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操縵瑣記》1938.12.10-12.31
- 第五次月集(12月25日)
- 練習《精忠詞》(補:練習《梨雲春思》)
- 到黃漁仙處訪琴(補:到姚蟾伯處訪琴)
1. 第五次月集(12月25)
經商議,第五次月集再次借賈仰山愚園路公寓舉行,“到来宾极多,秩序稍差,主人招待极殷,厔宇亦甚宽敞,温暖如春”。記錄如下:

這次雅集上,李明德介紹楊新倫入社,張子謙把楊新倫名字錯寫成了楊深淪。楊新倫是嶺南古琴名家,有《烏夜啼》存見“老八張”,所操琴曲多和張子謙等人的不同。12月26日,楊新倫彈奏《烏夜啼》,張子謙描述:“譜極好,有繪聲之妙”。
2. 練習《精忠詞》(補:練習《梨雲春思》)
從12月初開始,多有研究、練習《精忠詞》的記錄。
据李鳳雲(2000,p.8)《張子謙古琴藝術初探》,張子謙囑託樊伯炎整理並演唱《精忠詞》。12月份的記錄裡,張子謙和同人確定《精忠詞》的拍板(12月5日)、嘗試演奏(12月11日)、調整聲調(12月18日)到成功試唱(12月21日),再到最後雅集時演出(12月25日),為了這首曲子花費心力不少。依張子謙的記述,《精忠詞》風格“悲壯激烈”,樊伯炎的演唱“激昂慷慨”,正好合適。
除了《精忠詞》之外,張子謙還鐘愛《梨雲春思》,這首曲子“玩轉流暢”,和《精忠詞》風格相反,且“不為辭句束縛”,比其他有辭琴曲靈活(11月7日)。這首曲子吳景略不願意貿然點定拍板,所以張子謙請沈叔逵斟酌。按《操縵瑣記》的記錄,沈叔逵先生所定的節奏難以彈奏(11月15日),所以得反復嘗試、推敲,一段一段修改。
《精忠詞》和《梨雲春思》後來大功告成,成了琴社的保留曲目,這是後話。
2. 到黃漁仙處訪琴(補:到姚蟾伯處訪琴)
12月23日,張子謙在黃漁仙家見到兩床琴:其一為唐琴,“音確古厚,惟琴身太圓,頗不易彈”;另一床沒有記名字,只說梅花斷紋“多至數十圈,世所僅見,音清越”。所謂“唐圓宋扁”,說的是唐宋之間古琴外形的變化,即唐代的古琴面板向上隆起弧度更大,而宋代古琴面板弧度較小因此更扁平,這裡張子謙說“琴身太圓”,也符合這個規律。
12月25日,姚蟾伯帶著他的“鳴鳳”琴來參加雅集,這床琴張子謙和李明德、吳景略兩人一起曾在姚蟾伯家見過(12月4日)。張子謙認為,這床“鳴鳳”琴有小瑕疵,但“音則純潤鬆透,走、泛、散一致完美,上准音尤佳,彈之不忍釋手”,只要加以修補,自然“更生色不少”。大概因為張子謙當時剛修好吳雲孫的琴,又在修吳景略的琴,所以自然會從修琴的角度去考慮。張子謙對於自己的修琴技術很是謙虛,但在同人眼裡似乎值得稱道。黃則均起初對吳景略的新琴印象不好,以其“琴身敝舊,漆色灰暗”而認為“未必佳”(12月14日),但經張子謙修理後,“修補光潔已非從前面目”,讓黃則均大吃一驚(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