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找工作-4 德国职业培训双轨体系
我一直觉得,东西方的社会、文化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并非生在东方的人就一定会更适应东方的社会,生在西方的人就一定觉得西方社会最美好。人的性格、天赋、能力都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的人会更喜欢、适应东方的社会,而有的人会更喜欢、适应西方的社会。
当然,只有当人有选择的时候,他做出的结论才公允。如果一个人没有选择,他说哪里好、哪里坏,是毫无意义的。
东方社会最美好的,也许就是那些人间烟火吧!人与人之间牵扯不断的联系,如果交织成一张温情脉脉的网,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关心、相互扶持,那就是一个温暖美好的社会。我最近喜欢上一个网络作者巫哲的文字,他笔下都是这些充满温情的人间烟火。读着,让我好怀念中国社会这样美好的一面呵!只是可惜,那些美好的人间烟火,只是我在文字间能感受到的,却是我不曾切身体会过的。我对国内的回忆,更多的,是”一地鸡毛“的琐碎与压抑,国内的社会,是一张让你逃也逃不掉、气都喘不过来的压抑的网。没有明确的规矩法律,一切都是人情,这样的社会,如果你有幸出生在一个强大的家族并且接受这个家族赋予你的一切:资源、便利、责任和束缚,你通通可以接受,那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如鱼得水。但,如果你不接受呢?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呢?那么,东方的社会对你而言,就是一场恶梦。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只知道,我的性格,让我很喜欢、很适应德国的社会。一切都那么整齐有条理、一切规定都那么明确有序。虽然人家一直抱怨德国的官僚作风严重,但在我看来,大多数官僚虽然过于死板,但一切规定清清楚楚,能做的话你按规定一条条来,总能做成,就是需要点耐心而已。而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这样简单、明确、讲理的社会,是我喜欢的。就连他们的语言,我也喜欢,到处都是规规矩矩的”框形结构“,动词放在句末压阵,多么有规律、多么清晰明了、多么有力:)
我总是不肯接受既定的一切,满脑子奇怪的想法。比如虽然我接受中国的教育没有任何困难,但,我一直质疑中国的教育。人的性格、能力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逼所有孩子,接受一模一样、那么漫长的教育。不算幼儿园,经过16年教育大学毕业的年青人,走上工作岗位,还是一无所知,既不知道过去自己学的那些究竟有什么用,也不知道现实的工作到底具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
我一直幻想有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每个工作岗位,给予不同的教育。孩子们有充分的机会接触社会中的各类工作,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有大人指导他们选择职业、一点点学习,最终可以胜任、并且有能力的可以继续走得更远。这才是我想象中理想的教育制度。
有没有这样的制度呢?我在德国终于找到了:Ausbildung——德国的职业培训双轨体系。
接受这种培训的人,需要在一个企业工作两到三年,每年有3个月的时间到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和一些政治、经济、语言方面的课程。我参加工作培训的时候,有德国政治和经济课,上课时老师说过,德国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国家的责任——按公民的才能施教,而非公民的钱包。”
有这种制度,无论你在什么年龄想改行(当然七老八十干什么都晚了),都有机会、有途径,让你通过这种2、3年的培训,走上你想要的工作岗位。
~~~ ~~~ ~~~ ~~~ ~~~ ~~~
以下转自德国之声:
设计师法尔克负责绘制电厂发电机的工程图。23岁的她目前在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进行职业培训。在选择职教深造前,她曾上了一年大学。”我退学了,因为(大学)理论太多了,”她说,”我想要更多实践。” 法尔克的情况并不罕见。在德国,超过一半的人都是通过”双轨制职教培训”(VET)进入职场。
人们可以从326种职教培训中进行选择,范畴从钻石切割师到飞机机械师,甚至也包括烟囱清扫工。在德国,更多年轻人选择双轨制职教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尽管这其中很多年轻人满足了上大学的条件。德国双轨制职教培训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中世纪就开始的学徒文化。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很多年轻人甚至选择了半职业的大学课程。
“你在其他任何(教育)理念中都找不到这种组合”,27岁的贝格说。他在德国汽车制造业从事销售工作,之前选择了汽车零售业进行了双轨制学习–在大学学习三个月然后到公司总部实习三个月,如此交替。他在2012年大学毕业,留在了之前实习的公司。
~~~ ~~~ ~~~ ~~~ ~~~ ~~~
我挺喜欢这种双轨制度的,单纯的偏理论的大学教育没有办法让我得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参加这种职业培训才可以。不过在德国好多职业外国人也不一定进得去,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培训生的时候才会考虑外国人。而且有些地方的法律很严格,我以前就看到过报道,说一个牙科诊所招了个外国的助理,但劳动局就不批准,他们的理由是:牙科助理这种培训职位,在德国年经人中供不应求,所以不允许把这个职位给外国人。
另附一篇以前写的有关德国的教育制度的文章,今天先把德国的教育制度交待清楚,明天再写我参加Ausbildung的体会啦!
