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现在的生活想到的
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2022年会是什么样子。想的都是我高中时候是什么样子,想我如果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或者初中,或者大学,总之我好像一直停在我的学生时代,被命运推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往前走。 一直到现在,2022。 每个年初都想写点什么,不是年度总结加立flag那种。就是一年过去了,写写自己的感受,得到的失去的,对生活新的理解等等,诸如此类吧。但是一直都停留在想法,没有实现,原因我想就是我太懒了。 我是真的太懒了,就连每天简单的写日记都经常断掉,总给自己找借口,忘记了,忙,其实我知道根本不是,就是嫌麻烦懒的写,这样欺骗自己的行为我觉得非常的不可取,以后一定要避免发生。 自从疫情开始,我的懒惰变本加厉,因为行业没受到疫情影响,反而因为疫情休息时间还变多了?工资没多没少,还是撑不着饿不死,生活压力不大。就一点让人特不自在,不能去外地玩,因为工作中的某些原因,只能留在本市,哎。好在工作上没什么事,让我能上班摸鱼,下班躺平,没理想而又没动力的活着。 这样的生活,让我有时间能更多的思考生活,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电影,听更多的音乐。一直到现在,我最没变化的应该是依旧喜欢阅读,喜欢看电影刷剧,喜欢听音乐。这些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我很难有别的爱好。 书和电影/剧一直在与时俱进,主要是看新的,经典的也看。我记性不好,看过就忘,只记得大概情节,所以看过的剧再看依然像在看新的,我喜欢反复刷爱情公寓还有毛骗、麻辣隔壁这几部,每次刷都还是会哈哈大笑或者跟着紧张。以前我觉得记性差是个缺点,但现在影视业被治理的如此正能量,想看新剧都无剧可看的时代,我反而觉得这个缺点变成了幸福,让我可以无限次感受经典。 最近两年看电影的品味突变,以前喜欢看纪录片或者文艺片,喜欢难懂的东西。现在只喜欢看爱情电影,最好是喜剧,以好莱坞为最佳,比如全民情敌什么的。因为我突然发现,只要能拍成画面的东西,都不难懂,看不懂只能说明那本来就是个狗屁不通的玩意,不要勉强自己。 反之是书,以前只看小说,现在却喜欢看深一点的东西,历史或者专业书,去年看过了仿制药的真像还有社会心理学,现在正在看现代艺术史。这些又厚又重的书给了我新的快乐,是摄入新东西的快乐。 所以我现在也很疑惑,我现在是堕落了呢还升华了呢?还是说我其实一直都是个俗人,装不下去了。不管怎么样吧,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勉强自己,书看着没劲就弃,电影也是一样,无聊了直接就关掉,再也不会硬着头皮看了。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那是糊弄傻帽儿呢,走累了赶紧拐弯对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才是智慧。理想就让天才们去实现吧。 音乐没有变化,一点都没有,因为我还在听十年二十年前我听的音乐,只有曾经打动过我的音乐现在才能再次打动我。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做音乐不赚钱的原因,我很久没听到“音乐”了。 变化的不只是内容,还有他们存在的方式。书,电影,音乐,现在基本已经完全数码化了,或者说手机化?因为这些东西不再是一张张光盘,或者一部mp3,它们全都可以存在你越来越大的手机里,有的人觉得是科技的进步,是便捷,我却觉得在这种方式下,无论是我们还是书和电影音乐,全都失去了灵魂。 所以从内心来说,我想对抗这些东西的手机化,但现实是有心无力,谁又能真的对抗世界呢? 在这条道路上,我对纸书的坚持是比较成功的。只要能看纸书我一定会看纸书,并不是因为仪式感什么的,我是真的喜欢感受书捧在手里的厚度和重量,还有视感和味道,这是一种全感官的享受过程。想象一下,春夏交替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拿着一本喜欢的书,躺坐在沙发上,阳光透过窗户正好洒在书上,书页变成了金黄色,每个字都好像在发光。你的手边有杯热茶或者咖啡,把脚往哪一搭,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一页一页翻着,一不小心,一下午就过去了。 对我来说,似乎没有比这更享受的事情了。 