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的庙宇(之三十八)——平塘、电城、坡心、袂花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八)——平塘、电城、坡心、袂花
茂名扼守粤、桂、琼三地之间沿海陆地和海上通道,是历史上各个族群迁徙的走廊,也是择居地之一。与邻近的雷州半岛相比,茂名地形地貌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不仅有海域、沿海平原及江河冲积平原,更多的是高山、丘陵、台地及其形成的盘地,容易形成了一块块切割独立的区域,不同的族群在这里都能够找到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地方。又不像雷州半岛那样由于半岛的地理环境封闭并容易演变成单一族群(虽然也是迁徙的通道),所以茂名地区族群与原雷州府(海康、遂溪、徐闻三县地)相比更为多样化(在原雷州半岛闽南语系居民则占据绝对优势,诸如司徒尚纪等学者则认为他们是独立的雷州民系)。历史上的俚、僚、瑶、壮(僮、狼)、闽语族群、客家人等都在茂名地区生活过,并演变形成今日粤、闽、客等三大方言岛并存的情况,各方言居民分别聚居,区域各族群优势、特点明显。
至于各区域方言岛族群或历史上生存过的各族群在庙宇文化上的特点,过去我虽多有分析,但我手上的调查资料仍不足以做出完整的总结,有待大家共同努力,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进行田野调查收集资料方能实现。
2022年2月3日,茂名桐庐

信宜市平塘镇马安村“马安竹海”风景区。据资料介绍,马安毛竹种植的历史始于清朝初年。毛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材质坚韧,富弹性,大量用于建筑、农用、家具制作和生活用品等,以及生产食用竹笋。位于银岩顶下的马安村群山连绵,峰峦叠嶂,竹林连片,举目远眺,万顷竹波滔滔,满目苍绿,风吹竹涌,竹涛阵阵,气势蔚为壮观。
从平塘高速出口至马安村,约20公里,山道崎岖狭窄。这里是客家人聚居村落。

离马安村约3公里山上的观景亭,亭子旁边是“马安天池”和“山顶草原”景点,离银岩顶也不过五六里路。我和茂名驴友曾经在2006年3月攀登过银岩顶,并在马安天池边宿营。

信宜平塘镇石印景区,位于林垌村与平塘村交界处。百度百科的资料引用于下:
石印风景区为一道峡谷,发源于马安山的溪河由西向东流来,汇合茅垌、罗排等10多条干流入林垌村,在村口两山紧收,两岸陡斜如削,中宽约30多米河涧,有一个形似印玺的大石立在河中,大石高约23米,石面长36米,宽21米,面积约765平方米。石上建有一座寺庙,高7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土木结构,二进格局,前座为门楼,后座为拜堂,分三厢供奉神像,庙门为三山门,巧设四假柱两虚门。
古庙大门联:石镇波心,文握灵符归静穆;印浮水面,武昭法象寓威严。庙两侧虚设两个小门,左侧门对联:无极已高恩远照,重门虽设日常关。右侧门对联:神存缥缈云封径,德驻穹窿昼掩门。
寺庙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I792年),为林垌村张大成公捐建,内设北帝菩萨,初名“大成祖庙”,到清咸丰六年(公元1864年)又重新修缮,则以大石名改称为“石印祖庙”。
上寺庙只有一条唯一的小石径,径中有一个小石门,可并排走过两个人,入了石门,是一叠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小径中对面有一个50多米高的大石,中段一部分与庙下大石接连,两石间下面是一个深潭,叫做“响水潭”,水流滚滚,湍急咆哮。河水从石底暗洞中流过,潭中大量水花飞溅,发出“隆隆”响声。水涨时,响声更大,有如阵阵沉雷,经久不息。四周是峭壁深涧,野草杂树丛生,下有长年清澈的清水缸(潭)和长年浑浊的浑水缸(潭),还有只闻响声而不见流水的暗潭(地下河),有见流水入而不只把水出的水桶潭。旁边还有一线天、仙女石、铜鼓石、鲤鱼石、笋石、猪斗湖、锅盖潭、石屋等奇景。
河水从庙底印石下暗河流过,庙背后石如刀削,数十米下是一个深潭,潭边石壁陡峭,长满小草、杂树、青藤。潭后是一断斜崖,河水跌崖而下,形成一级级瀑布,飞花喷玉,满空烟雨。如遇山洪瀑发,瀑布又大又猛,风景壮观。在瀑布落尽处有个叫“祭公潭”,水中有“品”字形大粗石,有“樵公打柴山上,渔翁垂钓岸边”之说。
石印两岸是高耸的山峰,左边是狮子山,龙脉从北南村直奔而来,昂首拔起一座山峰,巍峨挺立,像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右边是象山,身躯圆敦厚实,一条山脉直伸下平塘河,像一把象鼻子喝水,妙趣横生。
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石印庙侧筑陂引水到平塘墟兴建石印电站,庙下小河的原来多级瀑布“飞珠溅玉”、湍流迂回曲折的景象不复存在。

石印祖庙的正门。庙门为高出庙宇主体的三山门,巧设四假柱两虚门,视觉上使庙宇显得高大雄伟。

主殿奉祀北帝。北帝是水神,应该是古时林垌河河道狭窄险峻,经常发洪水,于是建庙祀北帝以镇之。平塘镇主要居民为客家人,不过本庙宇主要是道教特色。
北帝即玄天上帝,全称北极震天真武玄天上帝荡魔天尊,也称北方玄天上帝。常被简称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北极荡魔天尊、开天大帝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其象征北极星与四象中的玄武,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属水,能统领所有水族与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属于黑色,又称黑帝。北帝的神格既为“水神”,也是“降魔伏妖”的神,也是“战神”,更加是“护国神”。玄天上帝的人格化既源于北斗七星,其神像自不免与北斗七星有关,宋代玄天上帝塑像多系披发赤足(或头戴圆帽),手持北斗七星剑,右脚踏蛇,左脚踏龟。

