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造像的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北方多战乱,人们生活动荡不安,精神缺乏寄托,此时统治者希望利用佛教来安抚百姓,于是佛教逐渐得以在北方流行。当时北方很多政权都支持佛教,如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和慕容诸燕。这期间涌现出了佛图澄和鸠摩罗什这些外来的佛教传播大师,道安这样的本土高僧,以及法显这样的西行求法者

(本文图片如未注明年代,则均为十六国时期)
前两天听一个讲座,几个人讨论前阵子咸阳东汉墓出土的铜佛像,基本上还是认为该佛像和十六国时期的佛像风格相似,而和东汉的佛像风格有区别。目前没有发现东汉时期的单体佛像,现出土的东汉佛像都是附属在其他物件上,比如在墓葬和陪葬物上,或者在蕴含黄老和升仙思想的物件上,算是寄人篱下。
如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三国东吴时期的釉下彩盘口壶,上面就贴塑有两尊佛像。

虽然该佛像出土在东汉墓里,但也不能排除是后世出现地理变故导致,比如迁坟,或者在墓葬附近出现宗教建筑,甚至是后世盗墓者的遗物。总体来说,要认定这两件佛像是东汉这个年代的,还需要足够多的证据。而风格上,确实和十六国时期极为相似。

讲者也展示了不少各时期的佛像来对比,其中十六国时期肯定是重点对比对象。有个人提到了三年前浙江省博物馆的佛影灵奇-十六国到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展,他认为早期的佛像较少,各博物馆也不多,而且展陈分散,要都看到不容易,这个展算是较好地汇集了十六国时期的佛像。
浙博这个展我也去看了,当时我的年假就要过期了,得赶紧休了,就去南京和杭州看展了。越古早的东西,存世越少,面世也少,能汇集到一起展出,确实很难得。



十六国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304年-439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期,该时期从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巴蜀建立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这时候活跃在北方的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和羌这五胡,这段时期有时候也叫五胡十六国时期。
它的时代几乎和南方的东晋(317年-420年)重合,一般也合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它的首尾同时也和西晋末年及南朝刘宋初年重合,当然,也和北魏前期重合。

佛教早就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信仰。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多战乱,人们生活动荡不安,精神缺乏寄托,此时统治者希望利用佛教来安抚百姓,于是佛教逐渐得以在北方流行。当时北方很多政权都支持佛教,如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和慕容诸燕。这期间涌现出了佛图澄和鸠摩罗什这些外来的佛教传播大师,道安这样的本土高僧,以及法显这样的西行求法者。
十六国时期的金铜造像,被认为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单体佛像,在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北京、辽宁和山东均有出土,其中以河北最多。现存最早的佛像出自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上面有明确纪年是公元338年,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时期的金铜佛像多以饰圆形头光、高肉髻、着通肩式佛衣、两掌相交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双狮高台座上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但面貌上则在向中土相貌演变。
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很推崇西域高僧佛图澄,奉他为“大和尚”,佛图澄也借机劝他减少杀戮。而石勒的后继者侄子石虎虽然残暴异常,但对佛图澄却更加敬奉。现今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以河北地区最多,当和后赵对佛教的推崇有关,彼时后赵的都城襄国,正是今河北邢台一带。后赵之后,统治河北地区的前燕和后燕都继续崇佛,河北地区佛教兴盛。
之后北方的统治者里,前秦国主苻坚,后秦国主姚兴都是佛教的有力拥护者,道安和鸠摩罗什们也获得了传教和译经的最好平台,而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也在这时候开始了最初的雕凿。


讲者也提到了一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铜菩萨像,认为是西晋时期的,相传出土自陕西三原,在日本的京都藤井有邻馆也有一件类似的。故宫的展牌对这件佛像标记的时间是十六国时期,虽然和西晋时间接近甚至有十几年的重合,但这个时间定位感觉要更严谨。
这尊菩萨像发顶束髻,额前头发中分,脑后头发下垂披肩,作绺状。鼻梁高直,眼角细长,留有胡须,面相接近欧洲人种。菩萨上身袒露,胸饰缨珞,斜披披帛垂至右膝,下著长裙,长裙衣纹繁密细致。双手一上举,施无畏印,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
这尊菩萨像是明显的男相,带胡须也是早期一些佛教造像的特征,这种特征之后在西北地区似乎也多延续了一阵。
故宫官方认为这尊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与中国本土造像在铜质和雕刻手法上有明显的区别,应该是外来的造像粉本,是当时工匠学习和摹仿的范本。


提到西晋,故宫慈宁宫是雕塑馆,里面有一尊陈万里先生捐赠的青瓷禅定佛,被认为是西晋时期的。
这尊佛像肉髻,有白毫,唇上塑有胡须,著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其外表施釉,但多处剥裂。这尊像被认为出自青瓷烧制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
西晋时期,南方的佛像常与中国传统神祗共同出现在一个器物上,佛像多为器物的附属装饰,多出现在铜镜、谷仓罐上,但这尊禅定佛体积较大,应该不是饰件,算是少见的佛教传入初期的造像。

早期佛像较小,携带方便,金铜制品也不易损坏,但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造像需求。金属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铸造兵器,农具,生活用具等实用器,而且金属铸像的技术门槛并不算低。而泥塑和雕刻则能很好地满足原材料、用量和空间的需求,虽然要把造像做精致也不容易,但入门的门槛较低。这时候雕塑和石窟就开始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最后,说个彩蛋。
故宫慈宁宫是雕塑馆,展出有不少佛像。一般展陈,文物的正面是正对着玻璃的,或者说文物的正面平面是和展柜的某一面玻璃是平行的,一般都这么摆正。但慈宁宫有一尊佛像,在四面都是玻璃的单体展柜里,它的正面平面和正对着的展柜玻璃有夹角,简单说就是方向是斜的。它正对着远处的一尊佛像。
保安说,摆正了也没用,它就自己斜了。图片就不放了,不能喧宾夺主。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完)

-
贝小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8 12:48:23
-
阿正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09:14:26
-
北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09:00:11
-
墙西表公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5 01:22:45
-
芙蓉湖围垦民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3:55:49
-
痴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3:44:48
-
惘闻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3:24:08
-
沈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2:55:28
-
手卷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2:39:14
-
北邙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2:18:45
-
胡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2:07:09
-
重光鸿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41:24
-
豆友72776132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38:14
-
文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37:19
-
豆友138864207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26:47
-
豆豆大闲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26:06
-
吳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23:41
-
苏台栖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21:43
-
雀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20:24
-
滇中樵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8:58
-
暮雪微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6:39
-
绿洲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4:22
-
威风堂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3:25
-
非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2:55
-
ju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1:12:02
-
深山含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14 20:58:25
汀洲自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放马滩和西犬丘 | 秦人在天水及陇东南的源起 (12人喜欢)
- 月岩 | 造化之灵,无所不至如此 (9人喜欢)
- 阳华岩石刻 |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16人喜欢)
- 寻访道县玉蟾岩遗址 (19人喜欢)
- 秦琼的呼雷豹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