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阅读心得
在历史上,农民起义并成功建立王朝持续了这么多年的人只有朱元璋,那为什么一个出身普通的再普通的朱重八,能在乱世中从中脱颖而出笑傲到最后,这点引起了我的兴趣,通过阅读总结出了一些浅薄的的内容。 1、少年早熟,苦难迫使年幼的他成为游方僧人,拥有丰富的阅历,对各地风俗和地理风貌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活动的范围刚好是红巾军活跃地区,为后期他加入农民起义军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一个人,看着父母兄弟接连去世,无所依傍,这些超乎寻常的痛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灭顶之灾,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一鸣惊人,朱元璋恰恰是第二种,动心忍性经受住上天的考验奋力向上,也迎来了丰富的馈赠,游方僧人的那段经历无形中也成为他后期为人处世、领兵打战的经验优势。 2、拥有超乎寻常的能耐力,忍住眼前为长远谋划。陈友谅、张士诚等纷纷自立称王,面对称王的诱惑,朱元璋却做出了另一个选择,听从谋士朱能提出“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建议,发展根据地,种植足够的粮食,隐藏称王的野心,这个政策方针为他争取了时间积累军事资本,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非常成功。尤其是第三条,克制欲望,当时的他无论从战力还是地盘上,都没有足够的资本对抗来子元朝、陈张等的攻击。等待,积累,朱元璋的谋划看的更为长远。如果当时的他图一时之欲,过早树敌,可能早湮没在历史中。 3、善于分析总结,实践理论结合成长。朱元璋没有优越的家世背景,甚至文化水平也不好,小时候读了点私塾后去给地主放牛,更何况是熟读经书拥有军事才能。从一名小兵到元帅,他从以次次战争中积累了经验。他知人善用,手下猛将众多,从历史的关键战役中,他拥有更为精准的军事策略,在打张士诚还是陈友谅上,他力排众议选定陈友谅,因为他断定攻打陈友谅时张士诚器小不会帮助陈,避免了朱元璋腹背受敌。而陈友谅则不然,他必定会救张士诚从后方攻打朱,结果果然如朱元璋所料。这样的军事决断,非一夕之功,几十年不断从战争中吸取经验,了解对方的性格心理,才能做出这样准确的判断。 4、谦虚好学,持续文化知识学习,积极向身边有才能的儒生请教。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不止重视武将,也很注重文臣。像刘基、宋濂等人都是朱元璋求贤吸纳的知识分子。 他常常请这些文臣讲经史,有时间也自行阅读经典。从一些历史记载也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好学精神,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然而身在行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 " 5、作为管理者,知人善用,广纳贤才。善识人才,在恰当的位置发挥最好的作用,这需要领导卓越的眼光,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优秀管理者。徐达、李善长、李文忠、刘基、宋濂等等,有打战大才,也有儒学经世之才。 6、做好每一件小事。从小卒到郭子兴的智囊,他在每场战役中勇于冲锋,赢得的战利品大方分给各将士,没过多久他在军中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引起了郭子兴的重视。再加上他经验老成,善于给领导分析谏言,没过多久就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我们拥有不了这样的成就,但是从中也可以学到做好每一件小事,尽全力可能某个机会就藏在其中。
-
方sir的左轮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4 1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