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朱熹和理学?
有人说朱熹是天才,还有人称他为圣人,但我觉得理学不过是披着儒家的皮与法家合流。朱熹干的事情,其实质就是为文彦博说的话铺路。
孔子教学生习六艺,为的是培养出将入相的全面人才,对国君也敢不客气的当面要求其守君道。孟子更是用“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赋予了士族反抗暴政的使命。
以孔孟的标准,后世儒生,有几个合格的?
天理自周开始就明确了是形而上的东西,如何明?怎么存?在愚昧时代,除了皇帝,谁敢自称代表天?“存天理,灭人欲”,说得再深奥,不就是把天理的解释权集中到皇权垄断么?
对于中国从宋代以来的问题,儒家只是背锅侠,孔孟更是为后世所有士大夫背了锅。中国的问题是独尊的错,不是儒术的错。用一家替代百家,就相当于弃了坦途走狭路。儒家没什么不好,但只有儒家非常的不好!
中国古代问题的本质就一个地理问题。
在理性大盛的轴心时代后,东西方的王权为了扩张需要,都选择了一个统一的故事话术收拢人心,在东方,帝王选择了儒家,欧洲则选择了基督教。智人从东非走出来,靠的就是故事凝聚,这一点人类社会很早就明白了,从远古时代祭司的地位就可以看出来。
但不同的是,欧洲的地理不像东亚大陆是一个三面有险可据的格局,所以他们是统少分多,我们则是统多分少。他们与外界交流更充分,加速了他们的进化,而我们则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但同时也陷入了“反者道之动”的陷阱,整个社会在独尊儒术的环境下道路越来越窄。
所以,这是一个因为地理环境造成的宿命般的死结。
但先秦圣人们早就看穿了这一切,所以才提出了那么多的理论供后人学习和拓展,百家就是百条路。我们的哲学源头没有问题,但后世的读书人,在皇权的利诱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不思进取,一心只为功名,选择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条堕落的道路。所以我们的思想理论才停滞了两千多年,所以才有直到今天仍然走不出诸子百家时代确立的理论框架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