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读书摘要

一、陵墓的起源
中国的中原地区最初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坟丘式墓葬的普遍推行是在战国时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
殷周时期的墓葬
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古者墓而不坟。但是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例如安徽屯溪、江苏句容、金坛等地,发现一些西周墓葬筑有坟丘,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这些墓葬有个特点,在平地铺上一层卵石,或加上一层红烧土、木炭,作为墓底,堆成圆形或者馒头型的坟丘。因为这一带地势低下,在缺乏防水防潮材料的条件下,采用从平地上堆筑坟丘的办法是为了防潮,因此此种类型不能和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式相提并论。
坟丘墓的出现、普及和原因
坟丘墓普及的原因:①贵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原来不论是公墓还是邦墓都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次序排列,而以家族为单位后出现了贫富悬殊身份悬殊交错排列的情况;②家族观念增强开始重视对祖先坟墓的建筑;③为了推行新的爵位等级制度,在讲究地下墓室内容的等级的同时更重视地上坟墓外观的等级;④建筑坟墓工程的需要,随着棺椁、随葬品的增多,墓室需要扩大,同时为了防潮和巩固坚固填筑的东西更多,挖出来的土方适宜堆成更高大的坟丘。
墓的名称变化
春秋以前的史料都称墓葬为“墓”,没有称为“丘墓”、“坟墓”、“冢墓”的。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坟丘墓的普遍出现这些名词也逐渐成为通称。
战国中期开始,君王的坟墓称“陵”,《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起寿陵”,这是历史上君王坟墓称“陵”的最早记载。原因:①身份等级最高坟墓也造的最高;②战国时代已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秦代又把帝王坟墓称为“山”(例:骊山),后代开始统称为“山陵”。
二、陵寝制度的初创时期
据礼书始于秦代推行于西汉,但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应该开始于战国时期,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
朝、庙、寝、宫
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宫是指整个宫殿也可以指君主祭祀祖先的整所宗庙
宗庙的“寝”
古代君主的宗庙里前面的是“庙”,后面的是“寝”,两者是相连的;庙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期祭祀,寝中陈列祖先的衣冠和生活用品,要如同活着一样侍奉,随时供奉新鲜食品。庙有东西厢,寝没有。
陵与庙、寝的结合
把寝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从秦始皇开始,为西汉沿用。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四季之祭)于便殿。
陵与庙、寝结合的原因
原先寝和庙是分离的,自惠帝在高祖的长陵以北建立“原庙”,西汉一代的“陵旁立庙”的礼制确立
寝的所在地点
有待调查发掘,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陵顶另一种是陵侧
寝的机能
迷信死者灵魂藏在陵墓的墓室里,寝是为了便于灵魂用作饮食起居的处所
三、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
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墓制度是东汉时期确立的。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开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的典礼,同时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一“庙”的制度,把历代神主汇集到一个祖庙中,实行“同堂异室”的供奉办法。
明帝即位次年把元旦举行的“元会仪”搬到先帝的原陵(光武帝的陵墓)的陵寝来成为“上陵礼”,使得陵寝在祭礼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了。同时还把宗庙最主要的“酎祭礼”也移到陵寝来,按照“上陵礼”的仪式一样举行。
