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谢里丹:德州牛仔是怎么当上好莱坞导演的?
前言
自打过年以来就没写东西,因为电影市场实在是有点拉胯,国内外都一样,没什么好写的。再这样下去2月也开不了张了,我得写点别的练练手。
鉴于近期一些新闻,我想到一个话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有的时候人过惯了文明的生活,就会忘了野蛮的样子。并不是说文明的社会,就不存在野蛮了;在被历史进程遗忘的、忘记了发展和前进的犄角旮旯,蛮荒永远存在。
有一个美国电影人,特别擅长挖掘美国的这些“犄角旮旯”,挖掘那些——用他的话说是——“法律法则让位于自然法则”(the rule of law gives way to the law of nature”)的地方。
这个人叫泰勒·谢里丹(Taylor Sheridan),今天我们就说一说他和他的作品。
一、谢里丹是谁,干啥的

这个牛仔大叔就是泰勒·谢里丹。一看就是一个运用自然法则多于运用法律法则的人。但今天的好莱坞圈子一提到他,会首先想到他是一名潜力无限的编剧和导演。
中国观众大多对他和他的作品都没印象、不了解也无兴趣。这个也很正常,先来介绍一下他的作品吧,也许你会一拍大腿:啊,我知道这个。
电影代表作:“现代美国边境三部曲”(the modern-day American frontier trilogy)。
剧集代表作:
谢里丹获得的奖项提名还很少,奖项当然就更少。《赴汤蹈火》获得过2017年第74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编剧(提名)、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猎凶风河谷》获得过2017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
这不是因为谢里丹菜,而是因为当时已经47岁的他,在编剧、导演界还是个新人。
那他之前都在干什么呢?
二、牛仔谢里丹,演员谢里丹
197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
谢里丹家有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取名泰勒。泰勒在克兰菲尔德加普市(Cranfills Gap)的一个牧场长大,可以说从小就是一个牛仔。而他成年后的经历则继续磨砺他作为牛仔的品质:90年代,谢里丹家失去了(很有可能是世代经营的)牧场,而泰勒本人也从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退学——这很难不让人觉得两件事是有关联的。他搬到德州首府奥斯汀,靠修剪草坪、粉刷房屋为生。正如昆汀当过音像店店员、卡梅隆当过卡车司机,泰勒也迈出了成为名导的第一步。
有一天,泰勒到奥斯汀商场附近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活儿可干,结果碰上一个女人,自称是芝加哥星探机构的,给了他一个剧本,让他来参加读本会。
会后,星探觉得这小子能演,给他买了去芝加哥的机票。不知道泰勒是不是觉得坐飞机有违牛仔身份,他把机票卖了,开着卡车去了芝加哥,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为了演戏,他从芝加哥搬到了纽约,最后来到了影视圣地——洛杉矶。一开始他演一些小成本电影,后来是在电视剧里出演常驻角色,例如2005-2007年在《美眉校探》(Veronica Mars)中出场了5集;2008-2010年在《混乱之子》(Sons of Anarchy)中出场了21集。

这些都是在美国名噪一时的剧集(在中国也比较有名),泰勒如果继续踏踏实实演配角,高低也能混成漫威电影宇宙常驻角色。
但是在结了婚、妻子怀了孕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了。洛杉矶物价高,但他的工资还不够高。“我不想在洛杉矶养儿子,也不想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我不能带他去看棒球赛,因为我要去试镜稳洁(Windex)清洁剂的广告。”

