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入定法”、“默念入定法”

入定的三大障碍是——昏沉、散乱、掉举——“昏沉”就是犯困;“散乱”就是瞎想;“掉举”就是烦躁。
千年以来,几乎所有的修持方法都是围绕对治“昏沉、散乱、掉举”这三个顽敌的——这些入定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观呼吸、数息、聚焦、散焦、白骨观、不净观等等。今天要讲的“发声入定法”、“默念入定法”亲测有效,对于初级禅修者可以称得上“法宝”之一。部分功法对于较高级禅修者都很有作用。
“发声入定法”是通过自己发出的声音入定。与另一种“音乐禅法”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是都利用声音入定,不同的是“发声入定法”是你自己发声,而“音乐禅法”是通过外部声音、音乐、唱诵等声音入定,参考原文“音乐禅法”与唱诵中的大哭忏悔
“发声入定法”就是打坐或躺禅时口腔发出声音,让这种声音克制你的昏沉睡意、散乱瞎想、掉举烦躁,让你无法被这些情况扰乱——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一货对一主,尤其对治昏沉,你不是想睡吗?我就不让你睡!
具体方法——上坐或躺禅,然后嘴里发出声音,当然最好你自己一个房间,如果你旁边有男友、女友、老公、老婆、孩子、室友、爹妈、二姨夫、三姨太、或别人,那你还是自己解决,这我真没辙——不是方法的方法就是“马桶禅”——躲卫生间练“发声入定法”也是个骚操作……
那么“发声”是——“发什么声”呢?
【1】背经:就是背诵经文,当然短一点的最好,太长的你也背不下来,比如可以背《心经》。
【2】持咒:就是念诵咒语,包括但不限于念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佗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弥勒菩萨”……(南无:发音“na mo”都发一声),单独说上述“一个”或“一串都说”,都可以,随你,只需不断重复即可。
【3】祈愿:比如说出自己打坐的“入定”愿望,就说“入定”二字,希望自己放松就说“放松”二字,希望自己进入宁静状态就说“宁静”二字,希望进入定境的寂静就说“寂静”二字,反复不断。
上述【1】【2】【3】如果用发声的方式练习,就是“发声入定法”,如果不发声、只在心里默念就是“默念入定法”。
知道了“发什么声”,下面就是“怎么发声”——
如果是【1】“背经”,“中速”的速率是8秒6个字,包含标点,标点按一个字计时,自己拿手机秒表测速——比如《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测速开始,吸气,然后开始念“观自在菩萨,”这一句含标点停顿,用8秒读完,加之后面的换气时间2秒,背第二句开始时,是第10秒,这就是“中速”的速率!
别着急,慢慢背,你不是为了背经而背经!而是——“要利用背经发出声音的方式克制昏沉、掉举、散乱而入定!”
实修时,背经声音的音量能自己听到或稍大一点、但不吵扰别人即可,不管是打坐还是躺禅,这时闭眼的眼珠需上翻或下垂,脑屏无任何景象,直到全文背完,估计你就入定了,不入定也会进入“细住”阶段,练几次之后,《心经》都不用背完,你就会产生“入定十条”而入定。
上面说的是“中速”也是“常速”,另外一种是“快速”,比上述的“中速”基本快一倍时间,“观自在菩萨”和逗号,只用3-4秒读完,这种“快速”适合你背诵熟练、入定已经不是什么问题的时候再采用,如果你根器好,一上来就用“快速”而且背着背着就入定了,那啥也别说了,就是你“根器好”呗。
“中速和快速”背经时,入定前,如果你意识不够专注,脑屏、眼屏在“没的干”的情况下可能会开始自动出画面——显现生活里、意识中的各种妄念图像,这就会扰乱你!
——瞎子没治好、给治哑巴了——昏沉没治好、治成散乱了,这就麻烦了。
——这时,你可以在脑屏、眼屏中显现你背诵经文的文字,就当电视出字幕了、或说更像“黑屏上的弹幕”。
“发声入定法”实操口诀——
闭着眼睛,嘴上背经,舌头在动,耳朵在听。
意识弹幕,身体放松,全心专精,自然入定。
——“眼耳嘴舌身意心”这几个器官你全部占用、就留一个鼻子为你呼吸、让你坚挺的活着打坐,你看看,多齐全!你长这些玩意儿居然全用上了!一个都没浪费!
