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理论基础
这就必须从两个生物学的词说起了——排泄和排遗。 排遗指的就是把食物中不能被身体利用的残渣直接排出体外的过程,这部分物质压根没有进入我们的循环系统,不参与人体代谢。而排泄是把代谢废物、毒害物质、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可能你的中学生物老师简单的总结过——排泄就是撒尿,排遗就是拉屎。这话对,但不完全对。回看上一段的定义你可以试着举一反三——吐了,也是排遗。为什么一个从进到出的过程还需要分成两部分呢? 原因很复杂,简单说两条。第一,人体把食物变成能量的过程本身也是很消耗能量和物质的,消化液也不是白来的,把没用的食物一起搞进来代谢不经济,在粗筛阶段就得分开。 第二,代谢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需要水,水既提供反应场所,也是运输养料和废料的“交通工具”,同时还参加反应。尤其是代谢之后的含氮废物,必须溶于水排出体外,要是水不够,这些废物就会析出成固体给你捣乱,让你得上结石、痛风等毛病。多喝水,才能把身体“洗”干净,完成“排毒”。 从这个角度讲,尿(也包括汗、呼气等)才是食物离开人体的最终方式。屎尿屁说的容易,其实是自然界千百万年的智慧。尤其是尿,进化之路不可谓不神奇。 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和两层细胞生物都比较省心,反正细胞膜外面就是外界环境,代谢产物透过膜出去就是了。可生物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越变越复杂。尤其从三胚层动物开始,更多的细胞并不直接面对外部环境了,这就麻烦了,谁给它们送吃送喝?谁给它们端屎端尿?细胞们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的问题。扁形动物开始演化出了一种叫原肾管的结构,这可以看作泌尿系统的老祖宗。它可以把体内的水和废物导出体外。比如也算网红生物的笄蛭涡虫,就是用这种结构“尿尿”的。至于笄蛭涡虫长什么样,为了你们好,我就不放图了,想看的话自己去查吧。 而后的动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软体动物就有了初具规模的肾,昆虫则演化出了“马氏管”,尾端开口于肠道,代谢产物也是和粪便一起排出的,虽然复杂程度和鸟类不同,但设计思路差不多。扁形动物开始演化出了一种叫原肾管的结构,这可以看作泌尿系统的老祖宗。它可以把体内的水和废物导出体外。比如也算网红生物的笄蛭涡虫,就是用这种结构“尿尿”的。至于笄蛭涡虫长什么样,为了你们好,我就不放图了,想看的话自己去查吧。 而后的动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软体动物就有了初具规模的肾,昆虫则演化出了“马氏管”,尾端开口于肠道,代谢产物也是和粪便一起排出的,虽然复杂程度和鸟类不同,但设计思路差不多。有意思的是,两栖类的童年——蝌蚪的阶段,通常用鳃排氨;一旦成了蛙,离开水,就用肾排尿素了。两套系统各展其能,造物真是神奇。不光动物,植物也同样需要自己的“排泄”过程。它们从土地里吸收水分来参加光合作用以及代谢,用过的水再蒸腾掉。 如果森林里湿度太大,温度不高,风也没有,水分蒸腾不出去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植物“撒尿”。有些植物会直接从叶子边缘吐水,有的会从茎的伤口等处排水。还有的植物会把多余的盐分和废物也一起随着吐水过程排出体外。在野外戈壁滩上见到的柽柳,表面经常亮晶晶的,那就是随着水分从茎叶表面排出的盐分,保证它在盐碱地里能存活下去,道理虽然和动物“撒尿”不尽相同,目的却是相同——只有水才能真正把身体里的脏东西带走。没有水,植物、动物、人,都得“脏死”。这就和我们给教室、家里搞卫生一样。虽然扫地可以把固体的垃圾挪走,但要想真干净,必须拖把出马,用水把地“洗”一遍。所以,就算现在有非常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了,我们还是不得不经常人工出马,充当地板的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