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2021阅读小结
2021年看完的是15本,集中在哲学心理、传记历史、虚构文学、医药生物。
★★★★★ 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读本,让读者跟着蛤蟆一起经历十次心理咨询,了解什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并最终走向成人状态,走向“你好,我也好”的状态。 “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 三十个小时,看了一周。书里展现的人性的恶和残酷让人头皮发麻,两次看哭,一是那些长度跋涉到长老处寻找救赎的苦难人民,而是伊万关于人类之恶论述,后来才知道这部分宗教大法官也是全书最受人喜欢的部分。“如果人人都得受苦,以便用苦难换取永恒的和谐,那么,请回答我:这跟孩子们有什么相干?…为何要他们以苦难为代价换取和谐?”在宗教式微、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战争纷扰的年代,作者通过伊万(无神论)和伊辽沙(修士)的辩论,苦苦追寻答案。 这是一本让人窒息又绝望的书,就像陀自身受尽生活、欲望和心灵的折磨,但这一层一层的灰尘之后,他还是希望有一颗闪亮的心,他说,在童年。 “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过于某种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童年时代从故乡故居保留下来的回忆。” 领先了弗洛伊德几十年。
★★★★★ 应该作为通识教育必读书,让所有理科学生也能领略文学瑰宝,理解人类对于生活的探索。 一口气看完,只想说不够读,请写的再细一些!
★★★★★ 从分形说起,一本深入浅出的混沌科普读本,将看似无关的气象预测、地震规律、物种灭绝、动物毛发颜色甚至金融市场都联系在了一起。 值得再读
★★★★☆ 黑塞的这本小说,美的像诗一样的语言。即使是曾经的苦行僧悉达多,也会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最后他想说的,不是寻找圣杯,而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接受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并去爱它,即使它并不完美。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如今,他待人比从前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 他看到人们为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断创造、出行、征战,不断受难。他爱他们。他在他们的每种激情、每种作为中看到生命、生机,看到坚不可摧之物和梵天。他在他们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悍和坚韧中看到可爱和可敬之处。 “一个探求之人,”悉达多道,“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 刀锋是毛姆晚期的作品。和月亮一样,是第一人称视角叙事。 在月亮中表现的还比较含蓄的部分,在刀锋中直接通过男女主的分歧表达了出来。从事一份世俗体面的工作,赚钱过上流社会的生活,这就是每个人理所应当的生活吗? 想追求精神世界,看笛卡尔、斯宾诺莎,是不参与建国大业、对这个前进的时代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书也还原了一战后,每个人都对美国的前景充满信心,直到1929年大崩盘。 刚开始看书里的一个个挣钱如此容易,还在感叹这果然是虚构的小说。后来才发现一切都是铺垫,来的快,去的更快。作为他们时代的畅销书作者,书中也穿插着艳俗的部分,包括印度瑜伽者催眠术,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 道理很简单,“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不过作者很会讲故事,为了改变大家对于专业化的过度追求,用一个个真实事例来证明观点,有些地方难免显得牵强,但整体还是值得一看。关于机构组织的惯性,与创新者的窘境观点一致。
★★★★★ 亚马逊必读书目。优秀的大企业为何会被破坏性技术颠覆?并不在于他们不够努力。而在于他们很努力,但是1、客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差异),2、因此难以集中资源发展(脱离主流客户需求的)破坏性技术,3、破坏性技术失败概率高、需要不断的试错。成熟企业受制于ROI、股东回报等,会更倾向于忘高端市场、高毛利市场走。 作者列举了硬盘、挖掘机、摩托车等行业的发展经验,最后为电动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探索有别于主流市场的新需求、低端需求,来带动电池技术得到发展。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比如永辉为什么失败),但在电动车上,实际却是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一己之力从高端市场入手,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推进了十年,怎么能不拍案称奇。
