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9回:毁家纾难土埋忠骨,盟会番花分会旧址
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3099回:毁家纾难土埋忠骨,盟会番花分会旧址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嘉庆十年(1805 ),知县狄尚䌹向徐爵魁赠送了一块题有“端谨可风”四字的牌匾,徐爵魁的后人因此立下了“端谨堂”的堂号。嘉庆十一年(1806 ),芝俊公祠落成后,知县宋澍也为徐爵魁写下了“端方可法,谨慎堪师”的赞词。

在晚年,徐爵魁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他生活的重点开始转向下一代的教育。在徐爵魁的诗作中,有《初寄神山书馆语》《再寄瓦窑书馆语》《赋得不屑之教诲》《再三企望自新》四首写给子侄的短诗,其中既有“昼寝何须书引睡,功亏岂待老来知”的苦心劝导,也有“稼穑艰难子弟知,蹉跎岁月枉从师”的痛心疾首。。。

徐氏大宗祠前面的中华街道上还有一些下马石和列举功名的石碑,中华经济合作社旧址保存完好,我经过了仁华里,还保留了红砂岩的匾额。后续有发现一些文明户前面的木雕封檐板保存较好,青砖民宅历经了岁月的洗礼。

我走到路口再左转,看到了三华市场,几株古榕分布在路边,广场尽头就是花都区东华大街与三华中新三街交叉路口北侧,那里有一座非常特殊的祠堂。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89:集之徐公祠的灰塑,虾公梁、石狮、异形斗栱等构件都保留完好,墀头有更换,木雕封檐板涂刷为金色,屋顶的灰塑有重修过,屋檐下的壁画上都有诗作。

在三华村中华社,有一座古老的祠宇,叫集之徐公祠。集之徐公祠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8.5米,建筑占地462平方米。

距后堂4.2米的是后楼,面阔三间12米,进深14.3米,楼高两层共10米,共十七架,前设四架轩廊。两次间砌墙间房。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90: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就位于集之徐公祠的后楼。据辛亥革掵网介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我国同盟会正式创建于日本东京之后,陆续派遣会员回各省发展组织,开展革新活动。孙先生的家乡广东,是同盟会活动活跃的地区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9月,三华村人徐维扬奉命随莫纪彭回花县建立我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三华村是徐姓人世代居住地地方,它与洪仁坤的故乡官禄布毗邻,相距不过数里。

我国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先生、胡汉某民、汪精某卫等)。1905年8月20日,我们的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村民们喜闻洪秀大全反清故事,革新思潮一触即发,徐维扬利用这一条件和族谊关系,以集之徐公祠后楼阁为分会机关,制订入会志愿书和誓言词,走家串户,向父老兄弟们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新纲领,发动同族人入会。仅数月就发展会员二三百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民。遂以集之徐公祠为会所,正式成立同盟会番花分会,众举徐进坤为分会长,徐绣文副之。徐植生为书记。

到1911年武昌起乂前,同盟会在广东建立了九处同盟会支分会,番(禺)花(县)分会就是其中之一。同盟会在国内农村建立的分支组织,并发动众多农民参加,实不多见。据后来参加者的回忆,黄兴也多次莅临指导。

番花同盟分会成立后,立刻准备参加南方支部策动的次年初的广州新军起乂。徐维扬与徐进坤等商议后,择定会中精明坚毅者百人,组成敢死队,准备届时赴广州起事。当时,清朝广东当局对新军械弹控制甚严,起乂所需的枪弹由同盟会南方丈部统筹购进补充。番花同盟会承担了运械入城的重任,他们或借婚嫁喜事,藏械弹于礼物之中。

徐进坤之妻齐英,就多次饰为女佣,肩担礼物,饼盒藏枪弹,炸药伪装“礼酒”,用瓦埕密封,他们或伪装送殡,藏枪械弹药于棺木中。徐维扬就曾亲饰“孝子”。

垂泪举幡,以掩人耳目。就这样,新军起乂所需的部分械弹,由徐公祠运出,一批批运入广州城,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乂爆发后,徐维扬率领的同盟会分会敢死队急驰广州增援,尚未入城,而新军起乂已败,遂中止行动。

广州新军起乂失败后,孙先生于是年冬在南洋召集同盟会骨干会议。令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统筹部,再谋广州起乂。番花同盟分会获悉广州大举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徐进坤等在徐公祠二楼密谋响应之策。起乂前夕,徐维扬受黄兴之托亲至三华村组织敢死队百余人。歃血宣誓奋勇杀敌。起乂之当日,敢死队员们乘车至广州,在徐进坤等安排下,三三五五陆续入城来到小东营起乂指挥部。

下午5时许,番花敢死队参加了起乂,在徐继扬等率领下,负责合力敌攻打两广总督署,杀督署卫队长金振帮等人,直冲至二门,

后发现总督张鸣岐潜逃,敌援兵骤至,敢死队员奋力拚杀,分路突围,徐广滔、徐进炤、徐礼明、徐临端、曾日全等人战死,部分党人逃出城外,徐佩旒、徐廉辉等人在战斗中被执,后英勇就义。