2014年06月27日
前几天和德累斯顿的 @N.K.S.U.M.说:
~~~ ~~~ ~~~
N:“我们系好多专业从下学期开始没有单独的bachelor和master了,又回到德国以前的5年制的diplom了?德国教改估计也要失败了?”
我:“我觉得德国原先的教育体制不错,何必要和国际接轨呢?像艺术史这样的专业,一般都是博士才能找到工作,那读个Bachelor有什么意义呢?”
N:“嗯,要分情况看吧~现在好多德国人都不愿意读太多年,理科的不搞研究大部分读完bachelor都去工作了。但是原来的diplom的体系确实比分开念更加完善~”
我:“嗯,德国大学原来的体制,有利于真正想读书做研究的人,对不愿意读太多书想早点工作的人,改革后和国际接轨比较好。不过其实改革前也有很多FH之类的学校可以读,不一定非要读Uni呀!”
N:“嗯~估计回归旧体制是未来的趋势.”
~~~ ~~~ ~~~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世界上独行一帜,我一直很喜欢他们的教育,是我们国家很好的借鉴。
幼儿园的教育就不详细介绍了,我只知道认识的两个朋友,在德国生了女儿。我最羡慕在德国成长的中国孩子的一点就是,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是多语教育。幼儿园是德语和英语双语的,加上在家里家长的中文教育,将来孩子长大了,三门语言都可以像母语一样运用,真是太羡慕这一点了。像我们成年后再学一门外语,是多么辛苦而耗时的事啊!</p><p> 通常德国的孩子6岁开始上小学,德国是联邦制,各个州的具体规定都不太一样,我只能说说大多数的情况。通常在4年后,德国的孩子就开始走上不同的教育道路了。他们有好几种选择。一般很多孩子都会在5、6年级进入“Orientierungsstufe”,也就是在这两年内考虑今后的走向,也可以在这两年内更换不同的选择。
他们面临的选择有:
一、在6年级结束后进入五年制的Hauptschule。在这种学校读完五年毕业后的孩子,通常会直接进入职业培训或职业学校(可能有点类似我们的技校吧?),经过几年的培训后就进入工作岗位,比如做收银员啊、理发师啊、进入工厂等等吧!
二、第二种选择是Realschule。从小学开始一直上到Realschule毕业共10个年级,也就是说5、6年级上“Orientierungsstufe”后,在Realschule还需再上4年。Realschule毕业后取得的毕业证书叫“mittlerer Schulabschluss”,取得这种证书的孩子通过申请(没有入学考试,凭毕业证书就可以申请)进入Fachschule(我觉得这种学校有点类似我们的大专)。
三、第三种选择是Gymnasium。从小学开始一直上到Gymnasium毕业共13个年级,毕业时取得的证书叫作“Abitur”,凭着Abitur的证书和成绩单,就可以申请大学,进入Universität。也有的大学不叫“Universität”,叫“Hochschule”,不管名称是什么,应该这一类就和我们的大学一样。
不过,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只要拿到Abitur都可以进入大学,但未必能顺利毕业。</p><p> 举两个例子,以前我有一个“语言伙伴”(在德国交的互相学习语言的朋友,他教我德语,我教他中文),他说他的哥哥非常喜欢哲学,也顺利进入一所很有名的大学学哲学,结果学了感觉和他的兴趣完全不是一回事,于是从大学退学,进行了司机的职业培训,现在在一家医院开救护车。而且他觉得,工作开救护车,工作之余读读哲学书,这样的生活很满足:)
另一个例子是海德堡大学的汉学系。我不读汉学,不过去汉学系听过课。我发现德国人说中文,都说得非常好,字正腔圆的,四声发得特别清楚。我感觉德国人说中文比中国人说德文强:)
海德堡大学的汉学系在德国很有名,有同学告诉我,这儿的汉学教授,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儒”,很多人的国学修养,比国内的教授还好。最有意思的是汉学系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专业,我觉得外国人学古汉语真神奇。不过后来想想,其实对他们来说,学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完全是一样的,都拿德语注释了背嘛!