★★★★★ 优秀的作品。涉及方方面面。最喜欢的还是思想文化的部分,以及各个时代中外差异的对比。其实一遍读来很多地方都没能读透。辉煌开篇,以百年蹒跚戛然而止,读来怎能让人不唏嘘。 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但是,最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在西潮冲击下蹒跚颠簸;中国人也因之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由怀疑而至扬弃……中国在国际交往上所经历的挫折与屈辱,造成了中国人自卑与虚骄的复合情结,更强化与深化了上述中外隔离冲突的心态。 在今天,如果中国人仍以为自己的历史经验是一个单独进行的过程,将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别人,必须要调整心态,从中外息息相关的角度,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别处的人类。
★★★★☆ 简明扼要的提供了认识并解决气候问题的框架。510亿吨,是全球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以此为基数去理解各行各业的排放占比。最主要的为:生产和制造(水泥、钢、塑料)31%,电力生产和存储 27%,种植和养殖动植物 19%,交通运输 16%,取暖和制冷 7%。计算绿色溢价。从燃烧化石能源,转为用电,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储能,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一大要点。
★★★★★ 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中国哲学入门,不仅概述各家观点,更会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解释各家思想的起因和差异。我听过很多人说中国缺乏信仰、缺乏宗教,但接触了西方宗教以后,再回来看中国哲学的理念,其实已经深入的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我们思考人生,秉承仁义礼智信,却又不受制于宗教迷信教条的部分。适合大学启蒙。
★★★★☆ 令人难忘的经历。出生清贫,童年真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没有受过教育,依靠自己持之以恒的阅读成为律师,完善演讲技能,最终成就葛底斯堡演讲。但这背后,更有他悲天悯人,对每一个生命的尊敬和热爱。读完最为感动的是他对南方战俘的宽容,连华盛顿将军都无法做到。 四十九岁之前,林肯都碌碌无为,生活失意。坐上总统之位时也不被人看好,并受到内阁各位部长的鄙视。但他能够放下个人感受,任人为贤。并且不是盲目的追逐他人欣赏的崇高理想,而不是尽全力避免国家分裂为先,再考虑奴隶制。有人批评这是政治家思想,但这才是冷静、逻辑的思维。 卡耐基善于凸显冲突,让人沉浸式阅读。但作为传记,情节不够连贯,过多的篇幅在描写林肯不幸的婚姻、刺杀后续等,结尾拖沓。而对林肯自身的刻画,尤其是执政四年,略显贫乏。
★★★☆☆ 本书更像是亚马逊资讯合集。结构散乱。 现在人人都觉得亚马逊是好公司。但是二十年前互联网泡沫刚刚破灭的时候其实备受质疑。当时公司的规模越大,亏损越大,不断融资稀释,这是不是好公司呢? 一个亚马逊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失败的例子?我们只看亚马逊,就会困于survivor bias. 投资新经济的逻辑,成功概率低,但是成功以后回报显著。但投资于已经成型的商业模式,我们就有稳健的收益。 亚马逊的成功也是走钢丝,源于机缘巧合下的AWS。但的确也感谢贝佐斯对客户体验的注重,让我能够在kindle上一秒下载此书,而不是去实体店慢慢寻找。在家就可以坐拥图书馆,是这个时代的幸运。
★★★★☆ 记得五六年前看了个开头就放弃,以为是成功学。这次读着读着,觉得不少建议都非常真诚,值得思考。1、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2、埃里克·施密特:当选择一份工作时,只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当公司快速发展时,要做的事情就会多到人手不够;而当公司发展放缓甚至停滞时,就会人浮于事;公司里开始钩心斗角时,其发展也会停滞,每个人都会动摇。3、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成功,则需要尝试着不要去完成公司交代给我们的每一项事情。为生活和事业腾出空间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并设定好界限,然后严格地遵从这些界限。
★★★★☆ 依旧是很好的科普入门,但是和《众病之王》相比,还是少了一分惊心动魄。印象最深的是孟德尔,一位勤勤恳恳执着一生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