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文艺片
1 怎样才算好电影
之前觉得电影有个好的故事就是好电影,因为有很多的可能性,而且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都是好的电影,因为能看到自己,电影等于阅读一本书,有时候是故事,有时候是记录,有时候是幻想和梦,现在觉得真正让你思考的电影才是好书,看一件事情不光有一个维度,正反面,阳面和阴面,我们都要面对,而且需要有方案和制度来约束阴暗面,《后翼弃兵》的故事很励志,但也有黑暗系列,这样才完整。
国产的很完美无瑕,一旦出事情都是大事情,超乎你的想象,这个点思考的人太少了。
中国电影落后韩国电影30年,落后美国电影60年,这几年日韩的电影在蓬勃发展,每次看到韩国有好电影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是一阵压抑,美国咱就不比了,人家自由,和我们相似的日韩至少可以相互比较下的,感觉我们电影被束住了腿脚,难以前行,《盲道》被审核了一年多,一碗香辣面给稀释到平淡无奇了,有人说电影还是朝鲜时期,你竟然无言以对。
商业片虹吸了市场上的主流,耀眼的明星博得了大家的眼球,而一切让人思考的文艺片大家都不太接受,我们需要有商业片,也需要有文艺片。
2 一些文艺片
喜欢韩国电影中的那些冷峻,人性的真实,《寄生虫,熔炉》
赵婷拍的《老无所依》也是反应了西部孤独,李安在外国拍,香港商业片也和很多,但是环境,制度都不一样,感觉外面更加自由一些吧,更加能发挥出来。
《罗马》生活就像狗屎,每天需要清理。
《路边野餐》有很多疑问,看了影评才明白,就感觉有些王家卫的感觉,查了才知道,人家就号称凯里王家卫,虚虚实实中人的感情是不会变的,迷迷糊糊的感觉,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好像,给人的感觉就是慢,这个电影真的需要躺下看才可以,真真假假,如梦如令,是自我的救赎,那些真实的平淡的生活,讲述过去,现在,未来。算是《金刚经》的补充,短片几句话算是大纲。
《立春》小人物的挣扎,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想爬升,文艺片不怎么修饰。
《盲山》比《盲井》更加压抑,这样的新闻很多,这个电影看上去很像一个纪录片,《树先生》稍微荒诞一些。
《三峡好人》真的希望韩三明第二年回来,但是也有可能他回不来,煤矿的危险就像片尾的人在走钢丝,人有时候就像小马哥一样,活在世界和电影没啥两样,小马哥盲目的崇拜,香港的电影响应了一代人,尤其是发展快速中的国人,教育的断层时期,中国的第一代温暖下的教育,现在小年轻不再崇拜了,而是崇拜奥特曼,各种课外补习班。
大多数人,人都不愿看看难受的电影,但是他真的存在,有一定的占比,李杨的盲三部曲都很有责任感,这个社会需要有这样人。
看完《盲山》的电影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些片子都没有上映,只是外国有获奖,当年的《光棍儿》也是,外国得了大奖,因为这都很真实。
3 关于文艺片的思考
一些粉饰过的世界,就像住在温棚里面的花朵,《空天猎》就是例子,温棚里面的长大的,实际的没有经历过。
人性需要思考,我们不能看阳光,不看阴影,人性存在的,怎么去做,一个电影里面有好的还有坏的才完美。
比如90%的是好的,正能量的,有些是10%的反派,人性有恶的一面,当环境变了,权利膨胀了,富裕了,或者灾难来了,人的本性就暴露出来的,那个潘多那盒子就会被打开。
比如疫情,满嘴仁义道德的人都是伪君子,都是自私的,任何动物一样,只有自私的基因,这个没有任何错,人是万亿年进化而已,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进化,只是高度的文化让我们克制住自己的自私,找到道德,公约数等互惠互利的方式,一旦这种被打破,人的动物属性就会出现。
人性的正面和反面存在,只是有人善于伪装,越是文化落后的地区越是人性恶的重灾区,因为肚子都吃不饱,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哪有什么仁义道德。
我一直觉得解救的方式是:科技,农业不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机械化,农作物丰收,农民的日子富裕了,机器人干了人类的很多事,就会让成本降低,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东西,建筑的速度,建设的速度也会加大,更多的住处,国家富裕了,也会有更多的补贴。
但是农村人越来越少了,城市是个更大的互惠互利的场所,其实更加的安全,穷的时候有穷的恶,富裕的时候也有恶,我们一味的不去直视,没有去防备,连个备份计划都没有,真的不出事好,一出事就是大事。
但愿多一些文艺片,也多一些清醒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