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的一些感想
读《传习录》的一些感想
说来也是有缘,由于自身的性格与际遇,我逐渐对人生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一些哲人,比如王阳明、曾国藩、南怀瑾等,有了一些了解。我在读书时曾有大起大落的心灵历程,所以内心深处一直相信顿悟的存在,也渴望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同时我也明白,人最大的痛苦是精神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物质的富足可以化解的,甚至在这个日益富足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却愈发贫乏、痛苦。所以我相信,将来人们一定会更加珍视精神的富足,会在心灵层面有更多的探寻。
之前看过王阳明的传记,饶有趣味,今年读《传习录》,才发现这么艰深,里面有大量关于《论语》、《大学》等古代哲学的观点与典故,不看注释基本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觉得似懂非懂,今天姑且随便谈一谈。

这本书里主要揭示了王阳明的几个核心主张: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是一体。如果只是心里知道,而未付诸实践,那并不是真知。比如一个人老说自己很能干,却不能干出实际的成绩。很多文人骚客都难免会有这种毛病,职场里也有很多靠耍嘴皮子吃饭的人,也应该有所警醒。王阳明不赞成那种只读书,不实践的人,认为只有在事中磨,才能立得住,才能真正定心。南怀瑾的一个观点也与此呼应,他说人不能得意忘形,同时也不能失意忘形。在落魄时,仍然心中坚定,充满阳光,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心即理,这个观点特别有意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心产生的,所以宇宙并不在外部,而是在心里,那如果要探求宇宙的秘密,就要朝内探寻,去找到心里的那个一。
心里的那个一是什么呢?就是良知,也是天道。但人往往被欲望蒙蔽,贪婪,自私,导致心灵始终被蒙蔽,就像镜子蒙上了灰尘,难以看清世界了。这些先贤哲人们对于欲望,都是持有批判的态度,但跟佛家又不同,儒家的先哲们强调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让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王阳明有著名的四句话,很值得揣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认为心本来是没有善恶的,但人的私欲情感驾驭了心,于是有了意念,而良知是心的根本,就像心的明镜,能够照出私欲。而格物是一种纠正的手段,让心能重归充满良知的状态。这里的格物,跟朱熹说的穷尽事物之理的定义截然不同。南怀瑾也认为朱熹的诸多解释,已经偏离了儒家思想的本义,这一点跟王阳明的观点一致,朱熹晚年似乎也对早年学说颇有悔意。
现代社会信息太多,但大多都是无效无益的信息,只是刺激人的感官,让人们始终在欲望的层面,沉不下心来,无法探究人生的底层智慧。所以我们要做减法,才能抛掉物欲的蒙蔽,从而逼近真相,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