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
前领导非常推崇扎哈。翻他的公众号,对03年和扎哈在芝加哥的见面记忆颇深(扎哈04年获普利兹克)。国内建筑和室内借鉴扎哈小二十年,这股热情仍未完全消退。十多年前存在技术问题,现在BIM更成熟,大部分借鉴品仍然没有扎哈中后期的丝滑或早期的锐利。廉价的网红气质,让我感到僵硬、做作和油腻。 以前给周围的扎哈粉取外号:扎西、扎金花、巴扎黑。我一直觉得扎哈作品表面的柔软包裹着内心的凶猛和硬核。未来感来自对过去的审视,当下的理解,地域文化的融合。而多数人所借鉴的参数化设计只是形态和表皮处理。所谓的未来是扎哈的过去。 我认为设计师一定要有摄影师视角,或者说媒体视角。没有真正意义上施工完美的建筑或者室内。相当部分建筑史上的杰作在细节上存在诸多缺陷(与精巧的细部处理不矛盾),但是上镜。基本上大师早期的作品存在施工工艺问题。越大胆、前卫的作品越可能存在,或者说一定会存在施工工艺问题。无论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安藤忠雄还是扎哈。设计构想必须走在施工工艺前面。美人在骨不在皮。瑕疵不会影响空间氛围,不会阻止建筑散发魅力,也不会阻挡观众的想象力。 扎哈未来城市展(成都)挺不错。二层有个艺术书吧,书的质量非常高。除艺术类读物,还有其它方面有趣的书。偶遇我买了来不及看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时尚的启迪:关键思想家导读》。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