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1966.4.8-1971.4.9)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俄语:Политбюро ЦК КПСС,罗马化:Politbyuro TsK KPSS),1952至1966年间称为“苏共中央主席团”,为苏联共产党的中央决策和领导机构。政治局成员主要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内的高层委员。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or Politburo) was the highest policy-making authority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3] It was founded in October 1917, and refounded in March 1919, at the 8th Congress of the Bolshevik Party. It was known as the Presidium(主席团) from 1952 to 1966.
23rd Politbur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 8 April 1966 – 9 April 1971 )
第23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1966.4.8-1971.4.9)
有11位政治局成员,9位候补政治局委员。
11位政治局成员年龄构成: 最年长的3位分别是 排名11的 Arvīds Pelše (1899–1983) 、4 Mikhail Suslov(1902–1982)、3 Nikolai Podgorny(1903–1983) 。
剩下年长的倒序为 2 Alexei Kosygin(1904–1980) 6 Andrei Kirilenko(1906–1990) 8 Leonid Brezhnev (1906–1982)
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是谢列平 1918年8月18日-1994年10月24日 唯一1位1918,候补委员中有2位是1918年生。
详细简历为
阿尔维德·亚诺维奇·佩尔谢 Arvīds Pelše,1899年2月7日-1983年5月29日)拉脱维亚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任拉脱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 1899年1月26日,生于俄罗斯帝国拉脱维亚库尔兰省包斯卡地区耶察瓦市的一个农民家庭。
- 1915年,加入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后加入联共(布)。
- 一战期间(14-18),领导维捷布斯克,哈尔科夫,彼得格勒,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工人运动,负责宣传工作。纯粹的工人出身,参加各类工人运动。1916年在瑞士见了列宁。
- 1917年,参加二月革命,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成员,后作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党员代表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六大。
- 1918年-1919年,莫斯科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工作,在列昂季耶夫斯基大街爆炸案中受伤。
- 1929年-1932年,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央学校党史教师。期间,1929年-1931年,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
- 1937年-1940年,莫斯科任教。
- 1940年-1941年3月,拉脱维亚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新闻部长。
- 1941年3月-1959年11月,拉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宣传工作。于1946年,获拉脱维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
- 1959年11月-1966年4月,拉共中央第一书记。
- 1966年4月-1983年5月,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苏共 最高纪律检查机关 )。
- 1983年5月29日,因心脏骤停于莫斯科逝世,享年84岁。
4 Mikhail Suslov(1902–1982) 苏
3 Nikolai Podgorny(1903–1983) 波德戈尔内 1903年2月18日-1983年1月12日,乌克兰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任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1903年2月5日(格里历:2月18日)出生于沙俄波尔塔瓦省君士坦丁堡区卡尔利夫卡村的一个工人家庭。
- 1917年-1921年,当地锁匠,共青团早期组织者之一。
- 1921年-1923年,共青团卡罗夫斯基区委员会书记。
- 1923年-1926年,基辅理工学院学习。
- 1926年-1931年,基辅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学习。1930年加入联共(布)。
- 1931年-1933年,基辅州Andrushevsky制糖厂总工程师高级助理。
- 1933年-1935年,基辅州Monastyryshchensky制糖厂副总工程师。
- 1935年-1937年,基辅州Kozhansky制糖厂总工程师。
- 1937年-1939年,文尼察州Kamyanets-Podilsky地区制糖厂首席工程师。
- 1939年4月-1940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食品工业副人民委员。
- 1940年-1942年,苏联食品工业副人民委员。
- 1942年-1944年,莫斯科食品工业技术学院院长。
- 1944年5月-1946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食品工业副人民委员,兼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理事会首席专员。负责安置乌克兰移民前往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
