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为什么要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王聊书22)

一、读书目的
读这本书不仅仅因为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读很多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都绕不开这本书,甚至引用本书的观点。这成为读社科类书征途中必啃的一本。
二、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内容是将大脑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你可以当作快思考与慢思考,直觉与思考......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甚至可以自主运行;而系统2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例如复杂计算等。系统1处于思考的主导地位,但因为自主运行的系统1有缺陷,很容易让你中招,如何摆脱系统1对你的反控制,从而让系统2来弥补系统1进行理性决策是全书重点的探讨。
三、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内容
本书几乎每章都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值得深思。下面就列举下系统1中值得我们警惕的BUG。
(一)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内容
看到一个东西,自动联想到一个判断。
比如,看到一个人读报,立马认为他的学历应该比较高。
启动效应是自动运行的,属于系统1的范畴,它可以加快我们的判断,但也可能让我们不经思考的做出错误判断。
下面几点在我看来都是启动效应引发的相关概念。
2、因果关系
我们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是系统1的缘故。
例如第一次见到火,你不知道其作用,会很惊讶。当你用来烧水后,后面再看到火,就会自动明白其可以用来加热。同时,当你看到水变热后,会自动判断因为用火加热了的缘故。当然我们知道,让谁变热,不是必须用火,比如太阳底下晒也可以。
因此,在没有证据前提下,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因果判断。
例如一个人来晚了,认为那是因为他工作态度不端正,也许是他今天车坏路上了;一个人天天下班就走,认为他那是因为他工作态度不端正,也许他必须下半年去接送孩子。
3、光环效应
爱屋及乌,因为喜欢一个人,因此认为他全部都好。
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现实中我们稍微注意点可以认识到。这里还有个第一印象问题。
你先看到整体中的一个特性,会影响你对后面特性的采纳从而影响整体判断。
例如,A小姐聪明、勤奋,但是有些固执,并且嫉妒心强。B先生嫉妒心强且固执,但是他聪明并且勤奋。你认为你会选择哪个人当作伙伴?
你会不会觉得A小姐更好些。你一个人聪明是不是有固执的资本;但一个人嫉妒心强,如果在聪明的是不是特别危险。
A小姐与B先生明明有着相同的特质,仅仅因为特质展现在你面前的顺序不同,就会让你对人的整体判断天壤之别。
4、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框架(说法)下会有不同判断
举个例子,手术有90%的成功率和手术有10%的失败率。你原意听哪个?当然是前面一个。
用成功率还是用失败率就是不同的框架,不同框架感觉给人的感觉不一样,这也是系统1的自动判断,所以说服人时,注意框架的选择。
(二)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替代目标问题,或者说是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系统1倾向于用启发式问题替代目标问题。
举个例子,你感觉幸福吗?这是个目标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你用我今天心情不错这个启发式问题来替代。
启发式问题是我们回答时常用的方式,以点带面,但是这样也会有问题覆盖不全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系统2的思考来弥补。
(三)小数定律
样本量大,概率精确;样本量小,容易出现极端。
相对于大样本,极端结果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
举个简单道理,一个只有10名高三学生的小学校,有一名学生考进北大,这个学校就有10%北大入取率,那能说明这个学校很好吗?
现实中,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成功率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分母。
(四)锚定效应
随便说一个数字,可能影响我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
1、打折
我们常常看到各种打折促销,里面的原价有什么用,说白了就是一个锚,我们应当怎么做,忽视原价。
2、计划
我们制定计划,实际上也是个锚。现实中,我们要提防为了计划,不顾及实际的情况发生。
举个例子,本人喜欢读书,如果制定了一年读书300本的计划,是不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囫囵吞枣的读书,失去了读书本来的作用了呢?
