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哲学教育
查看话题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哲学悖论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问莱昂一个问题。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童年时才会这样?”

莱昂回答道:“总是如此。”

人生为什么总有痛苦相随?
对此,叔本华给出了几近完美的的回答,他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真是如此吗?
人生除了无聊有没有更好的回答?
我们能不能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这个现实世界?
今天,时间君携手武大哲学学院教授、《百家讲坛》讲师赵林创作了新专栏——《哲学思维入门课》,锻炼深度思考的能力,与你一起用哲学思维探索生活的的乐趣。
本文内容选自豆瓣时间专栏
《哲学思维入门课》
在思维的世界里,有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悖论。
什么是悖论?
悖论就是一个事件中明明包含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的结果就是,正说和反说都对,得不到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悖论无处不在。
01面包和理想,你选哪一个?
找工作是当代打工人必须经历的事。
有一本书叫《上帝笑了99次》,里面讲述了很多个有趣的悖论,其中一个就跟打工人有关。

有个小镇青年,叫做古德曼。
他为人忠厚老实。现在,在他面前摆着一份刽子手的高薪工作。古德曼身强体壮,被招聘方认为是最适合的人选。
但问题来了,古德曼本人很反对死刑,而他又是个坚持原则的人。那么,古德曼会接受这份工作吗?
招聘方告诉古德曼,即使他不干这个活儿,也会有其他人干这个活儿,所以他最好还是接受这份工作。
古德曼的想法却是,如果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双手一旦沾上他人的鲜血,那自己的余生还能心安理得地过日子吗?
如果你是古德曼,你会怎么选择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德曼在拒绝工作时,其实是将自己的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而养家糊口的责任被放在了其次。
古德曼当然可以接受这份工作,那样他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为此要付出的代价是,背叛自己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看,古德曼不单是在选择工作,同时也是在塑造他自己。说到这里,古德曼有没有接受这份工作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知道,无论是哪种选择,他都得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古德曼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两难处境,比如人们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
作者凯弗认为,当人们遭遇重大的道德困境时,还是应该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忠于自我最重要,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追悔莫及。
02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再来看另一个更具悖论色彩的例子——“男歌手之死”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有三个歌手(一男两女)在沙漠中行进,他们仨各有各的装备和食物,到了晚上,三人都支起各自的帐篷休息了。
后来,男歌手和两个女歌手们发生了矛盾,两个女歌手在没有串通的前提下,各自准备暗杀男歌手。
一天晚上,女歌手甲潜入男歌手的帐篷,把毒药倒进他的水杯里。不一会儿女歌手乙也偷偷来到男歌手的帐篷,把男歌手杯子里的水全倒了。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想让男歌手渴死。
当天深夜,男歌手真的死了。现在问题来了,杀害男歌手的凶手,到底是女歌手甲,还是女歌手乙?
说是投毒的女歌手甲吧,但男歌手并没有喝那杯毒水;说是女歌手乙吧,是她倒掉毒药让男歌手免于中毒。不管怎样,男歌手确实死了,但凶手是谁却成了谜。
哲学家凯弗认为,这件事情引出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问题。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行为并不等于事情本身,只有二者构成因果关系时,行为才是事情本身。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男歌手的死因无法确定,这就给找出真凶带来了极大难度。
因为两位女歌手各自暗杀行为只是一种行为,和男歌手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男歌手可能是因为其中一人的做法死去的,但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死去的。因此,找不出男歌手的死因,就不能判定是谁杀了男歌手。
所以,到底是谁才是真正凶手?
明明知道有问题,这件事却找不出问题的答案。
在阅读哲学悖论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结果和答案,而是可以得到哪些思考。这就是是哲学思辨特有的魅力。
03为何要对生活进行反思?
公元前399年,雅典进行了一次并不轰动的审判。一个老人因为“亵渎神明”和“误导青年”而受到控告。这个老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平日里就喜欢在雅典的广场上向富人们发问,他提出的问题往往令人难堪,
例如:
问一个赚到很多钱的富商,财富是什么;
问一个政客,正义是什么;
问一个将领,勇敢是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连续发问之后,苏格拉底总能从对方自己的回答中推导出矛盾或者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来。
很多人感到羞愧,转而怨恨起苏格拉底。
最终,苏格拉底被当局逮捕,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得到一次辩护的机会,结果正是因为这次辩护,陪审团以压倒性的人数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但他的这番辩护却被载入哲学史,因为恰是在这番辩护中,苏格拉底讲了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社会时钟推着我们向前走,似乎到了什么阶段我们就必须做什么事,成为了我们是否“优秀”的准绳。
有的人身处其中,痛苦却不自知,也不知道如何改变。
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不愿意思考的人,其实是在逃避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哲学是思考的艺术,哲学不能改变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我们也将发现不同的乐趣。
武大哲学院教授赵林认为:“哲学更多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哲学给人们提供的是跟常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
虽然哲学的问题是没有终解的,但它绝对可以给你一种睿智的眼光,尤其是一种批判和怀疑的眼光。
那么,赵林是谁?

赵林是国家教学名师,武大哲学学院教授、《百家讲坛》讲师。讲授的哲学课,通过率仅三分之一,仍然是大热课程。
武大哲学学院周玄毅、“奇葩说”总冠军陈铭,都是他的学生。
陈铭说:“想要活得清醒,你需要哲学。想活得深刻,你需要思考。想活得清醒且深刻——你需要赵林老师”。
——课程特点——
没有长篇大论
没有晦涩难懂的名词
有趣讲解哲学家、哲学要义
以视频形式呈现古往今来的哲学精华
——特别献给——
关注哲学问题,对哲学感兴趣的人
想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大多数
关注现实问题的大多数
哲学爱好者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