
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当国王们还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时,希腊城邦国家就已经在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联邦制下走到了一起;
当托勒密王朝的科学家们还在测量地球的周长时,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早已经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
历史、文化、建筑、文学、科学和艺术……在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希腊化世界的方方面面。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罗马帝国征服托勒密王国,彼得·索恩曼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广泛历史回顾,以及个别城市和国王的叙事特写。
拜占庭

- 启蒙运动思想家眼中的人类思想之耻
- 浪漫主义文学家眼中的文化魅力之都
- 拜占庭帝国如何成就“中世纪之美”?
在启蒙运动思想家眼中,它是人类思想之耻,可是在浪漫主义文学家眼中,它却是文化魅力之都。
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帝国作为欧洲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强国绵延繁荣了一千年,并在城市、建筑、文学、艺术和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明,从而在现代意象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这个帝国究竟因何而生,又因何而亡?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与军事贯穿了整个帝国的历史,并深刻影响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城市建筑,它是罗马政治文化、希腊智识传统和基督教信仰的独特融合体。可以说,拜占庭帝国依靠武力生存,又最终亡于武力。
当你花一周喝咖啡的时间,读完这部浓缩了千余年帝国史的小书时,一定会被这个极度迷人的中世纪文明所深深吸引,进而激发起进一步探求的阅读热情。
法国大革命

- 一书在手,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在这本书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本书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
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罗马共和国

- 一本书揭开罗马共和国的历史风云
罗马历史起源于何时?罗马是如何睥睨一方成为地中海霸主的?罗马共和国又是为何走向了消亡?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本书中,戴维·M.格温从罗马的起源以及建城传说开始,一路写到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和凯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中,他审视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结构,描述了它的文学和物质来源,生动地刻画了罗马共和国的文化和社会。他还思考了罗马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此来解释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兴衰史。最后,格温还反思了罗马共和国留给后世的非凡遗产,包括它作为典范和灵感及一种警醒,在今日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再现。
现代日本

- 非日本式的叙述,更清晰的日本
20世纪在经历了变动剧烈的崛起过程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舞台上主要的现代国家,在1980年代更是到达信心的顶点,萌生了后工业的科技乌托邦设想。
但事实上,日本根本未能成为这样的乌托邦,它似乎深受焦虑和不安全感折磨。许多公众调查显示,幸福感和满足度处于低位,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上也位于前列。
称日本为“现代”社会意味着什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日本人来说,“现代”一词又意味着什么?
本书聚焦于日本自19世纪中期至今在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追溯了日本与现代性之间复杂而又创造性的对接,澄清了一些误解。此外,作者还探究了太平洋战争前的日本和战后日本之间的连续性,对战后日本的矛盾与分裂心态进行了尤为精彩的解析。
全球经济史

- 世界贫富根源解析指南
国家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决定了世界的贫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大要素,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不均衡之中。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 理解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起点
本书出色考察了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政策革命。它告诉我们,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并不是凭空降临的。大萧条之前,美国人民就已经在广告商的花言巧语之下,追随消费欲望的膨胀,以信贷方式落入了“负债的世界”。在滥用杠杆透支消费能力之后,股市崩盘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此后政府为应对大萧条而推出的新政,并不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单独措施,而是一系列持续的政策试验。

即将推出
《特洛伊战争》
《中世纪》
《神圣罗马帝国》
《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与技术》
-
莉塔小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5-09 08:40:53
-
SHADO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02 10:43:17
-
宁凌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31 17:32:22
-
黄蓉深藏功与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7 16:00:57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6 13:58:01
-
陌陌升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6 07:28:28
-
萧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5 11:45:08
-
木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4 12:11:20
-
沧海一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3 19:49:55
-
萧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3 15:03:27
-
闲云野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3 13:52:39
-
一颗芦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5 20:58:24
-
xbejksk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5 20:11:17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