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原談楚原—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二)
入行
我第一次在銀幕上出現的戲是1954年上映的《芸娘》,那是很早期的山聯出品,由吳回導演。解放前我一直在廣州唸書,記得當時我正在放暑假,來了香港,在家中睡到半夜,忽然有人叫我進片場,然後叫我穿上一套西装,出去站一會兒,就是這樣了。
我對電影的興趣,當然有一部份是受了爸爸職業的影響,那時每當暑假、寒假,我都會入片場流連。其次,給我人生最大啟示的,莫如當年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的《哀樂中年》(1949),桑弧導演,石揮主演的。我看完後,感到電影可以表達很多東西,跟着我便愛上電影,開始看很多上海文華和崑崙公司的電影,如《萬家燈火》(1948)、《希望在人間》(1949)、《我這一輩子》(1950)等,並很希望能成為一個電影工作者。
但當我升上中山大學的時候,那裏並沒有電影學院,有的也都是一些民工團、電影製片公司或電影廠保送入去讀的,我惟有入讀化學系。讀書的時候,由於年紀輕,記性好,可以很從容地應付,並有時間看很多課外的電影理論書籍,當時所讀的大部份是來自蘇聯的。
在唸化學系二年級時,我患上胃潰瘍,被逼停學一年來港就醫。幸運地,爸爸當年還是香港粤語電影界的中堅份子,所以很多世叔伯也會提攜一下。吳回先生知道我喜歡電影,便問我:「你喜不喜歡做電影呢?喜歡便跟我來吧!」我是馬上答應都來不及。那時候的小生是流行高個子的,沒我這般矮,不像現在的曾志偉、泰迪羅賓也可以當小生!由於我比較矮,所以便不打算當演員,準備做幕後。如是者,我八月離開學校,十一月就進了片場,跟吳回叔當了一年助導,跟着再到光藝當了一年副導演,期間又替吳回等做編劇。

當時光藝製片公司正大展拳腳,要擴展機構的導演數目,秦劍先生問我有沒有膽量當導演。我當時只有廿三歲,對甚麼都有興趣,老虎也有膽吃掉一隻!因此我答應了他,入了導演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