四、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
证据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战争频繁秩序紊乱
曹魏时期,魏武帝(曹操)依东汉礼制立陵上祭殿,魏文帝(曹丕)因为害怕政权交替后陵墓被发掘因此毁去高陵上的殿屋,取消上陵礼
西晋基本沿袭魏的制度,东晋恢复了上陵礼但没有恢复过去的陵寝规模,大多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不起坟,把墓室隐藏起来(例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夫妇墓),只有晋穆帝的永平陵起了坟,但比起西汉诸多陵也很矮小,因山为体的筑墓方式直到南北朝、隋唐五代还很流行
南朝的陵墓大体沿袭东晋依山筑墓,有的起坟有的不起坟。北方十六国时期沿用少数民族风俗才用“潜埋”方式不起坟,这个时期的大幕没有发现
北魏开始,北方坟丘式墓葬重新多起来,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
永固陵是北魏冯太后陵墓,永固堂造于永固陵之前,具有祠庙的性质,思远灵图造在永固堂之前,相当于一座千佛堂,灵泉宫池在前方的山下。北魏原来沿用鲜卑风俗凿石为祖先之庙,从冯太后开始建造大规模陵园,孝文帝在永固陵东北营建寿陵,但实际最后葬在洛阳北邙山长陵,寿陵成为虚宫,号称万年堂。由此标志着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上陵礼。孝文帝后鲜卑族墓地以长陵为中心,帝陵分布在西南,多数皇室墓分布在其东,每逢改元、亲政等国家大事实行“谒陵”。
五、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和明清)
⒈唐代陵寝制度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宋代沿袭唐代的制度,元代沿用蒙古族潜埋不起坟的风俗,明代恢复陵寝制度又有所改革,扩大了祭殿的建筑取消了寝宫的设施,清代沿袭明代的制度
唐高祖的献陵依照光武帝原陵规格兴建
唐太宗的昭陵沿用魏晋南北朝的办法在半山腰南麓穿凿而成没有起筑坟丘。昭陵把“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①神游殿,建筑在墓室(玄宫)的门顶上,以供墓主灵魂游乐之用,相当于汉代寝殿旁边的便殿,沿袭战国时代陵墓顶上建寝的遗风;②献殿也叫寝殿,相当于东汉的寝殿或者石殿,主要供上陵朝拜祭献之用;陵墓四周有方形墙垣,墙垣四边的中央设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墙垣四个角建有角阙用做警卫;朱雀门以内建献殿是陵园的主要建筑,不同于东汉的寝殿,它是脱离寝而单独成为朝拜献祭的大殿,性质与明清陵园中的祾恩殿、隆恩殿相同;③寝宫也叫下宫,供墓主灵魂饮食起居生活的处所,后来因为水源问题迁至山下,可能下宫的名字就与此有关。
唐代后来的帝陵也都按照昭陵的格局建造,多数建在半山腰,也有少数在平地上起建正方形的陵台,沿用汉代以方为贵的制度,但像昭陵在墓室门顶上建神游殿的也不再继续,而是沿用在陵前建献殿和山下建下宫的制度。
⒉北宋陵寝制度沿袭唐代,不同之处是仍在平地营建陵台,各陵集中于不到二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陵区,另外宋代取消营建寿陵的办法,必须死后才开始营建,按照礼制只有7个月的营建期限
巩县的8座宋陵属于同一规格,皇帝陵台是三层台阶式方形土台,皇后陵台是二层台阶式方形土台,陵墓四周和汉唐一样有方形墙垣称为神墙,神墙四面正中开门,称为神门,神墙四角设有角阙
永安陵(宣祖)、永昌陵(太祖)、永熙陵(太宗)、永定陵(真宗)、永昭陵(仁宗)、永厚陵(英宗)、永裕陵(神宗)、永泰陵(哲宗)
北宋陵园中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样有上宫(即献殿,亦称寝殿)和下宫,基本都在皇陵的西北位置。
北宋的上陵礼要到寝殿和寝宫分别举行致奠之礼,但在寝殿举行的礼仪更隆重
唐代的下宫建造在陵墓的西南,而宋代的下宫建造在西北位置,与当时迷信阴阳堪舆的方术有关,下宫设有两个小殿还有其它附属建筑
3.南宋陵园的建筑比较特殊。因为北方祖宗陵园失陷,故只对已故皇帝选择陵园潜埋,成为“攅宫”,准备将来收复失地后再迁回祖宗陵园重建陵墓,所以没有陈列石刻群,但依然建有上宫和下宫。墓室(皇堂)之上没有建高大的陵台,用石条封闭墓室,建龟头建筑一座,献殿在龟头前面有三间
4.明代陵寝制度从明太祖修建孝陵开始作了重大改革:①陵墓由方形改为原形,称为宝顶,与六朝以后南方帝王坟墓采用圆形有关;②取消寝宫即下宫,扩大祭殿即上宫的建筑,同时取消留居宫人日常侍奉饮食起居的办法,只保留了五供台、神厨和神库
