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内心的冲突与孤独?
刚听了节梁永安老师的课,课程名称虽然和爱情相关,但内容却是在说个人成长,还挺有感触。
他讲现在年轻人的生存现实是,每天都在和自己打内战,每天都在自我纠结、内耗,把自己活成了痛苦的模样。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要找到自己的支点,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然后让自己像是大树一样充满生长感,这样才会有能量去面对孤独。这段话里最喜欢“生长感”这个词语。
工作之后没太关注年龄,但随着30岁的临近,也确实产生了不少焦虑;再加上今年生活环境的转变,身边都是结婚人士,看着别人成双成对,之前一直不太关注的感情需求,就突然很强烈的出现了。但由于我既不知道想找什么样的,又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这一块进展就不太顺利。
而且情感需求出现后,孤独感也愈加频繁,为了应对内心的孤独,就需要给自己找点喜欢的事干,然后我就去听课看书;在听得越多看得越多时,我发现成长也越多。
比如我想要幸福,但又不知道怎么获得,就去听了泰勒的《幸福公开课》(23讲),还看了他出的两本书,把积极心理学了解了个透彻;比如我很喜欢影视剧改编的小说,对文学很感兴趣,就去听了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23讲),然后跟着他的推荐,又读了毛姆、叔本华、茨威格。在看这些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时,孤独不可能侵占我的内心。
回归“生长感”,最近这两年最大的感触是,每年都会有一个好奇点,然后由着这份好奇去疯狂吸收某一主题的东西,比如20年是抑郁、幸福、哲学;21年是死亡、同性、孤独。虽然每年内心冲突很多,但也会产生很多疑惑,然后带着问题去探寻,就会有成长。
前两天刚看完《窗外飞过一只鸟》,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知道的越多赞美的越多。现在越来越能理解这句话,当内心是荒漠时,其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也不好奇,我觉着这样的状态才是最可怕的,就是过得很麻木。而当我无论是基于痛苦还是基于热爱,去接触更多,就会发现我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
比如最近在读《戴老师魔性诗词课》,通过他的视角我发现了李白诗歌中的无穷幻想力和强大生命力,我知晓了杜甫诗歌的强烈激情是基于很深的理性思考,然后我就能get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比如去年看阿莫多瓦电影《痛苦与荣耀》《对她说》《不良教育》,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我才知道古典音乐和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的绝妙之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美地做到,然后我就能get到古典音乐和舞蹈之美。
再比如《窗外飞过一只鸟》,只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一只小小的鸟都会给你生活带来很多惊喜。最重要的是在本书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存,当生命以某种方式感动了你,就是最高的赞美。
再再比如去年夏天去游泳馆游泳,当我戴上鼻夹、耳塞、眼罩,从岸上跳进水里那一刻,水上的喧嚣全部消失,脑袋里只剩下自己以及摆臂蹬腿时产生的水流声,那种与自己深刻连接的体验也很美好。
那在这些有感触的时刻,我就是在不停生长,我在收集能量,我在培育属于自己的精神大树,当这棵大树真正茂盛时,我就可以不必向别人索取,自己也能创造更多的幸福。
写于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