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走进寺院,有人求佛,有人求心。我是求知,也是观景。看的多了,就从一样中看出了不一样,我看出了不一样的佛像。
佛教起源于印度,分成三条路线进入中国,一条路线是进入内地,即汉传佛教;另一条路线进入云南傣族地区,即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还有一条进入藏区,即是藏传佛教。三教本是同根同源,核心价值观是一样的,但三个地区的土壤不同,播下一样的种子,结出了三种果子。 傣族地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全民信奉佛教,民风和善温良。南传佛教保持着原始佛教传统,只敬释迦牟尼,不敬菩萨,不承认有其他佛的存在。他们没有祖师,没有宗派分支,对佛经只是传承,没有任何的改动和添加。两千多年中,僧人严守戒律,以乞食为主,据说他们所穿袈裟的颜色式样两千多年不变。
在傣族地区,寨寨有寺院,寺寺有佛塔。寺院坐西朝东,样式不一,不像内地寺院统一规制,小寺只是一座竹楼而已。傣族的寺院更像是一个社区的会所,寨子里的社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僧俗并无明显的分界,佛教融入傣族人的日常生活。我去过傣族寨子里的寺院,寺中只有一尊释迦牟尼像,面目清秀,身形消瘦,如同苦行僧一般。佛像既不高大,也不威严,如同常人一般,无距离感。佛像及寺院与环境很是契合,风轻云淡,南传佛教没有复杂的体系分支,单纯简要。只有一个偶像,没有庞杂的菩萨罗汉等级划分,一心向佛就是了。

汉传佛教的寺院都是一个样式,寺院的规制一样,佛像也是一般无二的标准像,庄严、儒雅、肃穆、丰满、圆润。原本佛教没有偶像,更没有佛的标准像。释迦牟尼曾告诫弟子,不搞偶像崇拜。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释迦牟尼涅槃600年后,才出现第一尊佛像,此前是一个六百年的无像期。
我参观过奈良博物馆,看到了一组各个时期的佛像,有的胖大,有的消瘦;有的年轻,有的老迈;有的光头,有的发髻;有的高鼻深目,有的唇上蓄须。看来佛并没有标准像,人们根据当时当地的审美倾向而创作,早期佛像明显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不仅雕刻手法是希腊的,人物形象和服饰也是希腊的。当时的希腊移民是推手,把希腊文化中的诸神与印度佛教中佛陀相融合,创造出了希腊风格的佛像。

佛教是外来文化,进入内地后,尽可能向主流文化靠拢。中国有着庞大的神佛体系,神话如此,道教如此,看看西游记,神佛也是一级压一级;再看看永乐宫的朝元图,近四百个神仙皆有姓名和职位。世俗社会的政权体系就是神佛体系的模板,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品级分明,尊卑有别。佛教入乡随俗,照此办理,一座佛堂就是一个朝廷,有中央坐着的,有左右伺候的,有两厢站着的,有后排陪着的,完全按照品级尊卑排列。周朝制定了周礼,周礼规范了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历朝历代遵照执行,佛教也是如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到底有多少佛?有多少菩萨?大概就如同树上的树叶,没有人能数清楚一棵树有多少片叶子。为什么要把关系搞得如此复杂?由此反射了中国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
佛像大多是三种表情,欢喜像、寂静像和忿怒相,在汉传和南传佛教中,佛像都是欢喜像和寂静像,而在藏传佛教中,佛像有欢喜像,也有忿怒相,特别是法王大多是忿怒相,青面獠牙、动作夸张,孔武有力,多面多臂。我注意到,忿怒相中的“忿”字并不常用,且与“愤”字通用,查了字典,也是说两个字一个意思,通用。看到一种说法,“愤怒”指的是从外表到内心都怒,而“忿怒”是外表怒,而内心并没有怒,说白了,“愤怒”是真怒,“忿怒”并不是真怒,只是外表装出怒的样子,吓唬人。按照如此解读,佛像的忿怒相只是故作忿怒状,为了震慑信众而已。

为了传播佛教,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环境,为社会所接受。藏地是苦寒之地,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民风剽悍,且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佛像呈现降魔除障时的忿怒相,更能克制人的心中邪念魔障,对症下药,效果更佳。汉传佛教的欢喜像和慈悲相只适合内地,南传佛教的寂静像只适合傣族地区,而忿怒相则适合藏区。参照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有着庞大的神佛体系,有着法王、明王、度母、空行母等等,每一位与汉传佛教似乎有着对应的关系,马头明王是观音的忿怒相,戴马头饰物,背后燃烧着威猛的火焰,牙齿外露,面目狰狞。而藏传佛教中的度母对应的也是观音,女性形象,美丽温柔,雍容高贵,有二十一种不同颜色的变身相,如蓝度母、红度母等,绿度母是本身相。
为何金刚怒目菩萨低眉?看过三个地区的寺院,有点明白了。
松下乱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白塔寺也叫百塔寺 (2人喜欢)
- 谁才是天下第一号石窟? (5人喜欢)
- 马蹄寺过去的故事 (3人喜欢)
- 西夏遗珠大佛寺 (3人喜欢)
- 从玉门关到嘉峪关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