- 1946年-1950年5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常驻代表。
- 1950年5月-1953年8月,乌共(布)哈尔科夫州委第一书记。
- 1953年8月-1957年12月,乌共中央第二书记。
- 1957年12月-1963年7月,乌共中央第一书记。
- 1963年6月-1965年12月,苏共中央书记,主管轻工业工作。
- 1965年12月-1977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1977年6月起退休。
- 1983年1月11日于莫斯科去世,享年79岁。
剩下年长的倒序为 2 Alexei Kosygin(1904–1980) 6 Andrei Kirilenko(1906–1990) 8 Leonid Brezhnev (1906–1982)
柯西金 Alexei Nikolayevich Kosygin 1904年2月21日-1980年12月18日),苏联政治人物,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又称苏联总理),任期长达16年,是苏联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也是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任内最重要的副手之一
柯西金15岁 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战后,柯西金被送往列宁格勒接受培训(即1921年在列宁格勒合作技术学校培训),其后赴西伯利亚 的消费者 合作社系统 工作,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0年,柯西金回到列宁格勒,进入列宁格勒纺织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
1938年,柯西金出任列宁格勒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市长)。
1939年,柯西金进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担任苏联中央政府纺织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1940年,柯西金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即苏联部长会议的前身)副主席,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1943年起,他还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柯西金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
1964年,随着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而柯西金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职,1965年、1969年两次访问中国。1967年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葛拉斯堡罗峰会在会谈,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柯西金直到1980年去世前夕方才卸任。
葛拉斯堡罗峰会(英语:Glassboro Summit Conference)是1967年6月23日至25日美国和苏联政首脑会议,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召开,双方参会者分别是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目的是讨论苏联与美国的关系。1967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六日战争( 6月5日–6月10日 ),期间两国外交联系与合作有所增加,使两国关系有望得到改善,甚至在越南战争上也出现两国合作的前景。尽管约翰逊和科西金在重要事项上未能达成共识,但峰会普遍友好的气氛被称为“格拉斯伯勒精神”,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
6 Andrei Kirilenko(1906–1990) 基里连科(1906年9月8日-1990年5月12日),冷战时期苏联政治家,俄罗斯人,原为设计工程师、飞机工程师,后来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负责监督经济计划工作和人事工作。他在俄罗斯帝国沃罗涅日省阿列克谢耶夫卡出生,出身自工人阶级,少年时期当过电气技师、锁匠和煤矿工人,并于1936年投身航空工业。他在1930年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其后参与党务工作,于1962年出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第一副主席,是从工业界崛起的党政高层之一。尼基塔·赫鲁晓夫被迫辞职之后,他在1965年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主将”。
他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兼任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主管组织人事工作,对党中央的经济规划工作也有钜细无遗的监督权。有言基里连科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巩固勃列日涅夫的权力基础,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巩固勃列日涅夫在党内的地位。1976年,勃列日涅夫等人担心基里连科坐大,因此安排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担任书记处书记,制衡基里连科。之后基里连科健康转差,记忆力衰退,并于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后,被新任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驱逐出权力核心,离开政坛,在莫斯科度过余生。