神殿左、右侧奉祀的应该是道教神仙,未具体了解。不如我来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吧,从他们的形貌、装束,最重要的是手中的物件来进行判断。
本图为右侧神明。左边应是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在道教中有多名雷公,皆称天君,有王、马、谢、周、庞、刘、荀、毕、邓、辛、张等数十个神将,通称天君,皆属于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所辖,常与掌闪电之神的“电母”一起被提起。雷公,属阳,故称公;雷母,属阴,故称母。雷公寿诞日八月二十四。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电母,但专门奉祀雷公的较常见。这里奉祀雷公应该也与雨水有关,祈求洪水不泛滥成灾,但又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
右边的这个神明呢?道教中,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座下有大弟子雷霆总司,左侍者青雷将军,右侍者石雷将军,还有五方雷王,五方雷帝,雷公,电母,雷部五元帅。其中左侍者青雷将军,也被称为“雷声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将军”,排名在雷部第二位,使用的就是赤铜溜金大瓜锤。
中间那位右手持剑,左手兰花指的神明据其形象判断可能是张天师,与张氏创建此庙宇有关。平塘张氏是大姓,人口众多。

左侧神明。
最右边的那位右手执毛笔的神明应是文昌帝君,司文治武功,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中间举铁锏(霸王锏)的可能是道教的第一护法王灵官。王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历代神仙通鉴》说其为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民间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之赞。而据《明史》载:本名王善,湘阴(今江苏淮阴)人,宋徽宗时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王灵官在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摄毒。
左边那位持斧的神明可能是巨灵神。巨灵源于汉代时的黄河信仰,本来是开辟河道的神祇。汉代《西京赋》记载:“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汉代《遁甲开山图》记载:“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 唐代则为其附会了另一个名字秦洪海,或与其河神性质与“巨灵胡”的说法有关。
我想这些道教神明多与林垌河河道、雷雨有关,只是部分在我看过的本地庙宇中并不常见。我究竟有哪个不正确的呢?

电白区电城莲头岭西架海岸边的李卫国公庙,庙联曰:“唐室筹边宰相,汾洲得道称神”。架海,又名莲头海,位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爵山莲头村,莲头岭脚下。
李卫国公的来历如何?据电白人的一篇网文《昨天,茂名电城洋尾河村大摆288围筵席,场面无比豪气!》记载,在同一地域杨姓的电城洋尾河村李卫国公庙中《重建李卫国公庙碑记》解释,李卫国公即李德裕。李德裕是晚唐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他自幼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以恩荫入朝为官、曾两次官至为相,为官之时、奏议忠直、外攘回纥,平泽潞、栽汰冗官、制驭宦官,因为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又被封卫国公,后因为宣宗皇帝忌惮他位高权重,数次被贬,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
据《电白县志》记载电白电城海域中的放鸡岛与李德裕的故事:公元848年,李德裕被为贬崖州司户时,在赴任途中,坐船经过放鸡岛,便靠岛停船,登上岛取淡水,并登上最高点,遥望大海,感叹人生,此后,当地人于岛上立一石碑,记叙岛之险要及李德裕被贬崖州,途径上岛、遥望大海、感叹人生的感概,后人把宰相李德裕当作神,建庙祭拜、纪念,附近海船过此,也必登岛祭祀,并且要放一鸡于山中,以示放生之意,而后遂有“放鸡岛”之名。
所以电城镇村落奉祀李德裕的习俗应该与此有关。电城镇为闽南语系(黎话或雷话)居民聚居区。

李卫国公庙中的神像。

未开发的架海海滩游人如织,近来成为吃海鲜、赏海景的自驾旅游景点。左侧为航标灯塔,远眺海中岛屿即小放鸡岛、大放鸡岛。

电白区坡心镇新河村委会潭泽村神龙庙,为土地庙。本社村民为潘姓,闽南语系(黎话或雷话)居民。“潭泽”为古越语地名,“潭”意思是“水塘”,茂名地区南部颇多“潭”字齐头式古越语地名。

神龙庙内神位,不立神像。

茂南区袂花墟东南边的新安社土地庙(工业大道旁,市六中对面)。

袂花墟西南边的三帝庙。袂花墟内主要也是闽南语系居民。

重建袂花三帝庙记。碑记未记录庙宇始建于何时,不过记录了袂花墟建于明末清初,大概庙宇始建时间与之相近。“袂花”应是古越语地名,“袂”字概与“米”“麻”“马”“美”等类似,是古越语“村”的意思,并非碑记所顾名思义之“衣袂之花”。新庙宇是2008年重建。

正殿奉祀武帝关公、北帝、文帝文昌。各地三帝庙甚多,奉祀不一。高州市古丁墟头三帝庙、广西浦北县张黄十字村三帝庙也是奉祀北帝、文昌、关圣。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三帝庙奉祀真武大帝、关圣帝君、华光大帝。茂南区文林村三帝庙则奉祀关公、文昌、华光。玉林州佩三帝庙奉祀东汉光武、明、章三帝。北方则说三帝是炎帝、黄帝与蚩尤等等。

左殿为境主公、婆(土地)。

右殿应该也是土地神。

袂花镇顿标村委会高楼社。本社为讲粤语的吴姓居民。“顿标”为古越语地名,“顿”意思是“坑”、“水窝”,与 “氹”或“凼”(音 taam5) 字类似。

高楼社奉祀的神明未了解到。左侧两尊红脸的大神,猜测可能是康王、关公(持刀);右侧两个可能是把部、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