以明成祖的长陵为例,有三进院落,第一进有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第二进有殿门(祾恩门)、享殿(祾恩殿)、东庑配殿、西庑配殿、神帛炉等,其中祾恩殿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祾恩殿为九开间大殿与奉天殿(太和殿)规模相同;第三进有内红门、石碑坊、五供台、方城、明楼。明楼是方城之上所建的楼阁,方城之后是圆形大丘(宝顶)。
5、清代陵墓主要在两处: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清西陵在河北易县(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其中慕陵原先在东陵因为地宫冒水改到西陵,规模较小
清代陵园仿效明代定制,构成三进院落,不同之处是第一进不设神库和神厨,而设东西朝房作为祭祀供奉果物和茶点的地方;第二进的享殿称为隆恩殿,东西配殿作为念经的场所;最后的宝顶从明代的圆形改为前方后圆;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

六、历代陵寝制度和身份等级制
汉代开始重视坟墓高度的等级和有关坟墓的其它等级规定,汉代坟墓的形制以方为贵,同时还表现在建筑上
魏晋南北朝是陵寝制度的衰落时期,许多帝王不起坟把墓葬隐藏起来
唐朝开始陵寝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坟墓等级也重新被重视
宋代和明清两代基本上沿袭唐代的制度
唐代帝陵恢复汉代将相大臣的陪陵制度,把陵墓等级制度用做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一种工具
形状以方为贵,陪葬墓中方形覆斗式的坟墓较圆锥形的级别高,在方形覆斗式坟墓中双层台阶式的又比单层台阶式的级别高
北宋皇帝的坟墓的陵台是正方形三层台阶式的,皇后的陵台是正方形两层台阶式,到明太祖改为圆形陵台称为宝顶,从此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等级差别取消,到了清代又改为前方后圆
唐宋以后坟墓的高低也有等级规定,明清延续
七、代表等级地位的墓前神道两旁的石刻群
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保存至今最古的,霍去病墓属于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他的坟墓建造成了象征战胜匈奴的地点祁连山一样,现存石刻14件:起初马、卧马、卧虎、小卧象、卧牛、卧猪、鱼、龟、蛙、胡人、怪兽食羊、力士抱熊、马踏匈奴人等
汉代墓前的石刻群多数没有保存下来,只能从文献中获取记录,墓地上的石刻群往往布置在祠堂或者祠庙的前面(霍去病是特例,是皇帝为表彰他而特比设置),石刻群往往成对布置在墓前神道的两旁,属于警卫的性质
东汉大臣的墓前除了骆驼、狮、虎、牛、马、羊等石刻以外,还配列有神兽的石刻,例如“辟邪”和“天禄”
魏晋时期没有石刻群
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也恢复设置在墓前的石刻,但数量不多;南朝陵墓的神道两旁陈列有石麒麟或石辟邪一对,右边的独角左边的双角,今分布在南京、江宁、丹阳、句容共计31处
南朝以后帝王陵前的石麒麟、石辟邪等神兽不准臣下应用,唐以后人臣墓前限于用石羊、石虎、石人等
唐太宗昭陵北门(玄武门)内布置有十四件少数民族首领石像,门内东西两庑陈列有六匹骏马的石浮雕,这些是为了表彰唐太宗政治成就与陵前石刻的性质并不同
唐代皇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也有等级差别,而帝陵与人臣墓的石刻群品种有严格区别,人臣墓以石羊、石虎为主,帝陵没有石羊、石虎
宋代帝陵的石刻群规定又不同于唐代,以石马、石虎、石羊为主,北宋陵前石刻群的定制是:石望柱一对、石马并控马者一对、石虎二对、石羊二对、文武官二对、宫人一对,还有陈列在门前的石狮,但实际情况是所有宋陵都超出了定制;宋代官僚墓前石刻沿用唐制,主要是石羊、石虎
明代对陵前石刻群的组合做了调整,除去了宋代使用的较小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过的较大的动物和神兽。明孝陵前的石兽分为狮、独角兽、骆驼、象、麒麟、马六中共计十二对,其中六对是立像六对是卧像,取消了控马者,石人分为文臣和武臣两种共四对,都是立像;明长陵沿用孝陵石刻群组合,只增加了勋臣一对,此后明陵都沿用长陵的定制
明代官僚墓前石刻群除了石羊、石虎、石人以外增加了石马
清代东陵和西陵基本沿用明代的规定,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也基本沿用明代的规定

-
豆友3eymfnqO7c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2 23:55:56
-
豆友2411036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2 15: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