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如何用1小时做比你3小时还多的事:“GTD”时间管理法
不知你有无这种感觉:
做事时,根本无法投入眼下这件事; 惦记着刚才那件事做得好像不尽如人意; 又担忧着接下来的某件事还没做,不知是否来得及。
焦虑至死。
想一想小初高时候真是美好。
每天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事情可能比现在还多。但你远没有现在焦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脑袋里满满的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Emmm,真的很想找到那种,事情虽多,但有条不紊、各个击破的游刃有余之感哇。
哈,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借助GTD,让自己一定程度上恢复,有人安排任务、自己按部就班做的从容状态。
/ 01 /
GTD是时间管理的一种方法,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也就是“把事情做完”。由David Allen提出,其实已经很风靡了。
百度百科虽然很不靠谱,但是这段讲述非常精准,我就勤劳地搬运过来了,复制粘贴好累噢,需要表扬一下才有力气继续码字: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是一种消灭压力的高效工作方法。
我觉得这样说更好理解:Getting Things Done的最重要的一步,是Getting Things Written。
首先是把你想做的一切事情写下来,包括眼下要做的、今天要做的、三天后/一周后要做的,甚至你打算在之后的某个节点想做的。GTD把这一步叫做“in basket”。
可以是白纸黑字,但我比较喜欢手机备忘录、有道云笔记、anki等等电子版本。
把大脑的认知资源,更多 地用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时时刻刻,让其提醒我们某件事还没做。
如果我们没有写下来所要做的事情,大脑为了保命,会处于无止尽的担忧之中:喂你这个还没做,嗷你那个还没做,唉你快点把这个做完啊。
别看别人,说的就是你。
当我们把一切都写下来,想到某件事情,大脑就会意识到:噢那个安排好了,记在本子里了,我不会忘记的。
把所有的任务都写下来之后,如果中途想起什么任务,也可以随时写下来。写下之后,如果现在不需要做,就忘掉这件事情,继续专注当下任务。地用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时时刻刻,让其提醒我们某件事还没做。
/ 02 /
Getting things written是第一步。我们接着说第二步。
先打颗生动形象的栗子(逃):
小初高之时,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和任务,都是由各科老师安排好。上下课铃声、课程表、各科进度、月考、放假……我们几乎不用操心1小时之后需要做什么,也不用操心明天、一周后做什么。这堂课认认真真把物理卷子做完就行了。
回想一下?你多久没有这种可以安心投入的感觉了?
一切的根由在于,从容专注的状态,需要把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从前是老师、学校帮我们安排,如今我们要做的事情,绝大多数需要自己扮演这个安排者的角色。
而GTD,就像是自己扮演各科老师,根据所有写下来的任务,安排自己的课程表。把所有事情写下来是第一步,然后要按照时间和频率,把任务分门别类,安置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去执行。
比如一周一次的任务,安排在周日下午3点~5点;一天一次的任务,安排在早上8点~9点。
/ 03 /
如果是今天的待办事项,我自己的处理方法是:
a、花5~10min,把任务写出来,并不安排具体的时间。——按照重要性排序,思考每个任务花多长时间,很难也很麻烦。
b、做事时,从今日待办事项中,挑一个最紧急/最重要的,大致预估一下时间,尽量专注高效地把它做完。
c、做完之后,再从剩下的任务中,做最紧急/最重要的。依次重复。
这样做的好处是:
该做的任务都做了; 重要任务优先; 减少了思考、编排的时间; 过于死板的计划很容易脱轨,这样更加灵活,但也能完成任务; 因为所有任务都写了下来,不会陷入做这一件事,却担心其他事的状态之中。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要定时回顾自己的这些任务安排,并做出调整。比如每天或者每周回顾,审视自己的完成进度、是否有遗漏的任务、是否可以优化。
/ 04 /
总结一下:GTD 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把事情做完的首要一步,是Getting Things Written,把所有任务写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按照时间和频率,编排出你自己的课程表,确保自己每一刻,都在做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每天/周,定期回顾自己的任务表及进度,做出调整。
市面上很多GTD工具,但别被工具束缚了,最简单的小本子、手机备忘录等,就足够用了。GTD是一种时间管理的态度,记住这一点。
嗷。听起来一点都不惊艳,但是用起来好得不得了。
来,一起做个,能够安心做完一套物理卷子的高中生吧。安心做事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对你有帮助或启发,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谢谢你。:)
-
Joyful Man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6 15: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