有一次我问一个一起听课的德国人,我说你们说中文都说的这么好,你们德国人学中文很容易吗?她说哪里,中文很难学的。汉学系的淘汰率非常高,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国学生能坚持到毕业。我说那其他的人呢?她说转系呀,或者就不学了。
(p.s.曾经问过一个和我一起听课的老人,他学习汉语和希伯莱语,我问他觉得汉语、德语、希伯莱语哪个难学?他说觉得汉语最难。呵呵,简直太鼓舞我了,我想我最难的都会了,那么容易的应该不是问题:P)
继续说德国的教育体制,传统的德国大学与国际上通行的学制完全不同。传统德国大学没有“学士”这个学位。文科毕业后的学位是“Magister”,理科毕业后的学位是“Diplom”,都相当于“硕士”学位。至于拿到学位要读多少个学期,那就看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了。
记得我去报名参加毕业考试的时候,教授打开他的表格文件作登记,除了登记学号姓名之外,还要登记你是多少学期了。
我扫了教授的电脑屏幕,看到那一栏赫然有18学期和20学期的,而且还不是一个人。
呵呵,我一下子就安慰多了,原来我不是最笨的那一个:)
不过德国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争论和尝试都进行了几十年了,前两年刚把所有大学的体制都和国际接轨,实行Bachelor和Master制了,但很显然有的学校又开始慢慢改回来了,有时听新闻也有讨论,争论到底怎样的体制更好。
我想所有的体制,都不会对所有人一样好。每种体制都会有利于一些人,而对另一些人不利,至于体制的好坏,判断的标准只能是:对大多数人,到底怎样更有利。
就像我曾经看到前一阵说中国的高考要取消英语考试,然后网上看到,有人说:网友投票70%支持将“数学踢出高考”。
但很快就有人回应说:“别逗了,70%的网友认为也应将数学踢出高考?高考不正是用数学把那七成人踢出去的么?”
所以,你自己的立场不同,一件事是否对你有利,都决定了,最终你选择支持的观点就不同。数学是你的优势,你自然会反对将数学踢出高考,反之,就会支持了。
对所有事情的争论,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德国,赞成教育改革的人认为,孩子在10岁就必须选择自己将来的道路。10岁的孩子怎么能做这么重大的、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的决定呢?通常孩子做决定依靠3方面:一是孩子自己的意愿,二是家长的意愿,三是老师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成绩给孩子和家长的建议。
反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人的看法是:这种体制很容易造成阶级固化。因为一般,家长如果本身教育水平不高、家庭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到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花心思读书,成绩也不会好,然后,家长自然也不会劝孩子读大学,老师根据孩子的表现,通常也会建议孩子进入第一个选择,将来读职校。而家长本身教育水平高、家庭环境好的家长和孩子,自然会进入第三个选择,将来进入大学。这种体制很容易造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的阶级固化问题。
况且,孩子10岁的时候做的决定,等他们再大些后,也许他们会后悔的。
于是,德国教育改革,除了高校体制想和国际接轨之外,主要是要增加孩子在几种选择之间调整的灵活性。以前规定只有5、6年级的孩子允许随意调整选择方向,现在,很多州都把这个期限放宽了很多,允许高年级的孩子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我不喜欢高校改变德国独特的传统体制,但,对上面说的改革,我是非常赞同的。

难得德国有有校门的大学,每当进入Mainz大学,看到这么多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步履轻松的向着高校走,都有种很开心、很有活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