所以我很失望的一点是,现在所有人好像都习惯用手机看书,或者kindle之类的电纸书,并且觉得花几十块买一本纸书的人是傻帽儿,我发自内心可怜这种人,他们真的太糙了。 我算是kindle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批用户,14年还是13年官方买的kpw3,用了两三年丢了,丢的时候,我如释重负,这是第一样丢了我不想找的东西。 在买kindle之前我对它期望很高,看看广告是怎么宣传的吧!纸书的感觉,轻便的手感,走到哪读到哪,可以装下图书馆等等等等,这些的美好愿望促使我下单。但用过之后我才发现,对我而言,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不能说这是广告的问题,广告没撒谎,是我的问题,仅对我自己来说,kindle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份负担。 因为刚开始用的时候感觉不错,每天感叹科技的进步,拿着kindle倒在沙发上,坐在马桶上,出门也要放包里,下载了历史本书,还买了会员,这种新鲜的快乐随着时间越来越浅,慢慢的我发现,虽然看了挺多书,但我和我的书越来越陌生,我感受不到他们,甚至有的书躺在书架上,我都想不起来看没看过,读书的享受感下降了十分之九。而且带出门也非常扯淡,无论去哪拿这么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东西都够费劲的。当我重新回到纸质书,时候,就是刚才描述的那个下午,心里只有踏实。 我也下载了微信读书,不得不说这玩意真是个神器,把阅读的成本几乎降到了零,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腾讯的财大气粗和魄力。放几本短篇小说集在里面,出门的时候用碎片时间随意看看也很好。 电影和剧我选择下载看,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没有删减。各大平台虽然方便,但是现在审查如此正能量,有一些片段没有看到还是会很遗憾的。音乐也是一样,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音乐被下架,比如耳光和扭机的,让人奇怪的是曼森的歌竟然都在,可见某些审查人员其实也没啥文化,认知也就在中文世界了。 这段写的好像有点啰嗦,我在犹豫要不要全部删掉,再专门写一篇,不过还是算了,我正是由这些现在的生活想到的后面的内容。 十年前我大学毕业,那个时候很不自信,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工作也没有着落,能找到的都是一些销售之类的,天天往外跑,当时想要是能找到个坐办公室的工作,每个月开三千块钱就好了,哈哈,虽然现在想想有点可笑,但这真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能坐办公室,开三千就可以了。 那个时候也没房子,车也没有,只有父母给在市区外准备的一套婚房,也不大,我记得是60米?反正小两居。当时我的dream car 是一款叫作奔奔mini的车,现在在马路上看到我都会感慨一下。dream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便宜,是我唯一敢去想的车。新车当时是三四万,只有手挡,我还算过如果月薪三千,我要多久才能买得起,特别有意思,我甚至还遗憾,如果有自动挡该多好!贵点也行啊! 现在想想这么没出息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念书不努力,学校不行,专业不咋地,以至于身边的同学朋友们普遍都和我一个状态,我走在街上,看着开好车的人都会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开始的呢?怎么能赚这么多钱呢?当时的我没法理解这世界。 现在毕业十年了,我才明白,开好车的没准比我穷多了。 当时真的不敢想自己有一份很多人会羡慕的工作,阴差阳错的可以住挺大的房子,小区也还不错,有了自己专门的书房,有了买自己喜欢的所有数码产品的能力,甚至还换了两台车,现在开着二十几万的车代步(我知道不是好车真没有吹嘘的意思),这些所有,在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想想自己以前的心境,真的是挺可怜自己的,想给自己摸摸头。 有意思的是,我却越来越怀念以前,尤其是身体代谢降低开始发胖以后,看着以前的照片和衣服,只剩叹气。 以前除了贫穷,全是乐趣和自由,现在虽然不贫穷了,但也不富裕,却多了太多太多的烦恼。 哈!可能只有在这才能毫无保留的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