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一种新技能:“用内疚感打败羞耻感”
“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感觉到愤怒:他没有结婚,没有女朋友,工作上也不是特别成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咨询中谈到对家人的愤怒:为什么不管我怎么努力,家人就是不认可我?” ...... 随着咨询逐渐深入,他突然明白了:愤怒好像是自己的一种伪装,用来掩盖内心压抑已久的内疚感。
*本文部分引用的真实案例分享,来访者信息已做加密处理。
01 捋清楚两个定义
遵循知乎的优良传统,先问“是什么”:
内疚感是什么?羞耻感又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内疚感和羞耻感经常被混淆成类似的概念,实际上它们是非常不同的。
羞耻感,是从整体上感觉到自己“不好”,它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感觉到沮丧、无力,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变成透明人,让谁也看不见自己。每当别人看自己的时候,就会感觉好像低人一等,害怕被看出自己的“无能”,或者其他的诸多缺点等等。除此之外,还伴随着低自尊、自我怀疑、无价值感、对他人评判的恐惧的折磨。
内疚感,则是内心对自己某些“不好”行为的心理反应。这里的行为包括已经发生的行为(例如:和父母吵架),也泛指一些还未付诸行动的“坏”念头(例如:想打父母)。内疚感,会引起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并经常伴随着想要做出补偿性质的行为冲动。
即使知道这些补偿的行为不能够减轻对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有时这种影响仅仅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想象之中,他人可能根本都没留意到),甚至所谓的“补偿”和之前做出的行为之间都没有直接联系,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还是忍不住想去做。
02 布先生的咨询:一段通过理解内疚感战胜羞耻感的心路历程
布先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愤怒:他没有结婚,没有女朋友,工作上也不是特别成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咨询中谈到对家人的愤怒:“为什么不管我怎么努力,家人就是不认可我?”
在咨询的初期,布先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谈论这些愤怒的感觉、以及引起他愤怒的种种具体事件。
一开始叙述的焦点大都落在别人身上--“某人原本应该去做某事”(结果没做),或者“某人不应该表现出某种态度”等等,布先生习惯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他的叙述:
“我真的不想发脾气,但是他们太过分了,惹得我太生气了。”
听起来似乎是,在这些事件当中,布先生好像没看到自己在这些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担负的部分责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明显的转变发生在一次“办公室闹剧”之后:
布先生在数据处理方面能力很强。有一天,他的领导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想给他升职加薪,作为条件,布先生需要考到一种专业执照。没想到,布先生听完却涨红了脸,感觉非常愤怒,大骂领导之后摔门而去。
在那一周的咨询中,他和咨询师讲了这件事,说完后依旧是那一句:
“我真的不想发脾气,但是她太过分了,惹得我太生气了。”
但是在接下来关于事件细节的讨论中,布先生突然明白了:愤怒好像是自己的一种伪装,用来掩盖内心压抑已久的内疚感。他说:“摔门出去之后我感觉很糟糕、很后悔,也显得极不专业,更何况她并没有做任何对我不好的事,还主动提出要给我加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地接受这一切呢?”
咨询师回应道:“我们可不可以先把“有什么毛病”的问题放在一边,多说一些你的这种内疚的感觉呢?”
敞开内心谈论感觉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尤其是谈论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平时极力回避压抑的、不熟悉的感觉。不过,布先生与咨询师已经持续工作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咨访关系达到比较安全稳定的状态,所以他鼓起勇气轻声说道:
“嗯,...我一直忍不住回想起领导脸上惊愕又受伤的表情,我伤害了她,我感觉自己好糟糕,过去我一直说‘我就是这么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大概从前这样说,就可以淡化掉这些不好的感觉,不过现在我感觉到内疚,我做了一件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不是因为‘脾气不好’,而是因为我做了一件令自己感到后悔、希望自己没做的事。”
布先生意识到,他的内疚感源于原本可以控制、结果却失了控的行为,换言之,他是意识到了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这个部分。
在这一节咨询接下来的时间里,咨询师与他讨论了各种面对和处理内疚感的潜在方式。离开咨询室后,布先生给领导打电话真诚致歉,在下一节咨询中,他告诉咨询师,领导大方地原谅了他,并且还和他讨论如何能最快考到专业执照的问题。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咨询中,布先生越来越能够清楚地区分内疚感和羞耻感。
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的愤怒似乎是一种走了样、变了形的内疚感。
“有时我会故意做些伤害父母感情的事”,他说:“虽然他们已经尽力做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但是仍然给不了我需要的一些东西。我想通过这些伤害令他们感到羞耻,就像是告诉他们:‘你们不是我理想的父母!’但是怎么说呢,这并不是他们的问题。何况我早已成年了,要有什么不满也是自己对自己不满,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如前所述,羞耻感和内疚感,是非常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感觉。羞耻感源于对自己的(价值感、身份认同、感觉等)不满,内疚感则是对违反自身信念、价值观或道德感行为的反应。
学会区分开羞耻感和内疚感,就等于学会区分开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意识到内疚感指向行为,也就意味着同时意识到,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当我们跳出【自我攻击--无助--现实恶化--自我攻击】的消极怪圈,发展出一种效能感、力量感,并从致力于弥补或改善的行为中得到一定正向反馈的时候,也就不必再花时间精力在自我攻击、自我批评、自我怀疑的过程上,从源头上消解掉羞耻感的部分。

文/(美) F. Diane Barth L.C.S.W.
编译/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4 16:59:25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4 07:55:54
-
浮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4 14:47:03
-
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2 19:17:32
-
仁义咏春光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3 23: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