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衣回忆录
生活中有太多时间花在洗衣服上,所以今天想要集中聊聊有关洗衣服的一些记忆和启发。原本想叫“有关洗衣服的记忆”,感觉自己写标题也太随意了,特此取了一个文绉绉的“浣衣回忆录”,仅作乐趣。
1
小时候,我总觉得会洗衣服是一个勤劳的美德,而且似乎是一件很难掌握的事情。家长不肯让小孩洗衣服,总叫他们去写作业,孩子们也没有意识到洗衣服是一个人应有的技能。于是很多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洗衣服,直到开始住校。
在我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一个没有甩干功能的波轮洗衣机,所以我有时会需要帮助母亲拧干一些大件衣服或床单。在我眼中,那是愉快玩耍的时间。在南方城市,衣服都是晒在阳台外支棱的铁质晾衣架上,如果没有拧得足够干,不断留下的水滴会引来楼下邻居找麻烦。
我从高中开始住校,但是也不太洗厚重的衣服,平时只会手洗一些内衣和夏天的单衣。如果跟同学比较来说,我洗衣服的时间和用水量都会更多一些。正常情况下,我会手洗一遍,漂洗至少三遍以上。手洗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重点污渍揉搓,如果没有重点污渍,那就重点揉搓领口和袖口区;二是整体搓洗,就是拿着衣服整体揉搓一遍。所以对我来说洗衣服真的很费时间。
我这样的洗衣方式在高中是很少见的,可能因为当时同学家境大多不错,没有洗衣服的压力,也没有养成我对于洗衣服的执念和习惯。一些同学会洗得很潦草,比如只是用水漂洗一遍;还有一些同学干脆不洗衣服,每周换下来的衣服一股脑带回家给家里洗;还有个别同学不知道为什么,干脆不换衣服,一件衣服穿一周。高一班上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因为身上长期有一股异味,其他同学都猜测她是不是不仅不洗衣服,连澡也不洗。这个传言也是从她寝室的室友传出来的。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身上的味道自己闻不着,还能若无其事进出人群。
不过我对那位同学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她也并不穷苦,在别人都在追韩流的情况下,她是我们班唯一一个喜欢港乐的同学,是陈奕迅和张国荣的忠实粉丝,不仅买了他们全部专辑和相关杂志,还会跟我们科普如何淘到老唱片。
2
等我上了大学,用自己的双手洗衣服的同学就多了起来。我对此的理解是,一是大学同学的家境相对高中同学的平均水平下降了,有手洗衣服的习惯的人多了起来;二是大学都是远离家乡上学,学生需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不得不掌握好洗衣服的技能;三是也是因为家境原因,同学们的衣服并不华丽,也没有什么名贵的材料,基本都可以水洗。
我的大学虽然也是百年名校,但是新时期的基建相对于一线城市的高校差太远了。那时学校里并不提供洗衣房服务,如果学生够有钱,可以送到外面的洗衣房去洗(据我所知应该没人这么做)。因此即便是在北京奥运会后的时代,我们的大学寝室和生活水平和我父母那一辈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当时还在使用的最老的宿舍楼建于民国时期,住在里面的同学经常抱怨潮气重、虫子多。其他新一点的宿舍楼也是冬冷夏燥。每到夏天,有人会去楼顶或者体育馆打地铺;到了冬天,忍了两年的同学可能会选择会外出租房。总而言之,我的大学宿舍肯定是不如高中宿舍的。
我毕业后去了北京,曾专门去参观过北京的高校,还去过对外经贸的亚洲最大单体宿舍楼,十分羡慕北京高校的硬件条件。在我的本科期间,我认为最费时间的两件事就是洗衣服和爬山。从宿舍去主要的教学楼需要步行30分钟,快一点的话争取15分钟。没有办法骑自行车,因为学校里都是山路坡道。
在这种情况下,同班同学的生活节奏有明显的分化。记得大一时,还有很多人会在宿舍的卫生间洗衣服,同一个寝室还要排出洗衣服的时间表,最晚的要是拖到寝室断电了,就得拿一个充电灯放到卫生间,在黑暗里洗衣服。到了大三,寝室里就经常没人了,平时也见不着人影,还能在寝室聚齐四个人的已经少之又少。
令我头疼的是洗裤子和外套。因为裤子吸了水以后真的非常重。我怀疑我大学时没长胖的一个原因就是勤洗裤子。后来我才了解到牛仔裤还可以“养”的,一个月乃至几个月不洗的人比比皆是。我却是个洗衣狂,一周要洗一次裤子。洗裤子真的太累了,按照我的标准,打上肥皂洗一遍,再漂洗三遍,就有一种腰废了的感觉。裤脚也很硬,揉搓起来也很困难。完全湿透的裤子团成一团放在盆子里,把它提起来时,我感觉裤子比我自己还高还重。如果我要是用力得当,洗裤子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外套也是一样,所以我不喜欢硬质外套,一直爱穿运动外套,因为足够软够轻,好洗。
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冬天洗衣服,手冻得要命。后来我学会了用淘宝,很快就给自己置办了搓衣板和塑胶手套,虽然洗起来没什么手感,但是工具能降低洗衣服对双手的伤害。