不惑之年的泰勒决定了,劳资要转型!
三、编剧谢里丹,导演谢里丹
转型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有那么容易,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不至于转型了30年。
但谢里丹用实力告诉你,转型,就是那么容易。
演员转型能干什么呢?要不先当编剧看看吧。
您先等会儿吧。您充其量就是个高中学历,能当编剧?
但是谢里丹自己有一套理论:“我的确不知道写剧本是怎么回事,但我这辈子起码也读了上万个剧本了,大多数还都不怎么样。所以假如我避开剧本里那些在我当演员的时候困扰我的问题,说不定就行了。”
一句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我相信中国院线观众们有一天也会被养出一个神编剧的。
谢里丹写出的第一个剧本,就是《边境杀手》。这个故事讲述了在毒品横行的美墨边境,天真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凯特,加入了自称来自国防部的马特所带领的联邦政府特别行动部队,目标是逮捕一名臭名昭著且势力遍及中美洲及墨西哥的大毒枭。马特找来曾在毒枭身边卧底的前特工亚历桑德罗担任战略顾问。然而随着调查和战斗的深入,斗争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极端,马特的老奸巨猾和亚历桑德罗的心狠手辣让凯特的信念受到冲击。她渐渐明白一个残酷的道理:这里是荒野,有人是凶残的恶狼,有人是狡猾的狐狸,而绵羊是无法生存的。

本片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就是导《沙丘》那位。维伦纽瓦的强迫症大家都见过,但是据说,《边境杀手》的剧本,他用的就是谢里丹的第一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谢里丹。
谢里丹的第二部编剧作品《赴汤蹈火》,讲述了德克萨斯州一个破败小镇上有两兄弟,哥哥有前科且具有反社会倾向,弟弟沉默寡言且心思缜密。在哥哥坐牢期间,弟弟一直照顾母亲、经营家族农场,然而他却因银行的欺骗而陷入了困境。他不但被迫把农场被抵押给银行,还欠下前妻一大笔抚养费。弟弟走投无路,于是联合哥哥谋划并犯下一连串银行劫案。
另一边,一位经验丰富的警察,表面五大三粗却眼光毒辣,他与一位印第安裔搭档追踪着兄弟俩制造的一系列银行抢劫案,决定将他们捉拿归案。
最终,在德克萨斯的荒野上,警察与匪徒展开了生死搏杀……
这个故事很难说没有谢里丹年轻时经历的影子。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家族牧场是怎样失去的,但很显然,他对德克萨斯被资本主义现代化所抛弃感到十分不满,整部电影充满了对金融资本主义的猛烈批判。
在此基础上,他对被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兄弟二人报以同情,也对家乡人民的直爽豪迈进行了热情歌颂。


谢里丹的第三部编剧作品《猎凶风河谷》,由他自己亲执导筒。这是他正式做导演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早年还有一部玩票性质的小成本惊悚片)。故事讲述了怀俄明州的印第安保留地,景色壮美却也无法无天。一个印第安少女被发现死于白色荒野之中,生前遭到强奸。这起案件使得年轻果敢、涉世未深的FBI女探员与经验丰富、沉着智慧的当地猎手不得不合作追凶。法律与人性在冰天雪地中不再适用,追凶者与凶手展开野兽般的殊死较量。

为了完成《猎凶风河谷》,谢里丹花了5年时间构思这个故事,花了3年时间和印第安原住民交流,最终决定亲自执导以便最大限度呈现自己的构想。
本片引起了美国社会对印第安人处境的关注,也为谢里丹赢得了超乎影片本身的赞誉。谢里丹也表示,他制作本片的初衷,就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我不认为一部涉及苦难、极高犯罪率和暴力的电影是政治化的。我把它视作一个社会问题,我无法想象有人会为这个现状辩解,这里的性侵犯罪率是美国其他地方的三倍。对所有党派来说这都是一个人权问题。……作为故事作者,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来开启对话。”
以上三部发生在现代美国蛮荒之地的故事,构成了媒体们所说的“现代美国边境三部曲”。而谢里丹,也终于在不惑之年,完成了由小镇牛仔、龙套演员到知名编剧、潜力导演的转变。
四、现代牛仔谢里丹
我们刚才简单地回顾了奠定谢里丹圈内名望的“现代美国边境三部曲”。事实上,如果我们粗略统计一下谢里丹故事的发生地,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位于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带。