避开计划的锚定效应,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五)基础概率
一类事项发生的整体平均概率。
这个概念作用很重要,是我们判断时所应当判断的锚,如果失去这个锚,我们会被系统1带出各种偏见。
1、可得性偏见
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可得性偏见就是由此所带来的偏见。
举个简单例子,飞机和汽车哪个安全,现实中,飞机坠机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但是一次坠机报道就会让我们记忆犹新,从而让我们误认为飞机相对于汽车更不安全。
2、外部意见和内部意见
如何判断自己会不会成功。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程度,来推断成功概率吗?如果你是这么考虑问题的,那你就陷入了内部意见主导的陷阱。
书中介绍,不要过于乐观,根据自己特征预测结果,而是要把别人成功概率当作基础概率。因为自信,你会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忽视基础概率。
正确做法是先考虑你做的事的类别,然后看这一类别下别人成功的概率是多少,最后才是考虑你自己的特质有多少是超过别人成功所能达到条件的,从而推算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自己那么当回事。
3、谨慎使用归纳法
归纳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不过这一方法有漏洞,就是用典型推断整体,个人归纳法因为样本量太小容易出错。
周围发生过什么事,就认为这种事概率非常多。
老人摔倒碰瓷,恐怖事件,这些是不是都是类似问题。
(六)回归均值
你可以把均值理解为一般情况下的表现。
我们常说孩子要多批评,少表扬。
现实中,我们常发现,孩子表现得比平时差了,你骂一顿,下一次他就会考得好点;如果他考好了,你表扬一次,下次他考试反而差了。
书中介绍,实际情况下,他表现超常或者时常都是偶然的,考试回归平时表现并不因为你的表扬或者批评而改变。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他的均值上。
(七)后见之明
莫以成败论英雄,也就是一个决策是否正确,不要只用结果来衡量。
领导者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如果成功了,你会说他英勇果敢,极富远见;如果失败了呢,你可能会说他一意孤行。我们对他的判断就属于一种后见之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看下《对赌》这本书,书中有对决策有一套很好的评价体系。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或看下我这本书的笔记。
(八)前景理论
1、前景理论特点:
(1)收益情况下,倾向于落袋为安。
95%的概率获得100元和100%的概率获得95元,系统1倾向于后者。
(2)损失前提下,倾向于孤注一掷。
95%的概率损失100元和100%的概率损失95元,系统1倾向于前者。
(3)损失大于收益,损失敏感性更高。
你先获得100元,然后又损失100元,综合下来系统1会让你觉得痛苦。
2、损失厌恶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生活的如意,也不愿意改变现状。
就是因为避免损失动机>获得收益的动机。
所以说损失厌恶是一种强大的保守力量。
(九)禀赋效应
简单说,自己拥有的东西,会给予过高的估值。
举个例子,自己的房子,因为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卖的时候就认为应该比周围房子价值高。
断舍离为什么难,就是禀赋效应在作祟。
(十)窄框架、宽框架
窄框架:不同问题,一事一议。
宽框架:所有问题,综合考虑。
举个简单例子:后台部门电子化,会增加100万的投入。但是这个投入会减少前台每年50万的成本。
如果单独对前台与后台考虑问题,前台肯定同意,但是后台会提出反对。如果综合考虑,那2年收回成本可能就是合适的。
这点不过用在个体与整体的决策,还可以用作投资等一揽子问题的抉择。
(十一)峰终定律
我们的记忆,忽视过程体验,只注重峰值和结束时候的体验。
你对一段度假的评价,是不是由这段体验中最高光的时刻和结尾的时刻来决定的?至于路上行程多么痛苦,是不是不值一提?
这点我认为《体验设计学》这本书讲的更细致,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或看下我这本书的笔记。
四、其他重要内容
本书中作者涉及方方面面,内容远比我笔记丰富,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一)放松的心情对决策有何影响?(心情好联想强、心情不好注意力强)
(二)什么情况下相信直觉预测?(环境有规律、规律可掌握)
(三)为什么劳累时候不要做决策?(系统2消耗注意力,劳累时系统2失效)
(四)为什么恐惧比危险本身更重要?(效用层叠)
(五)为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知道他人获得同样的求救信息,认为自身责任减少)
如果上述内容你很感兴趣,建议读一读原文。
五、总结感受
这是一本改变你思考方式的书,它可以指导你免于陷入系统1的陷阱;同时,它也是你读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科类图书绕不过去的一本著作。无论从读书还是实用性角度考虑,本书必读。

-
公子咔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23 16: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