基里连科在1906年9月8日生于俄罗斯帝国沃罗涅日省阿列克谢耶夫卡(今属别尔哥罗德州)某村庄,出身工人阶级[2],年轻时当过电气技师和锁匠[3]。他在1920年从当地一家学校毕业之后,14岁入读阿列克谢耶夫卡职业训练学校,至5年后毕业。然后,他在192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沃罗涅日州一家煤矿企业工作。他在1929年加入苏联共青团,积极参与共青团事务,并于1931年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36年从雷宾斯克航空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为扎波罗热发动机厂担任设计工程师。基里连科在1938年开始积极参加党务工作,首先在1938年当选乌克兰扎波罗热州伏罗希洛夫区委第二书记,然后在1939年升任区委第一书记和州委第二书记,并在任职期间,为当地各种工业(包括冶金业和电机工程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
苏德战争期间,工业设施要迁移到安全区,基里连科除了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还在1941年至1943年出任南方方面军第18集团军军委委员,出面整顿军中纪律,改善部队的作战物资补给,并首次与未来的苏联领袖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共事[a]。他在1943年调到莫斯科工作,见证先进飞机产量的急速提升,并于1944年战事临近尾声之际,复任扎波罗热州州委第二书记。1950年,他接替勃列日涅夫,出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55年又调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州委第一书记,至1962年卸任[2]。其后,基里连科先获苏联领袖尼基塔·赫鲁晓夫任命,主管经济计划工作,以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城市地区的人事选拔工作,再升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副主席(仍为赫鲁晓夫下属)。这时勃列日涅夫密谋推翻赫鲁晓夫,于是利用他的职权,争取其他人支持他,并从中得益[4]。
基里连科本来对人事选拔工作和经济工作有钜细无遗的监督权[8],但后来勃列日涅夫另一位老门生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在苏联政界崛起,并于1976年当选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苏共中央制衡基里连科的实力[7],此后基里连科只负责监管经济工作。1970年代中后期,基里连科的健康开始转差,记忆力也逐渐衰退[8],但仍然担任苏共高层,并在苏斯洛夫缺席时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2]。第一世界的代表把基里连科看作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因为他主管的工作以前是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职责。然而,他没有当过第二书记,而苏斯洛夫当过[9]。和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和费奥多尔·库拉科夫一样的是,基里连科长期兼任书记处书记和政治局委员
至1976年,基里连科在党内的地位已经壮大到令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开始担心他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安插的党羽。他的很多同事都认为,他的监督职责已经威胁到组织党务工作部(苏共中央负责监督民用经济和军事工业体系的部门)的地位。但是到同年年底,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变得更巩固,而基里连科的影响地位则大幅减弱,这没有巩固集体领导体系,反倒是削弱了它[11]。
后期事业及辞职[编辑]
基里连科和柯西金一样,支持经济改革,希望借此振兴苏联停滞不前的经济,因此他们身为苏联高级领导人的地位并不稳定[12]。1977年,基里连科和勃列日涅夫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苏联的经济走势疲弱,形势日趋严峻,也有人表示两人曾为资源分配和经济革新的问题争吵,但是最普遍的说法是基里连科的影响力遭到削弱之后,感到不满,所以才会疏远勃列日涅夫
他也和柯西金总理一起,强烈反对苏联介入阿富汗事务,认为如今他们遭到反抗只能说是自作自受。他认为苏联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层“奉献了一切”,但是反对对方以列宁时期的苏联历史为自己的暴政辩护
勃列日涅夫时期进入尾声时,基里连科的职责逐渐被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接管,最后安德罗波夫还取代了基里连科在苏联领导层的地位[17]。1979年,基里连科失去对国防工业的非正式管理权,由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的门生帕维尔·菲诺格诺夫取代[18]。虽然西方人在1982年认为,基里连科是接替勃列日涅夫、出任最高领袖的重要人选之一[19],但是基里连科罹患了动脉硬化症,健康不断转差,既无法处理政务,也无法抵御安德罗波夫的攻击[20],到晚年甚至没办法提笔写信。勃列日涅夫举殡后,基里连科精神衰弱,记不起政治局好几位重要委员的名字。安德罗波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后,曾要求基里连科撰写辞职信,但是他办不来[21],结果安德罗波夫免去了基里连科的政治局委员职务,把他逐出执政团队[19]。不过,即使勃列日涅夫晚一点去世,也没有办法扭转局势,因为这决定是在安德罗波夫得势之前下达的[22],原因是基里连科的儿子试图投奔英国
史学家R·贾德森·米切尔(R. Judson Mitchell)认为,和其他下场相似的苏联政治人物相比,基里连科失势的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勃列日涅夫死后,先后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葬礼,基里连科虽然已经不再参加苏联领导层,但是仍然获准站在勃列日涅夫亲属的旁边。基里连科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983年,安德罗波夫也在同年让他荣休,米切尔相信,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拉拢基里连科的党羽,也就是获基里连科引荐,担任高职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