3
关于搓衣板,我我总是想起老家村里,妇女们在水渠或者河边洗衣服,也是在石头上架着搓衣板去搓。如果我不是只洗自己的衣服,也需要像那些妇女一样洗全家人的衣服,我一定会用搓衣板去洗。我觉得,用搓衣板洗衣服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用手指抚摸衣物布料来判断衣物清洗程度的过程,只是跟军训叫数一样,边搓边数数,数十个数换一面,再数十个数换件衣服。如果有大量的衣服要去洗,用这种方式确实是最快的。姑且相信十个数的时间就能清洗干净吧,如果觉得不够,就再数十个数。这样的洗衣服就是一种机械化的劳动,人体只是生物性的洗衣机。
但是对于农村妇女而言,洗衣服是她们最重要的日常劳作之一。除了洗衣服就是做饭,这两项工作之所以那么费时间,是因为她们需要洗全家老小的衣服,做全家老小的饭。这个全家还不是城市里常见的一家三口,而是五六口乃至七八口,最少的也是四口,因为老家村里根本不会有独生子女。洗衣服虽然很花时间,可能对妇女来说也是最愉快的时间,在下午的几个小时里,村里相识的妇女在河边,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手上虽然辛苦,脸上是惬意享受的。这是难得属于她们自己的时间。
暑假我回老家时,会在两个洗衣服的地点观察那些妇女。一个就是灌溉用的引水渠,因为刚好穿过去田里的主干道,形成一个十字,人们就在那里搭了一个塑料棚子,还修了台阶,专门用于淘洗。旁边就是一棵大树。准确地按时间线来说,应该是先有一棵地标式的大树,才有了树下的土路,水渠修好后,人们又经常去树下面洗衣服,才有塑料棚子和台阶。还有一个离村里稍微远一点,是贯穿山间盆地的溪流,上面有座石桥,在桥边最近的石头浅滩上,妇女们洗衣服,小孩们在旁边玩水。我就会在桥上看他们。溪流的好处是活水,这里又靠近发源地,水质还是不错的。而水渠的水一旦淘洗的人多了,就变得肮脏起来,漂浮着泡沫和塑料袋。有几年我记得那里几乎成了垃圾渠。就算是那么脏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去洗衣服,小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
回到大学时代,我觉得自己手洗衣服已经很上手了,也习惯了这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每每回想起来,都觉得洗衣服是我大学生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每隔两天都要独自坐在卫生间里,用塑料盆和塑料桶来洗衣服。真的很奇怪,乡村妇女洗衣服是他们的社交方式,城里的大学生洗衣服是我的孤独时间之一。
4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租房,虽然一开始是从地下室租起(北京那种有半个窗户露出地面的地下室),但是居然拥有了可以自己独立使用的洗衣机。那个时候我都不会用洗衣机。因为家里的洗衣机,母亲总是不让我碰,或者我一碰她就是神神叨叨,仿佛洗衣机是神龛似的。
合租的时候,我用洗衣机洗衣服,不仅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减少呆在卫生间的时间,以免占用太久导致其他合租室友没法用。而且我非常不喜欢北方没有窗子的卫生间,呆着很闷。南方即便是我们大学那样破的宿舍,卫生间都是一定要有窗子的,否则卫生间就完全不能透气了。这样你呆在里面的时候,还能透过小小的窗子看到外面的天。
我经历过很多合租室友,大部分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没有什么交集,在公共空间碰到就尽可能回避。不过我也见识到了不同的洗衣机使用方式,比如年轻的男室友用洗衣机洗球鞋,真的让我大吃一惊,一是发现原来洗衣机还可以洗鞋,二是发现男生真的很懒,连球鞋都要用洗衣机去洗。我也开始不太想和别人共用洗衣机,后来有一次我租了一个独卫的房间,就买了一个小天鹅牌子的小型波轮洗衣机,放在独卫里。那个洗衣机是小黄鸭造型,非常可爱,而且只要几百块。我都没想到现在的洗衣机可以这么便宜了。等我搬走的时候,我通过闲鱼卖掉了它,用同城闪送送走了。因为工作变动,当时也没用几个月,那是我拥有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洗衣机。
5
租房和自住房的差别正是在于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具和家电。那时北京房价进入狂飙突进,我自己租的小区不到两年,每平米售价从五六万涨到八九万。恐于房价上涨,在先生父母的积极支持下,我迅速在武汉买了心仪的二手房,卖家的波轮洗衣机留在房里。而后这个房子对外出租了一年,租户是一家三口,年轻的夫妻希望给女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很喜欢窗外的风景——这也是我买下这套房子的原因。
