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想象训练3
功夫中想象训练的具体实施 想象训练基本的练功程序可归纳为:师傅讲解示范—进行整体动作的视觉表象演练—徒弟分步模仿练习一师傅集中纠错—进行关键动作的动觉表象演练—徒弟自主练习掌握—进行情境想象表象演练。要根据训练的进度,结合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一)认知阶段,形成生动清晰的动作视觉表象主要任务是理解和熟悉动作的术语、原理和要领,关键是反复表象示范动作,使动作视觉表象不断清晰准确,尽快形成正确的动作蓝图。一是讲解示范,进行表象编码输入。师傅讲解动作相关知识和原理,使徒弟了解动作的目的、标准和注意事项,并结合自身经验和想象初步在脑海里形成完成目标的情境表象。师傅示范完整的动作或其中的关键部分,注意调整徒弟的观察角度,使徒弟产生准确直观的印象。讲解示范后,徒弟借助师傅提供的训练素材,采用清晰性想象训练,具体可采取“睁眼识记一闭眼回忆”的循环识记办法,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个清晰的视觉表象画面。二是模仿体验,利用反馈纠正表象。徒弟通过模仿练习,把表象信息转化为实际身体活动,仔细体会肌肉运动的发力和控制以及动作的幅度、位置、范围等,不断与动作表象相互印证,强化动作记忆。训练过程中,师傅要做好检查纠正,防止形成病癖动作。在此基础上,师傅通过指导语按动作流程逐步提示动作要领,组织徒弟进行大约 5 分钟的集体想象训练,巩固提高训练效果。三是借助语义,形成完整表象蓝图。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外部刺激的知觉、个体实际动作的体验以及大量的外部视觉想象训练,徒弟的动作表象逐渐与示范的标准动作趋于一致。此时,徒弟可以根据师傅的指导或已有的动作经验,标记出个体动作过程中的记忆位点,然后利用语言的穿针引线作用,将碎片化的一个个表象片段,按照动作程序串联起来,初步勾勒出完整的动作表象。(二)联结阶段,促进视觉表象向动觉表象的过渡通过练习使徒弟动作不断熟练,逐步达到连贯和稳定。想象训练的关键是通过表象模拟和互动丰富完善动觉信息,促进视觉表象向动觉表象的过渡,使个体意识从记忆程序步骤逐渐转 向提高动作质量上。一是适时采取合训与分训,规范纠正动作要领。在身体训练展开前,师傅集中组织指导语引导下的想象训练,帮助徒弟梳理动作流程、规范动作和消除一些记忆盲点。训练中,师傅适时组织经验交流会,选取成绩优秀者进行动作示范,及时发现和解决训练中的共性问题,使徒弟在集思广益、相互借鉴中提高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分组练习时,人员新老搭配或根据技能水平的高低组队,发挥同伴效应,避免其他无关表象的干扰,塑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氛围。 二是灵活切换视觉表象与动党表象,促进动觉表象生成。内部视觉表象将每个动作的时空信息准确的呈现出来,利于徒弟将实际肢体动作与其仔细对照,不断调整直至两者相互吻合。动觉表象就是将一个个动作的视觉表象串联起来,不断融合形成连贯动作表象。在前期训练形成的外部视觉表象的基础上,以“内部视觉表象抠细节,动觉表象练连贯”动静结合的方法!展开练习,使多余的“小动作”和记忆不连贯的地方慢慢消失,动觉表象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是有效穿插想象训练与身体训练,加速动作技能形成。想象训练主要是使大脑中枢神经控制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动作图式不断丰富,形成连贯的程序性记忆。身体训练则是将这种神经联系与肌肉活动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肢体动作。根据表象的互动性,随着训练次数和时间的增加,两者间彼此不断生成和融合,动作之间的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得以消除,最终形成动作自动化。 (三)自动化阶段,操作表象生成个体动作技巧 主要任务不再是动作技能的熟练,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创新动作技能,生成灵活多变的动作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表象动机功能,突破高原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徒弟训练成绩趋于稳定,训练热情开始下降,加上身体疲劳、感受性下降,产生烦躁、倦怠时,师傅要引导官兵进行一定的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训练,缓解负性情绪,恢复身体机能。结合定期组织的比武竞赛、阶段考核等形式,使徒弟积极表象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并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和尊重等成功情境,增强训练动机,不断自我突破,克服高原现象 二是构造多元训练情境,增强动作适应性。充分利用模拟训练平台、声光仿真系统等模拟战场环境以及不同的训练场景,让徒弟处于不同情境,锻炼心理控制力,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实战化训练后的感官体验,自主表象更多与对手进行竞技,实战等情境并成功以更高难度的动作应对挑战、战胜对手,提高动作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 三是主动操作表象内容,生成动作技巧。训练过程中,充分利用表象的操作功能,截取其他个体高水平操作的部分动作表象,挖掘自身相关的成功动作经验,来取刻意“打开”或“关闭”动作表象部分内容的方法,添加和拼接成不同的新动作表象,并在实际练习中加以验证和调整,形成个体独特的动作技巧,使动作技能成为能够长期保持的卓越动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