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焦虑
读书会活动讨论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主要谈到焦虑问题,有三个信息是让我感到惊讶的。
与会者有两位高中老师,一个在私立学校,一个在公立学校。虽然也聊到2021年私立学校招生难和退出中国这个情况,更没想到的是学校里学生的抑郁症普遍性,私立学校约25%学生需要吃药,公立学校约10%学生是确定的抑郁症患者,考虑到公立学校家长可能更保守些,25%应该是比较准的数据。这个比例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虽然时不时听到学生跳楼事件,但从来没想过比例会这么高。
有与会者焦虑的是未来的确定性,特别是由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大部分女士都不想要孩子,不是要第二个第三个,是一个都不想要,原因是自己都养不好,有孩子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更担心孩子养不好。
总体来说不仅仅是学生,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也很焦虑,反而是几个中年人相对好些。我参与讨论,谈到了焦虑不合理性。回来想想,是否年轻人会认为我是已经得到社会变革的好处,站在说话不腰疼。
回想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小县城的中学,成绩不是Top3,但也在前几名,那是信息不发达,爸妈也不懂,觉得考上大学就好了,有焦虑吗?也许有吧,当心考不好,但没什么特别印象。旁边的同学也没有记得有特别焦虑的。也许那时候好像未来的路比较有确定性,能考上大学的,考上大学,至于专业学校等,还没有考虑到(也许就我家没考虑到),考不上的,父母一般也都有固定安排。
到了大学,那时自己也还是很懵懂的,到大四也没有真正考虑过去什么单位要去哪。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许有焦虑吧,那是辅导员突然说我要到景德镇的单位,那时小不懂得学校是没有权力安排我回去的,有些焦虑,幸好后来在南京找到工作。
在南京工资很低,身体还不好,回想起来当时好像也没有特别焦虑,老国企在电子方面基本没有专家,一去就做主力参与设计,一直专于技术,还没有考虑太多住房结婚生子等等。
到了深圳民企后更是专于技术,毕竟是跨行了,有很多新东西。
然后到外企,一直到现在。刚到外企的时候应该还是有焦虑的,父亲身体不好,心理压力比较大。工作上也出现厌倦情绪。其实也没有特别方法走过那段焦虑,没有多想,时间逐渐改变了一切。
到了现在,也一直在为养老做准备,钱多就过得好些,钱少就过得简单些,倒也没有太焦虑,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经常和穷人比,而不是和比我有钱的身边人比。其实也不算和穷人比了,应该是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比还不错啦。
所以我焦虑一直不是很厉害(也可能当时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回想不觉得而已),可能一个是我离开南京后工资水平按国内平均比的话一直还不错,经济上压力不大,那时房价和工资比率也不像现在这么恐怖。在南京的时候虽然工资低,但一直有新东西学,像我这样的书呆子有技术就忘记了其他。另外一个我的比较对象勇于不是有钱人,即使是身边的有钱人,我一般都和平均水平比,眼光更多的放在劳苦大众身上,也许是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
现在和我当年确实不一样了。
学生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很多东西,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考上大学是不够的,要好大学,而且要好专业,学生很小就知道这里面的竞争关系,而且比的人多了,不但是本班本校,还有城市,全国,不像我小时候就在班级里比比就好了。
进入职场后也和我当年的情况不同了。那时候社会经济在往上走,特别是进入WTO后,厉害的人都自己做老板,打工的也比较好找工作,工作也相对稳定。现在经济已经开始停滞增长了,社会变化也比较快,工作稳定性也差。
所以现在年轻人压力比我那时大,更焦虑是正常的。
那怎么消除焦虑呢?还是以我为主吧,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找到以后社会需要的,给自己订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要抬头看路,更要专注脚下,少想多做。
另外像我这样一点焦虑都没有也是不对的,适当的焦虑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
另1:听到抑郁症学生数量多时,我第一个反应是手上有只股票是以抗抑郁症的药品为主,要拿住。太卑鄙了,有些理解发国难财的人。我这个应该比那些人要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