等我疫情后返回武汉,我把这个洗衣机通过闲鱼卖了一百块,才发现是三菱的,着实让买家捡了一个便宜。买家开车来把洗衣机拖走时,直接塞到车后座上。我想能开车来买一百块的洗衣机的人也是很有意思。不过闲鱼上真的能碰见很多有趣的买家,我还卖过一个从北京带回来的木质音箱,也就卖了一百五,买家开着一台特斯拉来拿,说是下班后开了二十多公里过来,还要返回去,拿的时候看都不看直接塞后备箱。我寻思可能是专业的音箱发烧友吧。
处理了这个遗留下来的旧洗衣机的同时,我买了新洗衣机,是松下的。双十一之前,我大概研究了海尔、美的、松下、三菱等牌子的十几个机型,还用一个小本本记下了每个机型的特点进行对比。对我来说,洗衣机的颜值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家电都流行银灰色,我还是更喜欢白色的家电。我特地买了一个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不过最后证明确实是闲置的功能。我虽然非常了解烘干的好处,比如在南方的潮气里更好快干,而且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但是我似乎还是陷入了中国人的洗衣习惯里,就是懒得用这个功能。所有家电到手里,最后都是只用最常用的那个功能。就像冰箱的温度设定一样,99%的人都不会去重设默认温度。
我很喜欢新洗衣机的水温控制,显示屏上30度的水温让我很满意。我总想起以前冬天洗衣服的时候用的刺骨的冰冷的自来水,我也在怀疑这么冷的水能不能溶解活性成分。温水给我带来一种洗衣服的安全感,好像能保证衣服洗得更干净了。我也开始使用洗衣机清洁剂,并每两个月做一次桶自洁。我希望这样的保养可以让洗衣机保持干净,而不是像我之前使用过的存在肮脏死角的各种洗衣机。
6
相对手洗而言,使用洗衣机肯定是节省时间的。首先,因为洗衣机的容量,洗衣服的频率会下降,如果是手洗,换两次衣服就需要洗一次,而使用洗衣机的话,脏衣篓满了才会开始洗。其次,洗衣机的清洁能力在任何层面都会比手洗更好。我蹲在洗衣机旁边观察过,那样的拍打强度是手洗不可比拟的。手洗仅在细微的顽固污渍上有优势,那样的话现在也可以用实现涂抹专用洗衣液再丢进洗衣机解决。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脆弱的面料,洗衣机的动力太大了,容易破坏布料。对此我的方法是:不去购买脆弱布料的衣服。如果有洗坏了的衣服,也就自然淘汰掉了。最后剩下衣服和洗衣机总是会匹配的。
先生还买了一个松下的手持迷你洗衣机,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的泵机,大小和一个大号的马克笔差不多,每秒击打数十下,通过物理作用将污渍液体推出布料,而基本不会沾湿衣物其他地方。总之,不论是波轮还是滚筒,洗衣机之所以是洗衣机,是因为确实比手洗效果好。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使用洗衣机节省的时间去哪里了呢?在洗衣机运转的50分钟里,我可能去看电视剧,或者刷短视频了。家用电器把我们从繁重的洗衣工作里解放出来,省下的时间也是用于娱乐。可能很少人会用于困难的“提升自我”项目。
所以我想每次我抱怨大学时代花了太多时间手洗衣服时,洗衣服的那段时间带给我的是什么,并没有学识的增长,也没有促进社交,有的只是一个镌刻在脑海的场景。我在场景里不断自省、反思,那些汹涌过心头的情绪。其实我可能宣泄过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有开心,有不满,有愤怒,这些都在我对衣服的劳作里面淡去了。
7
现在我基本很少会手洗衣服,我喜欢利用家用电器的功能。我不仅买了吸尘器,还买了扫地机器人。使用这些家用电器的时候,我和先生总是要称赞一遍人类的伟大发明。吸尘器让我们不用再一遍一遍擦家具表面的灰尘。扫地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家的家庭成员,先生乐于调整它路线的细微错误,我也经常对它说话,好像它真的能听懂似的。每次它撞到意外出现的东西,我都要嘲笑它。但是等它扫完所有地面,你也还是会不禁夸奖它。毕竟真的比自己去拖地要省事多了。
其实做家务根本不会减肥,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它只会让你腰肌或者关节劳损。所以做家务本身是劳动,不是锻炼,也不会让人变得身体健康。合理利用家用电器非常重要,省下的时间去跑步要比单纯做家务有效多了。
不过我自己还是仍然很喜欢动手做家务。去年夏天,我把家里的几块短绒地毯拿到卫生间,花了一上午进行洗刷,再提到楼顶天台晾晒。去年所有关于夏天的记忆里,这件事情尤为深刻,似乎成了我夏天的丰碑。其中最大的一块,由于家里家具变多,今年我又通过闲鱼卖掉了。其实这些地毯很便宜,我买回来也就二百来块,但是我很享受清洗的过程,虽然最后也是离开我了,但也为我积累了如何洗地毯的经验。
家里还有唯一一块长绒地毯,买回来已经4年了,因为重量非常重,我计划明年夏天对其进行清洗,那会是一个大工程。我会光着脚踩在上面,用花洒冲洗打湿,倒上洗衣液,然后用刷子刷一遍,再冲洗三遍,最后扛到天台去。我很期待在36度的高温时做这些工作,那一定是我喜欢的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