当然如果你意识足够专精,脑屏眼屏根本不想出字幕,或者不出字幕也不会有其它妄念、其它扰乱你的画面,那就不用出字幕、弹幕了。
“发声入定法”还有一种“慢速”——这个“慢速”非常具有推荐价值,因为它可以培养你的气感和振荡,促使你出现“内波”!参考文章《“内波”、“外颤”以及“真的有无时无刻不在定中的状态吗?”》
“慢速”实操——拉长声音,越困越想睡、声音音量可以越大,口型不用张大,相反要比普通说话口型更加小、更加松弛,不用咬字清晰,关键在于让声音在身体里振荡!必须注意的是音量过大或过小、效果都很差,适中的音量最好,你需要用不同音量测试一下哪种震荡感最明显,不同人对不同级别的音量有体感差异,这必须你自己亲测。(太困建议直接睡觉,本方法只针对“可控的困意”以及散乱、掉举)。
【方式一】:“口腔发声,鼻腔共鸣”——口腔发声谁都会,不用教,就是自己说话呗,“鼻腔共鸣”很多人不会,就是“发声时感觉声音是在鼻子和两眉中间部位的深层里产生振动”,用意识盯住这个部位,吸气时不发声,呼气时发声 ,一个字用时4秒,吸气用2秒,再呼气说第二个字时再用时4秒,吸气再用2秒,如此反复循环。用手机秒表测好大概速率,然后实施。举例:比如“南无观音菩萨”——先吸气,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皆可。然后——
呼气说“南”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
呼气说“无”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
呼气说“观” 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
呼气说“音” 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
呼气说“菩” 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
呼气说“萨” 拉长声音,用4秒,吸气2秒……反复循环。
意识落脚点A——整个意识集中体会“鼻腔共鸣”,你念着念着,就会感到鼻腔后面有个“核心点”在你发声时、向外发出震荡波,你的“意识落脚点”或说“意识聚焦区域”就是紧盯鼻腔后面这个“共鸣区”,你越念会越宁静的体验到你的脸部跟着你的声音在振动,甚至体验到“共鸣区”从“核心点”发出“内波”。参考文章《“内波”、“外颤”以及“真的有无时无刻不在定中的状态吗?”》
意识落脚点B——体会整个“头部气罩“,念的时候,闭眼、眼珠上翻,把意识扩大到脑部外围,如同有个比脑袋半径大5厘米的气球包裹着头部,慢速念诵多次后,会体验到脸部气感蠕动、波动、跳动、分散、聚集,麻酥、电感、尤其眼部、前额、眼睑、鼻部,甚至脸部或整个头部整体发热、发烫、身体微热、微汗,这就是“气感启动”的征兆,都属于正常的好现象。
【方式二】“咽喉发声、胸腔共鸣”,就是发声部位靠后至咽喉处,然后意识体会声音顺着气道在胸腔内部振荡共鸣,熟练后,意识根本不照顾咽喉发声部位,只停留在胸腔,盯住胸腔体会共鸣,多次练习后,胸腔内会出现“内波”感受。
如果一坐之中,先练【方式一】接着练【方式二】,练【方式二】的时候,【方式一】造成的头部气感、热感依然强劲。
高级阶段————
【方式三】“咽喉发声,脑内共鸣”,就是发声后“意识落脚点”在大脑中心体会振荡和共鸣。多次练习后会出现“脑部内波”。对于脑屏和眼屏未开发、被封印的同学,开发“脑内意识屏”是个不错的选项。
【方式四】“咽喉发声,头顶共鸣”,就是发声后“意识落脚点”在天灵盖区域体会振荡和共鸣。强烈推荐想升到三禅的同学先练习这个招数,三禅近行定会有类似体验——事先预习课程是每个学霸的自主行为。
无论是“发声入定法”还是“默念入定法”都是对治昏沉、散乱、掉举的有效办法。且部分功法对升级到高级禅定有促进作用。希望可以勤加练习,增强功力,体会禅定,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