如果要理解谢里丹为何执着于这些边缘地带,我们还是要回归他的牛仔身份。确切地说,是他的现代牛仔身份。
“现代牛仔”,这似乎是一个本身就存在冲突的词儿。就像是火药时代不需要唐吉坷德这样对着大风车冲锋的骑士,工业时代也不需要谢里丹这样骑马套圈的牛仔……对吧?
对,也不对。
工业化确实摧毁了传统畜牧业,使得马背上的牛仔变得可有可无。《赴汤蹈火》里有一处闲笔,讲述警察们遇上了一队骑着马、赶着牲畜在草原上躲避大火的牛仔,这个由谢里丹本人亲自客串的牛仔声称,大火是从公路上烧起来的,还说总算知道孩子为啥不想跟他干了。这无疑隐喻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吞噬,正所谓“大人,时代变了!”

事实上,即使是进入了现代文明,这些地方仍旧处于现代文明的价值链底层,承担着为更高端的地区提供工业原料的职责。


传统支柱产业的崩溃与顶替上来的新支柱产业的不景气,带来的是什么呢?政府失能、社会失序——最终,犯罪。边缘地带就这样产生了。

这与200年前的美国西部如出一辙。我们会突然发现,也许我们不需要牛仔来套马了,但是在这样的边缘地带,我们确实需要牛仔式的英雄来维持社会运转。他们不一定要骑着高头大马、拿着转轮手枪——他们可能开着皮卡、直升机,拿着自动步枪或者狙击枪。

处于文明边缘的环境——牛仔式人物——现代技术加持下的传统西部片情节,构成了谢里丹故事的三要素。所以你看,谢里丹故事中的环境与人物、情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他敏锐地把握到了西部片复兴的社会背景,将西部片带回了观众视野。中文互联网上说他是“现代西部片之父”,我没查到这个称谓的外语出处,但我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
顺便说一句,所以作为东北人,看谢里丹的故事总是有莫名的亲切感……
五、刀口要深,出手要狠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每一部谢里丹作品的诞生,背后都隐藏着不幸的社会问题。他的作品也像锋利的刀子,切开这些不幸,把深深的刀口展示给观众看。
《边境杀手》展示了毒品问题;
《赴汤蹈火》展示了金融资本主义对实体经济的腐蚀;
《猎凶风河谷》展示了贫穷落后的印第安保留地;
《黄石》展示了政府、白人地主和印第安人对土地的争夺;
《金斯敦市长》展示了一个以监狱为产业的腐败和犯罪横行的小镇。
谢里丹笔下的人物则像牛仔一样,快刀斩乱麻。直男看他的片子是特别爽的,因为总是充满西部牛仔对决式的战斗。
先想象一下老西部片牛仔是怎么决斗的——首先是气氛营造,夕阳西下,音乐响起,两个牛仔面对面站立,手指在腰带间有节奏地跳动;接着,说时迟那时快,两人纷纷拔枪,一声枪响,一人站立,一人倒毙;最后,活着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谢里丹很善于将这一场景现代化。他故事里的战斗也会有十分紧张的气氛营造——

然后是绝不拖泥带水的一击毙命——


最后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英雄们一般会达成自己的目标,但也会有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带着遗憾怅然若失、踽踽独行。

结语
看谢里丹故事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无论文明怎么进步,有一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丛林法则的适用面会越来越窄,但不会消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文明边疆”是不存在的;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文明边疆”就是他的全部,一活就是一辈子。
谢里丹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在“文明边疆”生活得足够久,所以他看得很透彻。他的作品除了高潮释放那一刻,其他时候都很压抑,包括到了结尾也只是有些许释怀。因为他很茫然,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的作品很精彩,但我们希望这样的作品最好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Taylor Sheridan - Wikipedia
【2】Ealy, Charles."One filmmaker's road from a Texas ranch to the red carpet in Cannes".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RetrievedMarch 6,2021.
【3】喜多瑞,“泰勒·谢里丹:演够了烂剧本,不如自己来当编剧”,喜多瑞剧本观察,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