计是役番花同盟分会敢死群共牺牲18人(其中16位为徐姓人),占72烈士的四分之一。他们的英名已刻在庄严肃穆的黄花岗烈士纪念碑上。民国26年(1937年),花县为十八烈士在城隍庙内建立纪念亭,刻石记载十八烈士姓名和事迹。

据三华村故老回忆,民国9年孙先生重返广州后,特派老同盟会员张继赴三华村该会旧址徐公祠凭吊,送来他的亲笔题辞“毁家纾难,功在党国”,以及胡汉民、黄兴的题词,张继也书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题词。

烈士们虽然“一抔黄土埋忠骨”于黄花岗上,但他们振兴中华,沥血黄花的革新精神,与世长存。今天瞻仰番花同盟分会故址——徐公祠,缅怀先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根据三华村收集徐维杨后人的回忆文章等有关文献显示,1909年秋,徐维扬和莫纪彭受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回三华村发展会员,组织成立番花同盟分会。分会机关设在花县三华村“集之徐公祠”后楼上,分会负责人曾多次在楼上聚会密商,黄兴也几次秘密到此指导。分会成立后,大力发展会员,上至清远,下至番禺,入会者达1000余人。

黄花岗起乂前,徐维扬受黄兴之托,在分会中挑选勇敢善战、精悍可靠的青壮年百余人,组成“选锋队”(敢死队)。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时30分,革新党“敢死大队”13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乂。

如今,三华村内祠堂、书院、门楼、民居、冷巷、禾坪、井泉、水塘、河涌、路桥、圩市、古树名木等,已然构成了花都区域内最大、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占地27亩多,是一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融中原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传统建筑。

三华村正积极创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计划,三华村将是充分发掘、保护和整合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按“修旧如旧”原则对残破的旧建筑进行修缮,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进行提升。同时,村大力整治村落环境,全面清理收破烂的店档,疏浚周边的河涌,

建设古董街、园林绿道、文化广场、临水栈道、滨水平台等景区,种植黄花风铃、宫粉紫荆等观赏性花木,形成一个环境清幽、设施完善、积淀厚重的文化历史街区。

三华村以“绣花功夫”兼顾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和活力再生,努力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以“修”焕“新”。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保留旧村格局,修缮和保护历史老建筑,既保留了烟火气,又焕发出新生机。明确保留古村落完整风貌,当地摸查三华村古建筑600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投入了约140万元对徐氏大宗祠、默庵徐公祠、洞湖徐公祠等三处祠堂进行维护,复建横潭村河西经济社祠堂,整体原貌迁建昌甫刘公祠,新建德山公祠等,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

以“挖”塑“新”。以三华村为典型,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辛亥革新英雄村”,以黄花岗起乂16烈士事迹为切入点,拟在我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树立16铜像、72烈士浮雕,汇编三华村名人故事,大力宣扬英雄事迹,

打造爱国主乂教育高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加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下一步拟将相关祠堂和古建筑全部命名为文明实践点,在村大祠堂建设村史馆。

以“引”促“新”。合理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通过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以三华村内古建筑群为基础提升,完善停车场、旅游饮食、民宿等基础配套设施,引入高端文商旅产业,力争把三华村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四星级景区,从而促进广州北站周边地区功能完善和产业升级,使传统村落也能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三华旧市场右侧是另外一个祠堂,叫【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91:东泉徐公祠,修建于民国时期,门框是条石砌的,我经过一个商店,看到一个无敌牌的缝纫机,村里有一些小作坊,我在中心巷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古宅,叫【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92:徐焰民宅。不知道是不是现在那位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某焰的老家。

后来我才知道,“徐焰民宅”有歧义,可以表示为“徐焰的民宅”,也可以说是指“徐焰民的宅院”,后来我才知道,楼主是叫徐焰民。
古宅有两层到三层高,保存完好,因为大门锁了,没有进去参观。

建村距今有900多年历史的三华村,村民多姓徐。我们一行人在村内游走,边看边听。扩建后的城区把三华村包围在城市之中,使它成为典型的城中村。目前村内的房屋多为外地人租住,村内许多店铺因为不是村民居住而依旧维持着较原始的状态,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小骑楼还分布在村内的小巷里,小巷两旁是很有乡土风味的小店铺,

售卖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生活用品,有些地方1元钱还可以买到很不错的小物件或小零食,一些打金银首饰的小档口、早餐铺、卤水店和摆得满地都是新鲜蔬果的小档口一间接一间,四周弥漫着各种食物的味道。村里的人自顾自地做着生意,不热情也不忙碌,像与外面喧闹的城区毫不相干一样。走在这样的小村巷里,那些安静的石板路和小商铺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那篇《闰土》里对故乡情景的描写,恍如穿越。

我穿过一些小村巷,跟着村民来到一间古朴的青砖大屋前,大屋外型高大笔直,青砖砌筑的墙面形成的立体花纹,古朴又显华丽,有三户同形状的建筑连着建在一起,因为所有墙面都是青砖砌筑,村民称这里为“全青屋”。

在一些空置已久的大屋中,里面精美的构建还保存完好,大屋为三间两廊式建筑,入门后一个小天井把光线引进了屋内,天井四周的石雕、砖雕精美异常,最吸引人的是正堂内居然还有一层有回廊的架空小阁楼,

环绕于厅堂上方,与江南徽派的闺阁有些相似,门、窗、楼梯、栏杆全部都是木制雕刻而成,尽管长期丢弃无人打理,蛛丝盘绕,但仍遮不住那一份华丽和精美的呈现,站在门庭前,你仿佛能看见一个富家小姐手持绢扇倚在栏杆前,袅娜生姿,仪态万方了。

屋主徐焰民以前就出国做生意的华侨,后人都出去在国外,一直没有人回来打理。文歌“破四大旧”的时候,因为晸府规定对华侨地主的财产不做没收,所以这里没有被充公,也侥幸逃过了被破坏的厄运。
但屋主一直没有后人回来,就一直荒弃在这里,村委也只能将其封闭,没有做进一步的修缮。带着不能面访屋主的遗憾,我们后来又去了一条叫“贤华里”的巷道,整条巷道都是用大块的麻石铺成,两边的房屋也都全部是2米高的青砖为基,非常华丽。

村民说,以前这里住的都是三华村最有钱的大户人家,所以这里的建筑都是村里最好的,连铺的路都比其他地方的好很多。我们一行人对这些精美的民居充满赞叹之外,也对这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物闲置废弃表示担忧,希望有一天能想办法恢复它华丽的原貌,让那一份充满厚重历史韵味的本土风情能重现在本地的文化舞台上。

在三华村徐氏一脉中,我们不得不提及徐维扬这个人人物。他是辛亥革新期间番(禺)花(县)同盟分会的创办人之一。村委负责人告诉我们,徐维扬原名徐锦真,当参加革新为了不连累家人,隐姓埋名改为徐维扬。此行我们来到了徐维扬的祖屋探访。现祖屋只有徐维扬孙女的大儿子徐眼台一个人居住,房屋也是当地传统的三间两廊式建筑,正厅的墙壁上写着“旺相堂”三个大字,下面奉供着徐维扬及大儿子一家的照片和祭位。

据徐眼台介绍,自己的太公徐维杨有两任妻子奉供于此,一个是未过门就仙逝的梁氏,按习俗仍算已入徐家门,因此也奉供于祖屋。另一位是才是真正的太婆,算是续弦。太公徐维扬育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徐福家、徐富家和徐富礼。

徐眼台是徐维扬大儿子徐福家的外孙,其母亲(即徐维扬的女儿)是徐福家大太太的女儿,大太太因为没有文化,就带着自己生的孩子一直留在村里没有跟随徐家去香港生活,

后来徐眼台母亲嫁到了东镜村,生育徐眼台,徐眼台长大后回到三华村居住祖屋,负责打理祖屋和先祖的奉供之事。徐眼台还告诉我们,他的二伯徐富家非常厉害,当年曾担任过某海军军舰舰长和香港铁路局局长,现在他很多亲戚都在香港和国外生活,有时也会回祖屋聚会和拜祭先祖。
我又绕过村庄,发现一些祠堂被破坏了,匾额不存。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93:芝俊公祠已经没落了,墀头被人敲掉,这里是龙狮运动协会的办公处,旁边盖着一个牌子,写着”三华徐伟馆“,我再走到大马园北巷道,附近有一些残存的老宅,我走进村庄,看到村后面也有大池塘和更多的榕树,还有一个干净的公共厕所和一个社区公园,但废弃的空心房也非常多。

我继续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398:洞湖徐公祠前面也有一个池塘,再前面就是工厂了,洞湖徐公祠的屋顶有非常大的套兽和戗兽,祠堂是古冈人王树人书的,王树人既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又是我国著名工艺大师,因为他为人坦诚,
十分热情,很受群众欢迎,我去过襄樊,知道他住在那里,襄阳的书画传统由来已久,宋代书画大家米芾(1051-1107),就是襄阳人。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米芾还是藏石家,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 “米南宫”。

王树人是河南南阳书法家,号静观斋主、天游逸人、冬青老人,有人说他生于一九一六年,也有人说他是生于1918年,更有人说他生于1921年,不明白为何他的出生年月如此多?他是我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管、襄樊市书法家协会主管。

王树人先生自幼染翰,师承薛公瑞先生,初学颜,打得较好根底。十四岁时,独自一人来襄樊求生。其间广涉猎,勤临池,系统地临摹了《魏碑大观》二十四册。后又潜心临习张旭、怀素的草书,宋四家的行草,明王铎、张瑞图的草书,视野大开,

第3100回:天下倚重师骆秉章,剿平诸逆举荐贤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